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凭吊——中山陵

钟山凭吊——中山陵

原路返回金水桥,发现桥东侧广场上就有去中山陵的景区观光车,每位10元。从明孝陵金水桥到中山陵“博爱坊”,只有大约1.5公里。如果是我独自游览,我一般会选择步行,因为一路走过去可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但携妻带女游览情况就不同了,需要照顾到她们的兴趣和体力。当天南京的气温只有7、8度,坐在没有任何遮挡的观光车上,冷风直往衣服里钻,实实在在体会到了江南早春的寒冷。

中山陵在明孝陵东,连接两地的路叫陵西路,应该是从中山陵的角度取的名。

钟山凭吊——中山陵

观光车下车的地方,可以看到中山陵的入口“博爱坊”。

钟山凭吊——中山陵

博爱坊是一座四柱三门冲天石坊,坊额“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手迹。“博爱”牌坊之后,是依山而上的392级台阶和8个缓步台。按照中山陵设计者、中国近代杰出建筑师吕彦直的解释,392级台阶代表当时中国的3亿9千2百万同胞,8个缓步台象征“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和“五权宪法(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弹劾权、考试权)”。“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政治体制上的一个“创举”,意在完善西方现行的“三权分立”制度,但这一制度在中华民国的实践中其实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钟山凭吊——中山陵

从博爱坊到陵门是长375米、宽40米的墓道,两侧以两两相对的雪松、桧柏、银杏和红枫取代以往帝王陵墓的石人和石兽,强调了孙中山这位民选大总统与封建帝王的不同。

钟山凭吊——中山陵

陵门是一座由花岗岩砌筑的歇山顶建筑,中间拱门上方嵌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金字匾额。

钟山凭吊——中山陵

“天下为公”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是古代先贤们的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

钟山凭吊——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秉承和发扬了这种政治理想,并使之成为自己一生的政治追求。在孙中山先生传世的题词中,最多的就是“天下为公”这四个字。

钟山凭吊——中山陵

过陵门,就是“碑亭”。碑亭为重檐歇山顶样式,同样为花岗岩砌筑。

钟山凭吊——中山陵

亭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碑文出自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之手。

钟山凭吊——中山陵

碑文的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即1929年6月,也就是举行奉安大典的时间。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病逝于北京,灵柩暂厝于香山碧云寺。按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开始在紫金山,即钟山,为孙中山先生建造陵墓。1929年春,祭堂等主要建筑基本建成;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从北京迎回,在中山陵下葬。

钟山凭吊——中山陵

转过碑亭,是7段台阶和6处缓步台。

钟山凭吊——中山陵

在自下而上的第4处缓步台上,安放着两尊铜鼎,鼎身铸有“奉安大典”篆书铭文。据介绍,当年举行奉安大典时,全国许多地方都捐献了纪念物品,这两尊仿古铜鼎是上海特别市政府捐献的。

钟山凭吊——中山陵

钟山凭吊——中山陵

抗日战争期间,其中一尊鼎曾被日军炮火的弹片击中,在鼎身上留下两个弹孔。中山陵管理部门曾经对两尊破损的铜鼎进行修补,但保留了两个弹孔,因为这是中山陵的记忆、南京的记忆、中国的记忆!

钟山凭吊——中山陵

走完余下的台阶,就来到了“祭堂”前面。祭堂是一座融合了中西建筑特点的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墙壁用香港花岗石建造,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飞檐大屋顶样式,上覆蓝色琉璃瓦。檐下所镶“天地正气”刻石匾额为孙中山先生手迹;祭堂三座坊门上分嵌“民族”、“民生”、“民权”阳刻篆书坊额。祭堂正中是一尊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先生着中式长袍马褂,双眼凝视远方,书卷式《建国大纲》横陈在双膝上。坐像方形基座四面雕有6幅浮雕,内容为孙中山先生一生革命活动中的6个代表性场景,分别为“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法”。这尊采用意大利白石雕成的雕像出自波兰裔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之手,奉安大典时尚未完成,1930年11月才安放到祭堂里。祭堂东西两壁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坐像背后是通往墓室的第一道门,门楣上有“浩气长存”横额。“浩气长存”四个字取自孙中山先生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题写的坊额。1996年第一次来中山陵时,这道门还是开放的,游客可以进入其中拜谒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但现在这座紫铜门紧闭,游客到此止步。印象中,墓室为下沉式,圆形,地上部分为身穿中山服的汉白玉孙中山先生仰卧像。这尊雕像为捷克雕塑家高崎的作品,白色大理石材料来自国内。仰卧像下面5米,是封闭在混凝土中的盛殓孙中山先生遗体的美国产紫铜棺。

钟山凭吊——中山陵

据一些当事人回忆,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中国国民党方面曾经有保存先生遗体供民众瞻仰的想法。但由于初期的防腐处理不够理想,这一想法不得不放弃,最终改为土葬。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在放弃南京前曾经计划将孙中山先生的棺椁一并撤离,但最终判定日本人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冒犯先生陵寝,撤离计划未予实施。

钟山凭吊——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后为国家领导人修建的第一座陵墓。仅就规模而言,中山陵与以往的那些帝陵相比,肯定谈不上空前,但就中山陵之后肯定不会再出现如此规模的国家领导人陵墓而言,中山陵注定是绝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