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原文:[八寶肉]:用肉一斤,精肥各半,白煮一二十滾,切柳葉片。小淡菜二兩,鷹爪二兩,香蕈一兩,花海蜇二兩,胡桃肉四個去皮,筍片四兩,好火腿二兩,麻油一兩。將肉入鍋,秋油、酒煨至五分熟,再加餘物,海蜇下在最後。

淸 袁枚《隨園食單》特牲單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八寶最早始於佛教,又稱八瑞相、八吉祥,依次為寶瓶、寶蓋、雙魚、蓮花、右旋螺、吉祥結、尊勝幢、法輪,是佛教中八種表示吉慶祥瑞之物,象徵吉祥、幸福、圓滿。八寶常見於日常生活中,也應用在飲食,取名八寶類菜式很多美,如“八寶醬菜”“八寶飯”“八寶葫蘆鴨”“八寶豆腐”此類菜寓意吉祥,又用料多樣,口味豐富,營養互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在“隨園食單”袁枚也記載了“八寶肉元”“王太守八寶豆腐”“八寶肉”等菜式,今咱聊聊這八寶肉。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這是一款用煨法制做的什錦類隨園菜,清末有個叫夏曾傳的人,他對袁枚推崇備至,還寫了一本《隨園食單補證》對隨園菜一一點評,他認為八寶肉:“其用物也宏矣,其取精也多矣,然如晉室八王之亂,互相構守爭權,鮮有不致敗者。按此種與古之十遠羹、骨董羹相類”。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八寶肉這菜料夠多,取料夠精,沒有主題,但好比晉室構守爭權,東西漢三國鼎立,最後司馬氏一統天下,到永嘉年間晉惠帝朝中八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爭權導致亡國,自永嘉八王之亂後,晉國滅亡了,史稱西晉,中國由統一進入了分裂時代,北方五胡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等民族相繼建國,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紛亂狀態,前後136年間皆陷,先後興起很多國家,史稱“五胡十六國。”。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說來真佩服中國文人的想象力,一道菜楞把歷史興衰給整明白了,要怎麼說是治大國若烹小鮮呢。但夏曾傳先生觀點有二點不妥,首先飲食雖講君臣佐使,原料互相搭配,但如八寶菜原料均衡也是一種很好配搭,一道素什錦、羅漢齋五味齊全,味道多樣,這就是一種美味配搭,這種包容的和合美味就叫和諧。其次,細觀隨園八寶肉用肉1斤,其它均為一兩、二兩、四兩不等,這就是最佳的配伍嗎。所以夏先生所議差矣,不過他說八寶菜與古時的十遠羹、骨董羹相類似,卻是道出八寶肉這道菜的工藝淵源。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十遠羹是五代時的名菜。用石耳、石發、石線、海紫菜、鹿角脂菜、天花蕈浸漬自然水澄清,與三汁相和,鹽酎莊嚴(鹽及酒釀加足此),多汁為良。十品不足,聽闕(任其缺少),忌入別物(不能放別的東西進去),恐倫類雜,則風韻去矣。為什麼稱為“十遠羹”呢?因為這十款食材大多是海產品,產地都離當時的國都汴梁較遠,所以很貼切地稱之為“十遠羹”。可以說,“十遠羹”是佛跳牆的“祖師爺”級菜餚。說來有趣這明明是唐代菜品,卻記載在宋朝陶谷所著的《清異錄》之中。陶谷,字秀實,邠州新平(今陝西彬縣)人。本姓唐,因避後晉高祖石敬瑭諱,改姓陶。陶谷經歷了戰亂的五代十國,宦海沉浮,但後來身居“省部級”幹部的他,是個愛記錄愛寫書的“美食家”。《清異錄》是一本中國文言瑣事小說,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無所不包,換句話說,《清異錄》是一本從五代到北宋的百科生活攻略寶典,瞭解這段歷史也就見怪不怪了。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骨董羹,又稱“和氣羹”、“賀年羹”。這吳中上元日必食之品。骨董羹是指取魚肉蔬菜等雜混烹製而成的羹。 宋 蘇軾 《仇池筆記·盤遊飯谷董羹》:“ 羅浮 穎老 取飲食雜烹之,名骨董羹。” 雖二菜曾經風光過,但總體來講這兩菜是什錦雜和菜,夏先生就把八寶肉歸入此類。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雖十遠羹、骨董羹與袁枚八寶肉有些類似,但是從食材組配和製作工藝上還是不同的。下面製做隨園菜八寶肉:用五花肉一斤,要精肥各半,白煮一二十滾至斷生取出,改刀切成柳葉片。小淡菜二兩,鷹爪就是芽菜二兩,香蕈一兩,花海蜇即蟄頭也取二兩,胡桃肉四個去皮,筍片四兩,好火腿二兩,麻油一兩。料備好後,將肉入鍋,加秋油、酒、麻油、好湯煨至五分熟,再加入小淡菜、鷹爪芽菜、香蕈、胡桃肉、筍片、火腿片,侍料煨熟後,海蜇頭在最後放入略燒即可。此菜配料多樣,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可與佛跳牆相媲美的八寶肉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