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南浔,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每到南浔,当漫步在小桥流水旁、绿柳依依处、深沉老宅间、清朗荷塘畔,充耳听闻妙不可言的乡音,满眼皆是熙来攘往的乡亲,时时感受着古镇特有的市井喧闹乡情,一种思乡之切、故土难舍之意油然而生。每当傍晚,袅袅炊烟升起时,扑面而来的灶火厨香,顿时勾起对古镇菜肴色与味的无限遐想。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因辑里湖丝而富甲一方

以前从上海到南浔,要到上海老北站北区,或中山北路沪太路口的长途汽车站乘坐开往湖州的长途客车。途径南浔时,长途客车就停靠在318国道边,从国道西侧步行走过一座跨越国道的立交桥进入宝善街,沿街直至通津桥,便是西大街、东大街和南西街、南东街的交汇处。此处正是古时南浔最旺的市口,水道纵横的古镇,水路四通八达,南至湖州,北达上海,向西横跨太湖便可到达苏州、无锡以及环太湖周边的任何市镇。曾经名扬天下的辑里湖丝,正是通过四通八达的水路运往各地及海外,并使南浔富甲一方。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就在这两河相交、五路相汇之处,很早以前有一个小火轮码头,售票处就在桥头,从这个码头可以坐小火轮通往江南大部分繁华的水陆码头。记得在通津桥东侧的东大街西头河边,有一家专营南浔菜的菜馆,里面烧的烂糊鳝丝和红烧狮子头着实让人闻之生津、回味无穷。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南浔最繁华的两条街道

宝善街就像是南浔镇的迎宾大道,把人们从镇郊引向繁华闹市。沿宝善街一直向南,过通津桥,便步入了南浔镇的主街道南西街和南东街,一条河流从其间穿过,两条街隔河相望、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相映成趣。

南西街是南浔镇历史名人旧居、园林、行政等集中之地,如,南浔开发区管委会、辑里湖丝馆、求恕里(四象之首传人刘承干私人别墅)、张石铭旧居(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张石铭的庄园)、刘氏的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等。南西街较宽阔,铺了柏油马路,可以通行汽车,汽车可从通津桥沿南西街一直开到小莲庄。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南东街则以市井商贾为主,沿河商铺林立,酒幌店招、鳞次节比,浔蹄酱肉、香气扑鼻,爆鳝面馆、食客如鲫,故旧亲朋、拱手为礼,偶有争端、轻声细语。忽遇挚友,拉入酒肆,八两半斤,推杯问盏,旧事新情,随意东西……好一派歌舞升平、乡情浓浓的人文景观。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南东街中段沿河处,有历时九百余年的道观“广惠宫”。道观前河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古桥广惠桥,该桥方便了两岸居民的交通往来。再往南就是 “刘氏第号”,是以前刘家世代居住的庄园。沿河民居皆依河而建,多以二层为主,下层开店,上层居住。民居骑楼越过小径上方,以坚固拱柱立于河畔,形成远看成廊、近观成檐的独特风格。河边小径用青石板铺就,仅可供人行走,行走在廊檐下可以遮风避雨。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烟雨百间楼,明朝民居的代表作

如果从西大街一直向东进入东大街,路过两座古桥通津桥、洪济桥。再向东不远便到了民国元老、倾囊资助孙中山革命的张静江先生故居。再向北便是建于明朝万历年的百间楼民居建筑群,是明万历朝礼部尚书董份(南浔人)所建。百间楼依河而建,蜿蜒绵长,约四百余米,建筑借地形河道,或层高数尺、或回旋委婉、或突出于河上、或隐藏于高墙、极尽巧思匠工、地造天设之妙,是南浔最古老的,保持最完好的古建筑群,极具古建筑及历史人文研究价值。若干年前,百间楼中住满了当地居民,白墙青瓦掩映在百间楼河东、河西两岸,河水汩汩流过,轻舟欸乃穿梭而行,远远望去,青白与浅绿交相辉映,随风舞动的柳枝倒映在波光凌凌的河中,仿佛是画者在江南水乡水粉画中的点睛之笔……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荷塘碧绿小莲庄,钦若嘉业藏书楼

如果在夏季,进入南浔小莲庄便看到宽阔的荷塘青翠葱绿,粉白相间的荷花娇艳欲滴,就像待字闺中的少女般沉静而庄重。荷塘周边绿树成荫、青草依依,站在南岸透过婆娑树影,对岸掩映树丛中,红墙青瓦的“小姐楼”依稀可见。怪不得当年解放南浔时,据说一个连的部队驻扎在小莲庄,但从外面丝毫不见踪迹,可见小莲庄占地面积之大、绿树花草之盛!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与小莲庄一墙之隔的嘉业堂藏书楼,是刘氏传人刘承干所建,因清帝溥仪赠“钦若嘉业”金匾而得名。藏书楼规模很大,藏书数万卷,不乏善本孤本。藏书楼建筑风格中西合璧,主建筑为二层白墙青瓦楼,门楣及窗框雕刻精细,从镂空的窗户可见存放其间的一排排木雕书版,看着黝黑的版面,仿佛正与楼主一道雕版印书,历史的沧桑似在眼前沉浮。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商业化后的古镇现状

2018年4月,当我再次去南浔时,地图导航仪直接将我们引导至南浔镇南端的人瑞路新建的古镇入口处停车场,原来古老的南浔已经完成了商业化改造。南浔镇成了游人只有唯一一个进出通道的孤岛。入口处买票后才能进入古镇,100元门票可以参观和游览景区内所有的景点,还算是物有所值。行走在南东街的青石板小径上,似乎听到了夹杂在乡音叫卖声中的异乡口音,看到了并不属于南浔传统特产的外乡食物。突然间还看到了一个卖南浔特产“刘家大蹄”的店铺,我搜肠刮肚、寻思良久,却不记得刘氏祖上曾经营过这种生意!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后来,我在小莲庄里买了南浔特产熏青豆和橘红糕,参观了刘氏第号(记得长辈们称这个庄园为“五号里”),便匆匆离开了。

前几天,南浔的一个亲戚来上海,我闻讯前去探望。那亲戚告诉我说:“我马上要搬家了,要搬出南浔老镇”。初时以为亲戚买了新居,但仔细询问下,原来是为了景区改造,要将所有居住在古镇景区范围内的居民迁居出去。闻知此讯感慨万千,百间楼的原住民已在若干年前搬迁了出去,百间楼河两岸顿时少了人间烟火,白墙青瓦虽仍有绿荫与河流的陪伴,但却显得刻板无趣。如果整个古镇内只有外来的商人,而没有了原住民的话,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中国所有的古镇都如法复制,岂不是成了格式化的风格情调?没有了差异化民俗、民风、民情的渲染,那西塘、周庄、同里、南浔、甪直、乌镇之间还有什么区别?人们对这些古镇的兴趣,在于相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呈现出来的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愿南浔安好,古镇依旧

一座城、一个镇,特别是千年古镇,只有建筑景观和美食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缺少了人间烟火气,古镇原来的韵味便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人间烟火是古镇的灵魂,乡音故人是古镇的精神,丢失了乡音故人,赶走了人间烟火的古镇,便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景观。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商业化运营成就了古镇,使其原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能,但过度商业化或许是对古镇文化传承及旅游事业长期发展的一种深层的伤害。从凤凰古城的盛而衰、衰而盛的沉浮变迁,以及游客们对一些古镇唯金钱论的反感和诟病中,已经窥测到古镇旅游盛衰变换的端倪……

古镇不是一线大城市,经济体量大小不应该成为衡量古镇优劣的标准,如何保持古镇原生态才是重要课题。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从建筑景观来说,如果南浔没了白墙青瓦的古建筑、没了古河道上古桥的存在、没了参天古树的陪衬,那还是古镇吗?希望在维修维护这些建筑时,尽最大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要像爱护古董文物般珍惜。

从风土人情来说,南浔具有不同于其他古镇的特质,比如传统的饮食习俗,熏青豆茶还是要泡、浔蹄酱蹄还是要酱、绣花锦是否应该向周边城市输送扩散?橘红糕、定胜糕、南瓜团子等要尊古法制作,希望坚持和坚守南浔味道。原来南浔家家户户都有的臭卤甏千万不要丢弃,真希望下次去南浔时能吃到蒸的透透的,入味十足的臭豆腐和臭毛豆……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从人文景观来说,南浔不宜将传统的商埠文化改弦更张,本地的饮食、小吃、糕点等极具南浔特征的生意还是让本地的行家里手来做,多么希望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行走,依旧能听到吆喝生意的乡音乡情。更希望在南浔古镇景区内还能重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袅袅饭香的古镇元素。

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追寻江南古镇的魅力之源

熏青豆橘红糕,百间楼小莲庄,人间烟火、乡音故人,这就是古镇的魂,南浔的神!不要复刻,远离雷同,穿越过深重的历史长河,南浔的后来者要记得将家乡独特的美丽与精彩呈现给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