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摘要: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大橋古鎮,就像一個年邁的老人,暮氣沉沉,缺乏朝氣和活力。人們正在逃離這座古鎮,
老年人和外來人員成了古鎮的守護者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白塔河橋。丁亞鵬攝

從揚州市江都火車站搭乘85路公交車約1小時10分鐘左右就到了大橋鎮,從大橋新鎮區往北一里多路就是大橋老鎮區,即大橋古鎮。

大橋,古稱白沙,因漕而興,距今有近千年歷史。鎮內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歷史建築群及街巷,其中省文保1處,市文保10處,未核定為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1處,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10處,其中國家級非遺2處,省級非遺2處。2014年2月獲評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大橋古鎮唯一的省保單位——徐氏宅。丁亞鵬攝

繁榮街不繁榮 鎮揚街萎靡不振

到達大橋古鎮,正值晌午,街道上行人稀疏,老街兩側店鋪林立,多以經營服裝為主,店主們無精打采地玩著手機,或與人嘮嗑。

大橋古鎮呈“T”字形,東西和南北各有一條老街,其中東西向的老街叫繁榮街,長約三四里路,南北向老街叫搨扒街,長約一里。老街房屋有的裝上了捲簾門,有的門簷改了,有的刷上了水泥,有的四處漏風,年久失修。

整條街上,除了腳下的長條石板能證明老街是有一定歷史滄桑感外,從兩旁的房子來看,已經看不到多少歷史風貌,不少已被改得不倫不類,或面目全非。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繁榮街不繁榮。丁亞鵬攝

“古鎮沒什麼看頭”。當地居民告訴記者,當地沒有遊人來,也沒什麼東西可看,文物單位要麼成為私人住家,要麼成了危房,要麼空關不對外開放,等等。

當地居民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只對文保單位進行維修,對沒有列入文物保護的老建築基本上任其自生自滅。

被列入江都市(現已設區)文物保護單位的束星北故居,現在租給了當地書畫培訓機構——鐵筆軒書畫院。書畫院負責人趙軍人告訴記者,束星北故居原本前後七進共有14間房,政府只回購了靠近繁榮街的兩間,並對內部進行了改造,拉掉了原先木板隔牆,兩間變成了一大間。其餘五間房屋被兩戶本地居民從束星北後人手中買走。束星北後人現均居住在外地。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束星北故居成了書畫培訓場所。丁亞鵬攝

“從未興旺過,就是在以前也不興旺,當地人都不往河西跑。”穿過白塔路,過了白塔河,對面還有一條古街,名叫鎮揚街。走進這條石板街,確實如當地老人所言。這裡除了腳下路中間鋪設的一段條石,兩邊全是水泥,失去古街的韻味。再看兩側的房屋,已經面目全非,沒有老屋的模樣,有的改了門面,安裝了捲簾門,有的房屋外立面粉刷了水泥,有的貼了瓷磚,有的屋頂進行了改造。整個老街看上去,像個“大雜燴”,已經沒有一點歷史的原味。偶爾在街上能看到一兩處老宅,也基本上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向西走不遠。路北有一個這條街上唯一的小百貨商店,旁邊的一間老屋已經屋頂坍塌,能望頭頂的藍天。老人告訴記者,他們準備翻修下。記者問他生意如何,老人直搖頭,說糊生活都難。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鎮揚街萎靡不振。丁亞鵬攝

老街人丁不旺 百業慘淡蕭條

從東走到西,繁榮街儼然是服裝一條街,沿街95%以上的店鋪經營服裝,而且生意蕭條。

束星北故居東隔壁是一間沒有店招和任何標誌的理髮店,屬典型的老式門面房,門都是用門板一塊塊拼裝的。“生意不好做,已經好幾天沒開張了。”74歲的楊華生老人穿著背心坐在一張條凳上乘涼。老人18歲學理髮,除了中間到廠裡上了幾年班,後重操舊業,幹理髮這行迄今有54年。“主要是老街人氣不旺,好多舉家搬走了,有的歲數大了,投靠子女去了,有的進城幫子女帶小孩去了,剩下的都是空關房。”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關門落鎖的古建築。丁亞鵬攝

在白塔河路邊樹蔭下休息的郭瑞雨老人,今年73歲,以開電動三輪車營生,在大橋做載客生意有了20多年。說起古鎮變化,老人說跟過去印象裡的老街,房子沒有多大變化,但老街味也沒了,主要是人氣不旺,開飯館的都不往老街跑,所以在老街上除了一家過去的供銷社大供食堂,現在被私人買去弄成了一個飯店外,基本就沒有了。“位置看上去臨馬路,實際上有問題,店北面就是一座公共廁所,廁所前面還有一座垃圾堆,這個環境,誰願意來呢?”老人手指對面食律麵館說,這個麵館我天天注意觀察,幾乎沒有生意,現代人消費還是蠻注重環境的。從搨扒街向南不遠就到大橋中心醫院,醫院搬走後,老鎮更加沒有人氣了。

在繁榮街西側頂端,是一條南北向的百塔河路,以飯店、餐館、旅店居多,當地人稱為美食一條街。楊華生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從臨近百塔河路的食律麵館到馬路邊是老街的一個農貿市場,後來農貿市場搬遷了,到西南面建了一個新市場,卻沒人願意去,也不興旺。老街居民一般都喜歡到最東頭的另一個老市場去買菜。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沉寂多時的街巷。丁亞鵬攝

老宅破損嚴重 維修尚待重視

根據資料顯示,大橋古鎮沒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只有徐氏宅是唯一省級文保單位。但古鎮的老宅遍地都是,只不過,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楊華生老人告訴記者,他現在居住的房屋是祖上傳下來的,原先前後共有3進9間,而今只剩下4間,其餘5間在解放後相繼拆掉賣了,以維持生計。打他記事起,奶奶的奶奶就居住在這裡。如果算年代的話,起碼有兩三百年曆史。歷史上,老街上臨街房屋簷口都沒有貓頭裝飾,都是修補時加上去的。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年久失修的老宅成了影響行人安全的危房。丁亞鵬攝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斷壁殘垣。丁亞鵬攝

從搨扒街向北走到頂頭左拐彎走到一條巷弄,當地老人叫獅子府巷,迎面就看到一個用鋼管架搭建的支撐的通道,上面有一塊醒目的告示牌:“限高3米,當心墜物,行人注意”。“這是政府搞的,怕牆倒傷到人,就用鋼管撐了起來。”附近一位老年婦女告訴記者,這裡是清末巨賈劉厚之的故居,有一百多年曆史,屬老建築,要保護,房屋產權歸大橋鎮政府。

走進院子,只見臨近巷口的兩間房屋除了四面牆外,屋頂已完全坍塌,破壁殘垣,門窗破損嚴重,現場雜亂不堪,一面外牆外向傾斜,搖搖欲墜。據當地人介紹,這間房屋原是劉宅的下房。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劉厚之故居主屋。丁亞鵬攝

記者折返,從過道口牆上的工程施工公示牌瞭解到,這個院落工程名稱是“新四軍挺進縱隊二三支隊司令部維修工程”,建設單位是大橋鎮政府,施工單位是江蘇江都古典園林建設有限公司,設計單位是揚州市祥成古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建築面積122平方米,建築高度(簷口)3.32米,工程造價43.6萬元,計劃工期60個工作日。文物安全責任人是周紅斌。

據住在附近的77歲老人郭茂福介紹,這裡原是大橋區公所、大橋公社所在地。院內有一幢高大的主屋,目前房屋產權歸大橋鎮政府所有,劉厚之後人想在大橋建工廠,無償送給大橋鎮,然後把這個老宅作為交換歸還給他,鎮上沒同意。

記者在院內轉了一圈,打開一個虛掩的房門,灶臺和地上一片狼籍,垃圾滿地。院內主體建築即劉厚之主屋的東門明顯是一個新門,並鎖著,從窗戶上看,裡面應該有人居住。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大橋古鎮的一張文物名片——徐氏宅。丁亞鵬攝

管理缺乏合力 招牌更需擦亮

坐落於大橋老小學院內的楠木廳,座北朝南,東臨少年巷,掩映在一片竹林中,建於清咸豐年間,佔地200平方米。記者透過圍牆上的孔洞看到,中庭院內雜草叢生,兩扇大門大開。江都區文化新聞出版局文博管理科劉科長告訴記者,從職能上講,大橋古鎮的保護規劃不屬於文物部門管,應歸建設口管,規劃也由他們管,至於江都、揚州,乃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和措施,都沒有太細的規劃。在他看來,對於楠木廳、劉厚之故居等文物建築的具體保護措施就是修繕,楠木廳現已完成修繕。“我們的保護措施就把破破爛爛的修繕好,並且落實好相應的責任主體。”劉科長說,楠木廳的責任主體是大橋鎮人民政府負責日常管理,具體細節由大橋鎮文化站負責,並有專人負責。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楠木廳內雜草叢生。丁亞鵬攝

“楠木廳正常情況下者不對外開放,只做一些展覽。”劉科長說,目前大橋鎮有一些文物建築,有的歸其後人所有,有的已賣給了其他人,迄今還沒有一個成熟的可以對外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徐氏故居仍歸徐氏後人所有,現仍在使用。當記者問及大橋古鎮在文物保護、管理和規劃上有沒有相關文字表述內容,劉科長明確表示沒有這方面的的內容,只有實際操作,比如說大橋歷史名鎮的保護,這一塊由城建部門負責編制方案和規劃,而文物部門只負責一個具體的點,且文物部門與城建部門很少有業務上的聯繫。

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一個文物點到另一個文物點,記者切身感受到大橋古鎮,就像一個年邁的老人,暮氣沉沉,缺乏朝氣和活力。雖然這座古鎮與新鎮區僅相隔一里多路,但人們正在遠離這座古鎮,老年人和外來人員成了古鎮的守護者。

古鎮印象之四│大橋:一個讓人戀無可戀的沒落古鎮

古鎮走向沒落。丁亞鵬攝

大橋古鎮所在的仁壽社區主任周紅斌坦言,因投靠子女、搬遷等原因,古鎮老宅空置率達80%以上,破損較為嚴重,居民以老人居多,轄區內本地居民仍有萬把人,加上外來做生意的千把人,在古鎮生活的約有一萬來人。

客觀地說,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大橋古鎮的管理、保護,是失敗的,令人痛心。“國”字號招牌,既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會責任。地方施政者應以對歷史文化的敬畏之心,扛起使命擔當,像抓GDP一樣重視古鎮保護和管理,增強地方文化軟實力,造福一方百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