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南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每到南潯,當漫步在小橋流水旁、綠柳依依處、深沉老宅間、清朗荷塘畔,充耳聽聞妙不可言的鄉音,滿眼皆是熙來攘往的鄉親,時時感受著古鎮特有的市井喧鬧鄉情,一種思鄉之切、故土難捨之意油然而生。每當傍晚,裊裊炊煙升起時,撲面而來的灶火廚香,頓時勾起對古鎮菜餚色與味的無限遐想。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因輯裡湖絲而富甲一方

以前從上海到南潯,要到上海老北站北區,或中山北路滬太路口的長途汽車站乘坐開往湖州的長途客車。途徑南潯時,長途客車就停靠在318國道邊,從國道西側步行走過一座跨越國道的立交橋進入寶善街,沿街直至通津橋,便是西大街、東大街和南西街、南東街的交匯處。此處正是古時南潯最旺的市口,水道縱橫的古鎮,水路四通八達,南至湖州,北達上海,向西橫跨太湖便可到達蘇州、無錫以及環太湖周邊的任何市鎮。曾經名揚天下的輯裡湖絲,正是通過四通八達的水路運往各地及海外,並使南潯富甲一方。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就在這兩河相交、五路相匯之處,很早以前有一個小火輪碼頭,售票處就在橋頭,從這個碼頭可以坐小火輪通往江南大部分繁華的水陸碼頭。記得在通津橋東側的東大街西頭河邊,有一家專營南潯菜的菜館,裡面燒的爛糊鱔絲和紅燒獅子頭著實讓人聞之生津、回味無窮。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南潯最繁華的兩條街道

寶善街就像是南潯鎮的迎賓大道,把人們從鎮郊引向繁華鬧市。沿寶善街一直向南,過通津橋,便步入了南潯鎮的主街道南西街和南東街,一條河流從其間穿過,兩條街隔河相望、風格迥異、各有千秋、相映成趣。

南西街是南潯鎮歷史名人舊居、園林、行政等集中之地,如,南潯開發區管委會、輯裡湖絲館、求恕裡(四象之首傳人劉承幹私人別墅)、張石銘舊居(西冷印社創始人之一張石銘的莊園)、劉氏的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等。南西街較寬闊,鋪了柏油馬路,可以通行汽車,汽車可從通津橋沿南西街一直開到小蓮莊。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南東街則以市井商賈為主,沿河商鋪林立,酒幌店招、鱗次節比,潯蹄醬肉、香氣撲鼻,爆鱔麵館、食客如鯽,故舊親朋、拱手為禮,偶有爭端、輕聲細語。忽遇摯友,拉入酒肆,八兩半斤,推杯問盞,舊事新情,隨意東西……好一派歌舞昇平、鄉情濃濃的人文景觀。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南東街中段沿河處,有歷時九百餘年的道觀“廣惠宮”。道觀前河上有一座建於宋代的古橋廣惠橋,該橋方便了兩岸居民的交通往來。再往南就是 “劉氏第號”,是以前劉家世代居住的莊園。沿河民居皆依河而建,多以二層為主,下層開店,上層居住。民居騎樓越過小徑上方,以堅固拱柱立於河畔,形成遠看成廊、近觀成簷的獨特風格。河邊小徑用青石板鋪就,僅可供人行走,行走在廊簷下可以遮風避雨。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煙雨百間樓,明朝民居的代表作

如果從西大街一直向東進入東大街,路過兩座古橋通津橋、洪濟橋。再向東不遠便到了民國元老、傾囊資助孫中山革命的張靜江先生故居。再向北便是建於明朝萬曆年的百間樓民居建築群,是明萬曆朝禮部尚書董份(南潯人)所建。百間樓依河而建,蜿蜒綿長,約四百餘米,建築借地形河道,或層高數尺、或迴旋委婉、或突出於河上、或隱藏於高牆、極盡巧思匠工、地造天設之妙,是南潯最古老的,保持最完好的古建築群,極具古建築及歷史人文研究價值。若干年前,百間樓中住滿了當地居民,白牆青瓦掩映在百間樓河東、河西兩岸,河水汩汩流過,輕舟欸乃穿梭而行,遠遠望去,青白與淺綠交相輝映,隨風舞動的柳枝倒映在波光凌凌的河中,彷彿是畫者在江南水鄉水粉畫中的點睛之筆……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荷塘碧綠小蓮莊,欽若嘉業藏書樓

如果在夏季,進入南潯小蓮莊便看到寬闊的荷塘青翠蔥綠,粉白相間的荷花嬌豔欲滴,就像待字閨中的少女般沉靜而莊重。荷塘周邊綠樹成蔭、青草依依,站在南岸透過婆娑樹影,對岸掩映樹叢中,紅牆青瓦的“小姐樓”依稀可見。怪不得當年解放南潯時,據說一個連的部隊駐紮在小蓮莊,但從外面絲毫不見蹤跡,可見小蓮莊佔地面積之大、綠樹花草之盛!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與小蓮莊一牆之隔的嘉業堂藏書樓,是劉氏傳人劉承幹所建,因清帝溥儀贈“欽若嘉業”金匾而得名。藏書樓規模很大,藏書數萬卷,不乏善本孤本。藏書樓建築風格中西合璧,主建築為二層白牆青瓦樓,門楣及窗框雕刻精細,從鏤空的窗戶可見存放其間的一排排木雕書版,看著黝黑的版面,彷彿正與樓主一道雕版印書,歷史的滄桑似在眼前沉浮。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商業化後的古鎮現狀

2018年4月,當我再次去南潯時,地圖導航儀直接將我們引導至南潯鎮南端的人瑞路新建的古鎮入口處停車場,原來古老的南潯已經完成了商業化改造。南潯鎮成了遊人只有唯一一個進出通道的孤島。入口處買票後才能進入古鎮,100元門票可以參觀和遊覽景區內所有的景點,還算是物有所值。行走在南東街的青石板小徑上,似乎聽到了夾雜在鄉音叫賣聲中的異鄉口音,看到了並不屬於南潯傳統特產的外鄉食物。突然間還看到了一個賣南潯特產“劉家大蹄”的店鋪,我搜腸刮肚、尋思良久,卻不記得劉氏祖上曾經營過這種生意!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後來,我在小蓮莊裡買了南潯特產燻青豆和橘紅糕,參觀了劉氏第號(記得長輩們稱這個莊園為“五號裡”),便匆匆離開了。

前幾天,南潯的一個親戚來上海,我聞訊前去探望。那親戚告訴我說:“我馬上要搬家了,要搬出南潯老鎮”。初時以為親戚買了新居,但仔細詢問下,原來是為了景區改造,要將所有居住在古鎮景區範圍內的居民遷居出去。聞知此訊感慨萬千,百間樓的原住民已在若干年前搬遷了出去,百間樓河兩岸頓時少了人間煙火,白牆青瓦雖仍有綠蔭與河流的陪伴,但卻顯得刻板無趣。如果整個古鎮內只有外來的商人,而沒有了原住民的話,那將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如果中國所有的古鎮都如法複製,豈不是成了格式化的風格情調?沒有了差異化民俗、民風、民情的渲染,那西塘、周莊、同裡、南潯、甪直、烏鎮之間還有什麼區別?人們對這些古鎮的興趣,在於相同文化背景下孕育出來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語言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呈現出來的千姿百態的風土人情。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願南潯安好,古鎮依舊

一座城、一個鎮,特別是千年古鎮,只有建築景觀和美食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缺少了人間煙火氣,古鎮原來的韻味便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人間煙火是古鎮的靈魂,鄉音故人是古鎮的精神,丟失了鄉音故人,趕走了人間煙火的古鎮,便缺失了最重要的人文景觀。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商業化運營成就了古鎮,使其原有的歷史人文資源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能,但過度商業化或許是對古鎮文化傳承及旅遊事業長期發展的一種深層的傷害。從鳳凰古城的盛而衰、衰而盛的沉浮變遷,以及遊客們對一些古鎮唯金錢論的反感和詬病中,已經窺測到古鎮旅遊盛衰變換的端倪……

古鎮不是一線大城市,經濟體量大小不應該成為衡量古鎮優劣的標準,如何保持古鎮原生態才是重要課題。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從建築景觀來說,如果南潯沒了白牆青瓦的古建築、沒了古河道上古橋的存在、沒了參天古樹的陪襯,那還是古鎮嗎?希望在維修維護這些建築時,盡最大可能保持原汁原味,要像愛護古董文物般珍惜。

從風土人情來說,南潯具有不同於其他古鎮的特質,比如傳統的飲食習俗,燻青豆茶還是要泡、潯蹄醬蹄還是要醬、繡花錦是否應該向周邊城市輸送擴散?橘紅糕、定勝糕、南瓜糰子等要尊古法制作,希望堅持和堅守南潯味道。原來南潯家家戶戶都有的臭滷甏千萬不要丟棄,真希望下次去南潯時能吃到蒸的透透的,入味十足的臭豆腐和臭毛豆……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從人文景觀來說,南潯不宜將傳統的商埠文化改弦更張,本地的飲食、小吃、糕點等極具南潯特徵的生意還是讓本地的行家裡手來做,多麼希望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徑上行走,依舊能聽到吆喝生意的鄉音鄉情。更希望在南潯古鎮景區內還能重現小橋流水人家,炊煙裊裊飯香的古鎮元素。

人間煙火,鄉音故人,追尋江南古鎮的魅力之源

燻青豆橘紅糕,百間樓小蓮莊,人間煙火、鄉音故人,這就是古鎮的魂,南潯的神!不要復刻,遠離雷同,穿越過深重的歷史長河,南潯的後來者要記得將家鄉獨特的美麗與精彩呈現給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