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老街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它属于这座城市的原住民,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也记录了这座城市原住民的悲欢离合,它总有会告别的那天,但是也总有那些怀旧的人把它时而眷恋。

这个沙湾老街位于泸州市主城区澄溪口长江南岸,距茜草坝区近一公里,至蓝田镇约五公里,离泰安场也不过六、七公里。现在已经进去拆迁改建的情况,据说要保护,新的面貌还没有出现,让江阳沽酒客和你们一起重温当年的旧梦时光吧。

其实沙湾整个街道蜿蜓曲折,坡多坎多,但都是石板相嵌的路面,道两旁大多是木制结构的房屋,特别是那些修建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更不凡彰显风俗和典雅,街道长不到一公里,宽不足三米,被人们戏称为“袖珍街”和“芙蓉镇”。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沙湾老街又按街内地名划分为沙湾主街、水井湾、油房拐、普陀寺和毗卢寺。这里有泸州市八大风景之一的少鹤山“东岩映月”,有大佛,有庙字,有冬暖夏凉、雾气莹绕井口的“良水”井,还有原泸县各界新生活运动促进委员会秘书肖尔诚所题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雕刻在江边山崖上。

长江顺街而下,构成了山、水、街相融一体的独特老街风貌。

沙湾老街在1933年以前被称之为沙湾,因它地处长江岸边,整个街道和河岸弯曲,长江流经这里形成一个较大的回水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沱里存积了大量的河沙,一旦长江在每年的夏末秋初退水后,就呈现出了方圆数百米的沙坝,“沙湾”就此而来。

据《水经注》和《泸州县志)》记载,公元1278年,元世祖任命泸州降坡全为安抚使,治所改拓蒲家庄、犀牛寨管属,即现在的江阳区。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到1283年将宋末改泸州为江安州之名复改为泸州,州府迁至现在的茜草坝,统领江安县、纳溪县和合江县,沙湾归泸州府管辖,沙湾也就成为了当时人们到州府茜草坝经商、求学、做官、从军的必经之地。

从此,这里开始兴建庙宇、供奉菩萨,供达官贵人、书学才子,黎民百姓烧香拜佛、祈祷安康。最有名的莫过于大佛寺(现在的东岩公园)、王爷庙和普陀寺,这些庙宇和菩萨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运动时,均受到严重的破坏,至今只留下一些残垣断壁和传说了。

沙湾在明清时期,也逐渐形成了人们的居住经商场所。据现在居住沙湾老街的老人们回忆,1933年以后,民国政府鉴于当时沙湾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们的生活、居住等情况,将沙湾改为沙湾街,从此正式纳人了泸州的行政版图,划归沙茜乡管属。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刘良海是沙湾街的第一任保长兼水陆运输保长,由此可见,当时的沙湾街已经是水陆交通要道了。由于刘良海博识多才,治街有方,在他任职期间,到这里经商、办各种小作坊的人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房屋相继修建。

什么楼房(二层)、吊脚楼、平房都有,但都是传统的木制结构,这些房屋的门窗上、房檐长、屋顶上,只要有木头的地方,都雕刻着飞龙走兽、鸟树鱼河,格外显露出古色古香。

整个街上,有远近闻名的李铁匠、王铁匠、李氏消皮店、和氏理发店、张家伞铺、田氏油房和姚家、龚家馆子等。除此之外,还有众多肉店、菜店、布店、茶馆,合江县、泸县以及附近的人们经常在大清早就来这里购买自己所需的各种物品和等待乘船到泸州城。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可以说沙湾街在当时就成了人们经商、购物、休闲、娱乐的聚集地和物资的集散地。

为了改变人们从沙湾街过河到泸州城没有码头,吃水靠长江和走泥石路的历史,在州府的大力支持下,刘良海保长开始走上了改造沙湾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之路,首先是解决人们吃井水问题。

在沙湾主街附近雇请了20余名民工,利用近个月的时间进行挖沟、开石、打坑、完成了一个口宽近15米、深近2.5米的散并,这口井不仅流量大、水质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外,还具有冬暖夏凉、井口水雾莹绕等特点,人们见此情景自发的请来能工巧匠,在水井附近的石壁上,刻下了“良水”字,从此当地的人们不再依赖长江水饮用了,这里也就取名为“水井湾”。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解放后,居众把这口井全部用石条围成了“筘井”,直到1994年,由原市中区政府和茜草厂区办事处出资,沙湾街的居民用上自来水后,这口井才被人们弃用,但这口井至今保存完好。

水的问题解决后,刘良海保长又先后用巨型条石修建了码头和铺设了街道。码头分中、上、下码头,中码头108梯,有大月台、小月台,供高官贵人等当时所谓的社会上层人渡船过河和夏天乘凉,上码头68梯,供停靠货船,下码头58梯,供贫民百姓等社会下层人乘船过河,这三个码头除上、下码头稍有损毁外,中码头至今保存完好。

据老人们说,高官贵人和贫民百姓乘什么样的木船和班次有严格的区分和限制。

高官贵人乘的船要大一些,座位一般在20人左右,且是有棚的,每一小时一班。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贫民百姓所乘的船要小的多,无棚,座位一般不超10人,每两个半小时一班,高官贵人和贫民百姓所乘的船不能同时驶出,前者必须先驶,虽然各自所乘的船都在澄溪口靠岸但高官贵人的船要靠上,贫民百姓的船则必须往下靠。

由此可以看出,旧社会的高低贵贱、贫富之分是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盛行。

解放后,旧社会沙湾街的乘船制度才被取消,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沙湾街的客渡木制小船才逐步被机动客船所替代,沙湾街的客船码头至今在洪水期仍在发挥作用。

码头建成后,为了让高官贵人、富人才子活得开心,玩得顺心,这里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初夏龙船比赛,参赛的龙船每次都上10条,比赛的胜负就是在长江河里抢鸭子,看哪条龙船抢到在颈上系了红稠的鸭子最多,就算做是贏家,为了庆贺这条龙船摘冠,主办方还在街上大摆酒席,以表祝贺。

据老人们讲,几乎每年都是由沙湾街当地人组成划船手的一条叫白鹤龙的龙船争得第一,当地人知道水性,怎样才能使龙船更快地驶出、驶进江岸,白鹤龙就占尽了先机。由其他地方来比赛的龙船往往只能是得第二、三名,如长江龙、咸菜龙等。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沙湾街划龙船的赛事,吸引了方圆数十里的人们来观看,盛况空前,场景壮观,闻名四面八方。可以说,在当时能到沙湾街看龙船比赛,是人们追求的时尚。

对于那条有名的白鹤龙,解放后还放在中码头大月台附近的王爷庙里(后来的沙湾民小学内)但在60年代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也遭到厄运。

由于沙湾街人丁兴旺,商业作坊多,交通又很方便,附近有钱、有权有势的高官贵人都陆续绫来这里居住,就连国民党的伤兵也来这里养伤寄居,民国政府随后在现在的泸州五中建立了所谓的”难民保育院”和在二郎滩修建的因日本飞机轰炸泸州时致伤致残人员,进行医治的医院,实际上就是伤兵和高官贵人家属的居住和疗伤的场所。有几名伤兵在沙湾街一直生活到70年代,死后大多葬身于大佛寺(现东岩公园)附近。

解放后,沙湾街居住的居民近200户,人口700有余,往目的热闹也在持续,原来的普陀寺改成了医院(茜草卫生院的前身),王爷庙也变成了居民群众脱盲的夜校(原沙湾民办小学的前身)。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1953年,泸州市政府将原民国时期的陆坝、沙湾乡、沙茜乡进行了调整合并,统称为沙湾乡,沙湾街也就随之由沙湾乡管理,沙湾街居民的户口归到成立不久的茜草派出所,在文化大革命中,沙湾街居民的户口又由南城派出所管理,到1980年又恢复到茜草派出所。

由于沙湾街狭窄,显得非常拥挤,有购物的、过河的、有喝茶看戏和听玩艺的,也有吃饭吃面的,在人群中更有看稀奇和热闹的。三线建设,也让沙湾和茜草一度非常热闹,可以说,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沙湾街最繁华的时期。

由于1982年长江大桥的修建通车以及“三长厂”的扩建发展,茜草坝已成为工矿区,工矿商店和农村商业网点逐步建立,沙湾街从此就不再是交通要道、商业聚集区和人们的购物场所,慢慢地失去了它昔日的热闹和繁华。

泸州回忆:江阳老街沙湾,还有多少过去的印象

沙湾街由于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整个街道和房屋建筑都还保存着古色古香的风韵。

如今的沙湾街,路还是原来的路,建筑还是原来的建筑,树还是原来的树,它却见证了沙湾街近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和发生的变化,特别是那棵有上百年树龄的黄角树,现在还绿叶成荫,枝干强壮,现在老住户拆迁,等着新建维护后的沙湾老街,我们在拭目以待它的新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