基层减负,到底该怎么减?

编者按:4月1日,经党中央批准,为抓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贯彻落实,中央层面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并召开首次会议。至此,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的专项整治工作进入正式落实阶段。目前,多地已经陆续出台了为基层减负的专项措施和意见,严格控制层层发文、层层开会,着力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对于基层来说,究竟根治形式主义的顽疾,还有哪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

基层减负,到底该怎么减?


“每次一开会,领导讲重要意义讲半天、各负责人表态讲半天、基层代表表决心讲半天,经常是就会议精神讲会议精神,就会议本身的重要意义谈重要意义。”河南省某乡镇扶贫驻村第一书记韩文(化名)说。

两年前韩文从一名中学教师转行为公务员,成为众多披星戴月工作的扶贫干部中的一员。说起任职以来的工作体会,韩文颇有感慨地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参加扶贫以来,省委巡视、市委检查和县委督查让人应接不暇,最后压力都压在了最基层,有的时候视频会议开到晚上12点,结束之后还要去田间地头进行防火巡视。”

韩文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很多基层干部都面临这样的困扰和难题。据媒体报道,西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科级单位,仅2017年一年,共收到市级部门和县级几大班子的文件3831份,经过整合修改,该部门全年向乡镇发文642份,平均每天要接收处理十几份文件,要制定下发两份文件。

这一问题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3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下称《通知》)对外发布,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对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作出进一步部署。

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

“基层减负年”是中央以“XX年”为名字开展工作的为数不多的表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冀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前正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亟待破解发展之道。在国内周期性因素和国外环境性因素的影响下,要想做好国内的事情,必须通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增强实力。”

事实上,在“基层减负年”确立之前,中央已经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问题密集出拳。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份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2019年要解决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

“以前的中央文件主要讲原则、讲方向,原因是地方有地方的经验和特殊性,不一定非得用明确的、具体的、细化的方案去约束它们的工作。但现在‘文山’‘会海’、留痕主义、名目繁多的考核检查成为基层干部难以承受的工作之重,那就要把眼睛放在基层干部和群众身上,摆脱向上看的机制,实现治理转型。”张冀说。

他进一步向记者解释:“将2019年确立为减负年,意味着以改革的方式打通落实中梗阻。中央态度很明确,群众很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确立‘基层减负年’并把它着力化解为治理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周斌(化名)是北京市房山区某街道办事处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现在写的材料和以前比少了很多。“《通知》句句说到了点上,特别是几条直接限定文件页数和会议次数的内容。”说话间周斌难掩兴奋,“我所在的部门需要写的东西太多了,经常是这个表还没填完,下个材料已经在等着我。自从房山区推行‘无会周’以来,每个月的第一周不开任何会,我们不再需要程序性的文字来往,有了更多时间做别的实际工作。”

周斌说:“基层的权力确实很小,但治理任务很重,把权力下放到基层,真正做到简政放权,会更快地解决很多问题。”韩文也表示:“我们基层干部想做事、有抱负,希望自己能拍板的事情多一些。”

激发基层干部的担当作为


为基层干部减负不仅要减除“文山会海”“过度留痕”,还要为他们减去思想负担,激发他们的担当作为。

今年《求是》杂志第2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文章指出:“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会越大。我们要正确把握失误的性质和影响,坚持我讲的‘三个区分开来’,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做实事的人在做事过程中必然存在失误,一失误就会成为矛盾的起点,进而面临写检查、做检讨的处理。那些在做实事过程中因偶尔犯错误而成为被调查的对象和被打压的对象,在年底总结的时候就会成为被批评的对象,这就使得基层干部形成一种惯性思维:表态发言、念文件是不容易犯错误的,干实事的人还不如讲空话的人更加保险和安全。”在谈到有些基层干部不敢作为、问责泛化简单化的现象时,张冀对《中国报道》记者表明了自己的担忧。

对这种担忧有切身体会的是广大基层干部。《通知》提出,要完善问责制度和激励关怀机制,着力解决干部不敢担当作为的问题。2018年5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张冀表示,容错纠错机制解开了很多基层干部的心结,精神负担减少了,就能心无旁骛地为老百姓办实事。要允许基层干部在努力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某些失误,因为通过试错总结经验逐步走向成功,这是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然现象。

“到底哪一种工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回答,而不是在批评别人的过程中实现。因此容错纠错机制的确立可能是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大胆工作、放开手脚来做的有效机制。”张冀说。


采写:《中国报道》实习记者 陈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