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的百年經典


小人書學名叫連環畫。中國的連環畫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等,它們都是以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1899年,上海文藝書局出版了石印的《〈三國志演義〉全圖》,這是第一部用連環畫的形式來表現文學原著內容的作品。此圖為畫家水天宏根據明代馮夢龍原著《醒世恆言》中的一篇改編成的小人書《浪子回頭》中的兩幅節選畫面。

1920年代:《天寶圖》:激發小人書時代的來臨,在中國20世紀初的小人書專業畫家中,最出色的是朱潤齋。他擅於取材歷史演義,並由自己編寫,其代表作就是在上海灘風靡一時的《天寶圖》。《天寶圖》不僅給編繪者帶來了巨大的名和利,還引起畫界震動,引發趨之若鶩的模仿。

1930年代:《王先生》:連載時間最長的小人書,彼時的上海灘,最有名氣的人非“王先生”莫屬。王先生是漫畫家葉淺予筆下的人物。這套連環畫由800組小故事組成,其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是以豐富的細節,將那個時代上海市民的喜怒哀樂表現得入木三分。


《王先生·家產糾紛》。

《王先生·家產糾紛》。

1950年代初期:《西廂記》:彩繪的浪漫風情,1953年為配合新婚姻法頒佈的宣傳,著名女畫家王叔暉用工筆重彩連環畫的形式再現了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

對於王叔暉畫的《西廂記》,著名畫家潘茲的評價寫得已經夠好:“王叔暉畫出了‘雖是照人的明豔,卻不飛揚妖冶;是低眉垂袖,瓔珞矜嚴’的東方女性美,那是充滿了人格力量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結合。

1950年代中後期:《三國演義》整容:都是曹操惹的禍。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是小人書出版的熱門題材,據說毛澤東也愛看小人書《三國演義》。毛主席看的“三國”小人書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在1956年至1963年出齊的《三國演義》。

全套有7000多幅畫圖,其繪畫隊伍幾乎囊括了當時上海所有優秀的古典題材高手。很少有人知道,這套《三國演義》的出版過程並不順利,曾於1958年因毛主席對曹操的評價與書中塑造的曹操形象不符而被擱置出版。原來,毛主席很欣賞曹操,認為曹操被醜化,根就在《三國演義》。

“文革”結束之後,上海人美再版了《三國演義》。不過,由於大家對“文革”還心有餘悸,沒有膽量原封不動地將60冊出齊。於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刪去了12冊,還對63%的原版內容作了“手術”。不過,《三國演義》依然是中國迄今發行量最大、再版次數最多的小人書。


1950年代末:《山鄉鉅變》:線描作品的翹楚。賀友直於1958年創作的《山鄉鉅變》,不但用獨特的畫面反映了中國農村巨大的歷史變革,更為中國小人書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關於這套小人書,目前在市場上可謂是奇貨可居。

賀友直還是刻畫人物形象和景物細節的高手。譬如,小人書描畫的那18幅對飲圖,恰是作者為人稱道的獨特匠心所在——兩個老農民,從頭到尾在巴掌大的堂屋裡對坐,在這樣侷促的地方,有時候這一幅和下一幅的構圖區別不大,而暗藏的動靜就潛伏在微小的區別中。

1960年代中後期:《紅色娘子軍》:一個特殊時代的標本,提起“文革”,至今還讓很多人唏噓不已。這一時期,小人書出版數量大,但是內容主題單一,全國人民僅有8個革命樣板戲可以共享。

《紅色娘子軍》是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活躍在海南島的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縱隊女子特務連的生活為題材,通過一名女奴瓊花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歷程,表現了這支婦女武裝隊伍的英勇事蹟。

對於畫家來說,當時能夠將這出經典“樣板戲”編繪成小人書簡直就是一種待遇。然而,按照規定,畫“樣板戲”是件很嚴肅的事,構圖、畫面、人物都是嚴格按照當時的審美標準,就連英雄人物身上的補丁也是不能亂畫的。

這張和照片幾乎絲毫不差。

因此,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小人書《紅色娘子軍》儘管有多個版本,但它們之間在構圖細節方面並沒有多大差異,其人物表情、動作、背景,都是忠實地追求舞臺效果,因此可以說就是連環畫版的樣板戲。

1970年代末:《楓》:小人書的傷痕時代。1979年《連環畫報》發表了由陳宜明、劉宇廉和李斌編繪的《楓》。《楓》講述了一個淒冷的革命愛情故事:1966年,一對熱戀的青年學生投入紅衛兵運動,因觀點對立,成了你死我活的敵人,最後為“革命”而殉身……。

1980年代末:《地球的紅飄帶》——絕版的謝幕禮,沈堯伊的《地球的紅飄帶》,歷經6年完成,共5集,926幅畫。它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出現的一部以紅軍長征為題材的大型連環畫,也是連環畫創作中表現革命歷史題材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長征是上個世紀人類文明史冊上無與倫比的奇觀,但是紅軍兩萬五千裡的長征,留下的視覺紀念幾乎是空白,照片的總數不會超過10張,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的照片一張都沒有留下。

為了創作這部作品,沈堯伊曾兩次到長征路上體驗生活,與編輯、腳本作者一起多次訪問當年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從而地深刻領會了筆下人物的性格特點。

在藝術手法上,畫家將木刻、石版和銅版的藝術語言融為一體,把生活形象歸納成各種明確的點、線、面的“符號”,以白板紙為底,用白礬等特殊材料層層刷上,每張原作的重量達到1斤以上。

作品中有真實人物77人,虛構人物23人。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稼祥、張聞天、彭德懷等領袖人物的塑造,他們的造型惟妙惟肖,是少有的表現領袖人物的佳作。

沈堯伊還善於把典型人物與特定歷史下的典型環境結合起來,如硝煙瀰漫的戰地拚殺,波濤洶湧的江河飛渡,崇山峻嶺的天險奇襲,雪山草地的風雲變幻,將長征這一歷史的奇蹟,渲染得無比浪漫。

《地球的紅飄帶》自問世以來,屢屢奪魁折桂,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從學術層面上來看,《地球的紅飄帶》不僅為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樹立了一面時代的旗幟,而且拓寬和加深了現實主義作品的表現空間和強度。

《地球的紅飄帶》於1989年出版第一冊後,即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金獎,1991年在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70週年全國美展中再獲金獎,同年在全國第四屆連環畫創作評獎中獲繪畫一等獎、腳本二等獎,同時在全國美術圖書評獎中獲金獎為連環畫有史以來獲獎最多的一部作品。

在連環畫的結尾部分,有一幅描繪陝甘支隊所有團以上幹部在長征結束後開會合影的畫面,為此沈堯伊去當地博物館一一查出參與者的姓名和照片,並訪問他們的子女。因此作品在展覽時,健在的老紅軍們還能清楚地辨認出其中的60個人。

2006年,作為華辰秋拍會油畫雕塑專場的重頭戲,《地球的紅飄帶》原稿以1540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連環畫拍賣的紀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