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戰火蔓延甚廣,為何卻只付出200多萬兵力的代價

19世紀60年代期間,日本在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衝擊下,以明治天皇為首的主要人物開始進行一場全面的社會改革,日本也得以迅速邁入列強國家行列。一戰爆發後,日本藉著機會大發了一筆戰爭財,可一戰結束後,日本產能過剩開始爆發經濟危機,為了轉嫁影響只能選擇走向海外擴張的道路。

二戰時期,日本的戰場幾乎遍佈整個亞洲,各戰場兵力加一起超過了1000萬人。而當二戰結束時,日本還可以動員起將近800多萬的兵力,還算不錯的後備力量也是日本始終不願投降的一個因素。

二戰時,日本戰火蔓延甚廣,為何卻只付出200多萬兵力的代價

根據日本自身在戰後統計出的數據,整個戰爭中共計陣亡和失蹤250餘萬。但是考慮到日本一直以來的愚民政策和過分誇大戰果的行為來看,這一數據顯然缺乏說服力。

日本人的實際戰爭數據雖然仍未有有效的考證,但是對比同為軸心國德國統計出的自身陣亡480萬的數據,日本的數據僅有其二分之一,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共有三種。

首先,德國地處歐洲腹地,周邊國家的平均實力明顯強於羸弱的亞洲,而德國不但佔領了大片歐洲領土,還將戰火蔓延至北非和蘇聯等地區。工業實力如此強大的德國都在蘇德戰場付出巨大犧牲,就更不要說人種和武器都處於劣勢地位的日本了。

二戰時,日本戰火蔓延甚廣,為何卻只付出200多萬兵力的代價

第二,作為日軍主戰場之一的“太平洋”戰爭,實際消耗的兵力並不是很大,畢竟戰爭雙方爭奪的主要是制空權和制海權,對於陸軍的使用非常有限。

二戰時,日本戰火蔓延甚廣,為何卻只付出200多萬兵力的代價

第三,德國即使到了窮途末路之際,也是直到首都柏林失守後才宣告投降。而日本雖然曾喊出過“一億玉碎”的口號,但在親眼看到原子彈的巨大威力和蘇聯的鋼鐵洪流後,並未經過本土作戰就宣佈投降。

二戰時,日本戰火蔓延甚廣,為何卻只付出200多萬兵力的代價

最後,中國作為整個二戰期間的重要戰場,也付出了巨大的軍民犧牲,向所有陣亡將士表示崇高敬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