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写在前面:

在我们东西儿童这个“小而暖”的团队里,大家平时最爱聊的就是教育话题。时不时,也会把自己陪娃过程中遇到的趣事,分享到群里。前几天,咱们团队的爸爸担当--小半爸,就分享了一段由孩子作业引发的教育感慨,对我触动很大。

在孩子的教育上,多数家长,包括我自己,好像都习惯了担任“引导者”的角色。

有很多焦虑,也是来自这样的角色定位。

担心孩子犯错,担心孩子不按既定轨道走,会吃亏......

而发生在小半爸身上的真实故事,却告诉我:

所谓的“引导者”,有时也可能是“瞎指挥”。

或许,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已不再是“引导者”与“被引导者”。

而是“共同学习者”,一起学习、共同成长,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小半爸掰掰吧。相信你们听完后,也会很有感触。^_^


以下内容为小半爸提供:↓↓↓

01

大家好,我是小半爸。

首先,我要对咱们平台的妈妈读者表示真诚的敬意。

自从参与到一线教学活动(陪娃做作业)中,我就深刻体会到了妈妈们的不容易。

小半现在二年级,每天晚上花在作业上的时间,至少是一个小时。

当然,这只限于比较顺利的情况。

要是遇到下面这种答案有分歧的题,一个小时就打不住啰

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请大家看第3题:

爸爸给孩子讲“千人糕”的来历,是想告诉孩子( )

A、米糕很难做

B、要珍惜劳动成果

C、要很多人才能做出米糕

你们会选哪个呢?(不准上网搜答案哈)

反正,我当时读完前面的内容,毫不犹豫地觉得,应该选B。

太熟悉了,这种题我们小时候常做啊,想都不用想,答案绝对是最“正能量”的那个。

类似例子特别多。比如:

小明看见马路边有一块钱硬币,他捡起来交给了警察叔叔。

问:小明的行为,体现了什么?

肯定不能体现“小明觉得一块钱也是钱,丢在马路上太可惜”吧!

那一定得体现小明拾金不昧的精神啊。

在我看来,这类阅读题就是送分题嘛,答案显而易见。

可小半偏偏要选C,他认定了C才是正确答案。

而且,振振有词:“千人糕,不就是千千万万,很多很多人做出来的米糕嘛。”

我只好循循善诱:“小朋友,你说的那是表面意思。你得往深里想,要懂得领会句子背后的含义。”

“你想啊,米糕需要很多人劳作才能做出来,所以我们才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

小半很执拗:“爸爸,我还是觉得应该选C。上次你带我参观牛奶工厂,一盒牛奶也是好多工人叔叔,还有机器一起才做出来的。”

我表示很无奈,这一来一去的争论,不知不觉半小时就过去了……

罢了,罢了,耗不起,还有英语听写没做呢。

我心想,“让你娃拗,吃了亏才晓得。”

02

第二天,小半回家特嘚瑟,拿着作业批改单给我看,“爸爸你看,还好没听你的选B,C才是正确答案!”

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是不是老师搞错了?

上网一搜,发现真的是选C。

《千人糕教案反思作业题(新课标人教版)》,把文章主旨讲得很清楚:

由“千人糕”名字的来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做成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完成,缺少哪个环节,千人糕都到不了我们的口中,明白需要共同合作才行的道理。

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真是和小半想的一样啊。

虽然只是一道简单的语文作业题,我却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我会毫不犹豫且十分坚定地选B呢?是因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B模式。它构成了我的认知,甚至内化成了我的思想。

我不是没考虑过C。

小半跟我争论的时候,讲真,我也挺认可他的说法。但旧认知、老思想,还是影响了我的行动。

想想有点汗颜,差点就把孩子带偏了。(流汗)

03

然后我就想起了,发生在小半身上的另一件事。

小半一年级时,学习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学校里,老师讲得很清晰,小半也把这首诗的涵义、句式都掌握了。

下来后,老师让孩子们准备一下,在第二天的早读课上,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想。

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晚上我陪小半“预热”,问他打算怎么讲。

小半想了一会,歪着脑袋说:“爸爸,这诗里写得不对啊。上次你带我去乡下玩,我看见农民伯伯都是用机器耕田的,一点也不辛苦。

我竟一时无言……

当时,也是好说歹说,想把小半拉回“正轨”。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虽然孩子讲的有道理,但真这么讲了,一定会被老师批评。

只不过,劝说无效,固执的小半同学还是选择了“直抒胸臆”。

结果却让我大跌眼镜。

老师非但没批评小半,还表扬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棒的角度。

他们班主任(也是语文老师)顺势设计了一次“新读《悯农》”的系列课。

  • 从思考耕种机器的运作、大米的储藏及运输,学习科技为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 到带孩子们走进超市,了解不同种类大米的价格以及大米摆在哪个位置才会有更多人买。

最后,小半和他的同学们,还根据自己实际调研和观察到的,完成了一份小型研究报告。

你们看,《悯农》还是当年的《悯农》,但孩子看问题的角度变了,他所处的教育环境也变了。反倒是我这个充当“引导者”的爸爸,没跟上节奏。

一道小学作业题,测出了家长的水平?试试看吧,看你选B还是C

这两件事儿合在一起,让我禁不住唏嘘,养娃何曾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也是在考验家长啊。“推娃”的同时,更应该“推”自己。

这一点,我也是全身心投入陪娃后才发现的,咱们这一届家长,得不断升级,方能胜任。

好在我心态不错,做不了“引导者”,就做孩子“共同学习”的好伙伴吧。本着谦虚上进的态度,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紧跟时代的步伐。

成效还是挺显著。比如最近有件事,我就做得挺满意,帮小半挑了个不错的诗歌音频节目。

小半以前喜欢听凯叔讲诗歌,但我认真研究学习了好几个音频节目后,觉得康震老师对诗歌的解读,对诗人生平的解说,从诗歌文化的角度来看更有底蕴。

虽然凯叔的音频形式更生动,语音也很标准,但从内容角度,较康老师还是稍逊了些。(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学习中的感受,不见得客观全面,大家参考就好,不要太较真哦。)

之后,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吃早餐这段时间,我就邀请小半一起听康老师讲诗歌,还会和小半互动,让他不仅是听,更多去思考。

上周的语文课上,老师讲《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老师问有没有小朋友知道“折柳习俗”?

全班只有小半回答上了,柳和留谐音,折柳是挽留之意,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要像杨柳一样生命力顽强,快快适应新环境。

这个知识点,恰恰就是康老师的音频里讲过的。被老师狠狠表扬了一番的小半同学,高兴惨了。^_^

其实,每次辅导小半,陪小半努力,我自己也学到了不少新本领,涨了不少新知识,这种每天都有点小进步的感觉还是很美妙。

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我相信,只要身为家长的我们,坚持做好“终生学习者”,自己和娃,最终都能获益匪浅!

【解放思想、和小半一起成长,就是我人生中最有挑战的工作】

留言告诉我吧,你们第一直觉是选?


今日推荐:多少家庭,输在了没有科学启蒙!德国Bresser学生显微镜来帮你

点击图片下方的“了解更多”进店送给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