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寫在前面:

在我們東西兒童這個“小而暖”的團隊裡,大家平時最愛聊的就是教育話題。時不時,也會把自己陪娃過程中遇到的趣事,分享到群裡。前幾天,咱們團隊的爸爸擔當--小半爸,就分享了一段由孩子作業引發的教育感慨,對我觸動很大。

在孩子的教育上,多數家長,包括我自己,好像都習慣了擔任“引導者”的角色。

有很多焦慮,也是來自這樣的角色定位。

擔心孩子犯錯,擔心孩子不按既定軌道走,會吃虧......

而發生在小半爸身上的真實故事,卻告訴我:

所謂的“引導者”,有時也可能是“瞎指揮”。

或許,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和孩子的關係,已不再是“引導者”與“被引導者”。

而是“共同學習者”,一起學習、共同成長,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到底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聽小半爸掰掰吧。相信你們聽完後,也會很有感觸。^_^


以下內容為小半爸提供:↓↓↓

01

大家好,我是小半爸。

首先,我要對咱們平臺的媽媽讀者表示真誠的敬意。

自從參與到一線教學活動(陪娃做作業)中,我就深刻體會到了媽媽們的不容易。

小半現在二年級,每天晚上花在作業上的時間,至少是一個小時。

當然,這隻限於比較順利的情況。

要是遇到下面這種答案有分歧的題,一個小時就打不住囉

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請大家看第3題:

爸爸給孩子講“千人糕”的來歷,是想告訴孩子( )

A、米糕很難做

B、要珍惜勞動成果

C、要很多人才能做出米糕

你們會選哪個呢?(不準上網搜答案哈)

反正,我當時讀完前面的內容,毫不猶豫地覺得,應該選B。

太熟悉了,這種題我們小時候常做啊,想都不用想,答案絕對是最“正能量”的那個。

類似例子特別多。比如:

小明看見馬路邊有一塊錢硬幣,他撿起來交給了警察叔叔。

問:小明的行為,體現了什麼?

肯定不能體現“小明覺得一塊錢也是錢,丟在馬路上太可惜”吧!

那一定得體現小明拾金不昧的精神啊。

在我看來,這類閱讀題就是送分題嘛,答案顯而易見。

可小半偏偏要選C,他認定了C才是正確答案。

而且,振振有詞:“千人糕,不就是千千萬萬,很多很多人做出來的米糕嘛。”

我只好循循善誘:“小朋友,你說的那是表面意思。你得往深裡想,要懂得領會句子背後的含義。”

“你想啊,米糕需要很多人勞作才能做出來,所以我們才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

小半很執拗:“爸爸,我還是覺得應該選C。上次你帶我參觀牛奶工廠,一盒牛奶也是好多工人叔叔,還有機器一起才做出來的。”

我表示很無奈,這一來一去的爭論,不知不覺半小時就過去了……

罷了,罷了,耗不起,還有英語聽寫沒做呢。

我心想,“讓你娃拗,吃了虧才曉得。”

02

第二天,小半回家特嘚瑟,拿著作業批改單給我看,“爸爸你看,還好沒聽你的選B,C才是正確答案!”

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是不是老師搞錯了?

上網一搜,發現真的是選C。

《千人糕教案反思作業題(新課標人教版)》,把文章主旨講得很清楚:

由“千人糕”名字的來歷講起,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做成千人糕,需要許許多多的人來共同完成,缺少哪個環節,千人糕都到不了我們的口中,明白需要共同合作才行的道理。

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真是和小半想的一樣啊。

雖然只是一道簡單的語文作業題,我卻陷入了沉思。

為什麼我會毫不猶豫且十分堅定地選B呢?是因為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B模式。它構成了我的認知,甚至內化成了我的思想。

我不是沒考慮過C。

小半跟我爭論的時候,講真,我也挺認可他的說法。但舊認知、老思想,還是影響了我的行動。

想想有點汗顏,差點就把孩子帶偏了。(流汗)

03

然後我就想起了,發生在小半身上的另一件事。

小半一年級時,學習古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學校裡,老師講得很清晰,小半也把這首詩的涵義、句式都掌握了。

下來後,老師讓孩子們準備一下,在第二天的早讀課上,談談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想。

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晚上我陪小半“預熱”,問他打算怎麼講。

小半想了一會,歪著腦袋說:“爸爸,這詩裡寫得不對啊。上次你帶我去鄉下玩,我看見農民伯伯都是用機器耕田的,一點也不辛苦。

我竟一時無言……

當時,也是好說歹說,想把小半拉回“正軌”。

過往的經驗告訴我:雖然孩子講的有道理,但真這麼講了,一定會被老師批評。

只不過,勸說無效,固執的小半同學還是選擇了“直抒胸臆”。

結果卻讓我大跌眼鏡。

老師非但沒批評小半,還表揚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棒的角度。

他們班主任(也是語文老師)順勢設計了一次“新讀《憫農》”的系列課。

  • 從思考耕種機器的運作、大米的儲藏及運輸,學習科技為人類帶來了哪些好處;
  • 到帶孩子們走進超市,瞭解不同種類大米的價格以及大米擺在哪個位置才會有更多人買。

最後,小半和他的同學們,還根據自己實際調研和觀察到的,完成了一份小型研究報告。

你們看,《憫農》還是當年的《憫農》,但孩子看問題的角度變了,他所處的教育環境也變了。反倒是我這個充當“引導者”的爸爸,沒跟上節奏。

一道小學作業題,測出了家長的水平?試試看吧,看你選B還是C

這兩件事兒合在一起,讓我禁不住唏噓,養娃何曾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更多的時候也是在考驗家長啊。“推娃”的同時,更應該“推”自己。

這一點,我也是全身心投入陪娃後才發現的,咱們這一屆家長,得不斷升級,方能勝任。

好在我心態不錯,做不了“引導者”,就做孩子“共同學習”的好夥伴吧。本著謙虛上進的態度,認真學習、天天向上,緊跟時代的步伐。

成效還是挺顯著。比如最近有件事,我就做得挺滿意,幫小半挑了個不錯的詩歌音頻節目。

小半以前喜歡聽凱叔講詩歌,但我認真研究學習了好幾個音頻節目後,覺得康震老師對詩歌的解讀,對詩人生平的解說,從詩歌文化的角度來看更有底蘊。

雖然凱叔的音頻形式更生動,語音也很標準,但從內容角度,較康老師還是稍遜了些。(當然,這只是我自己學習中的感受,不見得客觀全面,大家參考就好,不要太較真哦。)

之後,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吃早餐這段時間,我就邀請小半一起聽康老師講詩歌,還會和小半互動,讓他不僅是聽,更多去思考。

上週的語文課上,老師講《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老師問有沒有小朋友知道“折柳習俗”?

全班只有小半回答上了,柳和留諧音,折柳是挽留之意,同時也表達了對朋友的祝福,要像楊柳一樣生命力頑強,快快適應新環境。

這個知識點,恰恰就是康老師的音頻裡講過的。被老師狠狠表揚了一番的小半同學,高興慘了。^_^

其實,每次輔導小半,陪小半努力,我自己也學到了不少新本領,漲了不少新知識,這種每天都有點小進步的感覺還是很美妙。

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我相信,只要身為家長的我們,堅持做好“終生學習者”,自己和娃,最終都能獲益匪淺!

【解放思想、和小半一起成長,就是我人生中最有挑戰的工作】

留言告訴我吧,你們第一直覺是選?


今日推薦:多少家庭,輸在了沒有科學啟蒙!德國Bresser學生顯微鏡來幫你

點擊圖片下方的“瞭解更多”進店送給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