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有个73岁的“活雷锋”!42年义务助人,修车、换纱窗、磨刀,能做的他都做

在沧州河间市有这么一位老人,街坊邻居的自行车坏了,他拎上工具三下两下修好了;谁家的纱窗该换了,他量好尺寸麻利地换上新的;有人家里的菜刀、剪刀不锋利了,拿着到“老头儿”家里来磨……

42年过去了,老人现今73岁了,他还是事事与人方便。这位老人叫景和义,别人眼中的名人、好人、活雷锋,可他自己却说,“咱不求名,不求利,只为让人方便。”

沧州有个73岁的“活雷锋”!42年义务助人,修车、换纱窗、磨刀,能做的他都做

42年来,景和义帮人修车不收一分钱

回顾

73岁老人做好事坚持了42年

景和义今年73岁,退休13年,做好事42年。

上个世纪60年代,景和义参加工作,在河间电力局做了一名合同工。景和义勤劳、踏实、手脚麻利,得到了领导跟同事的认可,不久,便转正做起了管理员。

后来,景和义被调岗当业务员。

调岗以后,景和义工作内容变化了,但是他的交通工具没有变,还是那辆红旗牌带大梁的自行车,那辆自行车是景和义花了148元给自己买的代步工具。

说起景和义的义务修车之路,就要从这辆自行车说起。

1977年的一天,景和义骑着这辆自行车去上班,结果走在半路上,车子突然爆胎。由于修车的地方比较远,景和义只好推车去上班。

在单位的时候,景和义边工作边想,离修车的地方比较远,自己是不是可以试着修一修呢?

下班回到家里以后,景和义找来扳子、钳子,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车内外胎从车轱辘上扒下来,修修补补一通忙活后,又把车内胎塞好,将外胎安回到车轱辘上,安好打上气,好了!

虽说一辆车修了半个多小时,修得还不是很完美,但骑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对自己能把车修好这件事,景和义心里很高兴,他想自己又多掌握了门儿技术。

从那以后,景和义会修车补胎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到了同事的耳朵里。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人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车子骑多了难免有些小问题。每每到了这时,景和义总是笑着说,“放这吧,我给你看看啥问题。”

就这样,景和义开始了义务修车,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有42年了。

景和义修车补胎的技术日益精进,最开始修一辆自行车大概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一辆自行车10分钟能修完,一辆电动车大概能在20分钟左右修完。

而这一切修理,景和义都是免费的。

故事

义务修车成了小区里“名人”

景和义退休后,与老伴住在河间市一个小区里。小区总共有14栋住宅楼,景和义住在12号楼,紧挨着小区门口,来往路过的人很多。

有一次,小区一位业主推着瘪了车胎的电动车往外走,正巧被楼下坐着的景和义瞧见了。景和义就问他干嘛去?业主指了指车子说要去外边修车。

景和义一看那车子的情况,心想这要是推到修车的地方,外胎也非得硌了不可。“你把车子撂这吧,我给你看看。”

然后,景和义就凭自己的技术,很快把电动车修好了。不仅车修好了,还不要钱,义务维修,这让那位业主十分感激。到现在,只要那位业主见到景和义,都亲切地叫一声“大伯”。

还有一次,一位女投递员到景和义住的小区送报纸,不巧电动车胎被扎了。投掷员就问门口值班的保安,哪里有修车的?保安说帮你找景和义修吧,说着就联系了景和义。

景和义听说门口有个投递员车子坏了,立马带上修车工具赶过来。

他把车上的两捆报纸搬下来,扒下车胎“鼓捣”起来。车修好后,景和义又帮忙把那两捆报纸搬上去。

车很快就修好了,但修车的钱说啥也不要,感动得投递员连声说“谢谢”,临走还留了景和义的电话。

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景和义接到这个投递员的电话。对方说她在外边送报时,车胎又被扎了,她只好给景和义打这个求助电话。景和义二话没说,背着修理箱急急忙忙地过去帮忙修理。

修车意外受伤,缝针后接着帮忙

活儿干得多了,自然又快又好,可保不齐有意外发生的时候。有一次修车补胎,景和义就被误伤了。

“前年,小区一个女子来我这修电动车。”景和义看到,那辆电动车其他都没事,就是打不进去气。景和义想看看气门芯有没有问题,结果这么一弯腰、一抬手,打气管把手被气压顶得蹿了上来,一下打到了景和义的嘴唇上,鲜血瞬间流出来,拿卫生纸捂上,一会就浸透了。

不得已景和义上了医院。在医院里,医生给缝了两针发现不行,又给缝了一针,景和义的伤口才算稳定住。

这边景和义没当回事,反倒把修车的女士吓得不行,一个劲说不好意思,拿着几斤鸡蛋来看望景和义,景和义再三推脱,还是没拗过自责的女士,只好收下鸡蛋。

伤好之后,景和义又开始修车补胎。这事,一点儿都没影响到他继续干下去的信心。老伴吴凤珍也没过多干涉,只多加了提醒,让景和义以后修车时小心点。

如今

“变身”个人义务服务站

刚修车之初,景和义那个60厘米长、40厘米高的工具箱里,仅有一些必要的修车工具。

而如今,景和义的工具箱里,已经被隔成了两层,上面放小件工具,下面放大件。最近,景和义又新添了点换纱窗、磨剪子戗菜刀的新工具,发展起了“新业务”。

小区内有人家里纱窗坏了,隔着防盗窗不太好换,就想找个工人换个新的。景和义知道了,拦住正要出门找工人的老邻居,说找个人换还得花个十几块,不如“你去买纱布,我来帮你换”。

景和义肯干、肯想、肯琢磨,量好尺寸、找好角度,帮着把这个纱窗换下来了。纱窗装得平整干净,手工费分文不收。

年前,家家户户买菜剁肉准备过年,可剁肉的菜刀不锋利。景和义上街上买了几块磨刀石,有粗点的、有细点的,满足了各个上门磨剪子戗菜刀的需求。

还有人家里的墩布杆断了,也来找景和义帮忙。景和义找了根自家的管子装上去,又骑车到街上花了两块钱买了两个夹子固定住墩布。这一下,墩布又能工作了。

“一个夹子一块钱,一盒补丁贴才5块钱,这些不用放在心上,重要的是帮人一把。”景和义兜里经常揣着螺丝钉、气门芯、补丁贴,以备自己出门遛弯的时候用得上。

景和义一个人,就成了一个义务服务站。

想法

不求名不求利 只为与人方便

这个义务服务站好不好?小区里70岁的李悦芹老人给出了答案。

李悦芹告诉记者,她经常找景和义帮忙,补个胎、换个纱窗、磨个菜刀……“什么忙他都帮,给他钱他也不要,真是为人民服务。”说起景和义,李悦芹不住地夸赞。

景和义的事迹被网友知道后,得到很多网友称赞。

网友“李敬忠”留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景师傅做到了,真了不起,堪称当代雷锋,赞!

网友“岁月静好”留言:我们小区的老人、名人、好人,现实生活中的活雷锋。

景和义只称呼自己为“老景”,并说他有退休金,儿女们也都各自成家,自己身体硬朗没有大病,没有过多生活需求,只是为了能够让人方便。

景和义刚参加工作,还年轻的时候,他在做好事;现在景和义的头发已经花白,他还在做好事。有的人不理解,为啥白出力气不求回报?景和义说他不是白出力气,他收获可大了——修车技术好了,邻里街坊看着跟亲人似的。

记者问他,做了多少好事能数得过来吗?景和义爽朗地笑着说,“这就跟平常过日子一样,你说我在做好事,我觉得我在过日子。”

■供图/刘春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