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平:留娘扁(散文)

留娘扁~魏翠平

亲情不老||魏翠平:留娘扁(散文)

一年的工作中,最忙的便是年前年后。每天只知道忙,窗台上那盆不知名的淡紫小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开了。眼神无意间瞟到了办公桌的台历上,蓦然惊呼,已经到了正月底了。可是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办呢,母亲的身影在脑海里快速的闪了一下,是的,天天忙,日日慌,留娘扁还没有送呢,这可是千万不能忘却的大事。

我们这儿有一个流传千古的风俗:过了正月十五要送“留娘扁”,也就是送饺子,但是时间一定是在正月里,出了正月再送都不算数了。寓意是为父母免灾,祈愿父母长寿。这风俗只知道是从古代流传下来,也不知道到底流传了几千年几万年了,只知道每年跟着往前走。

记得小时候,每年正月都会跟着母亲去给姥姥送留娘扁。母亲兄弟姐妹多,包好了送过去,一是不好拿(怕饺子们都粘在一起),二是母亲一个人要包很长时间。不如买好肉和菜送过去,就在姥姥家包。一家人齐动手:剁肉馅的、洗菜切菜的、和面擀皮的,就连烧火下饺子的人都已经安排好。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犹记得小姨小舅干着手中安排给他们的活,还不忘嬉笑斗嘴,姥爷的柔声呵斥,姥姥无比慈爱的拿出专门留出来的一点自家熬的糖稀,给我和弟弟小妹。

包饺子没有小孩子的事,我和弟弟小妹缠着糖稀,带着小黑(姥姥家养的一条狗),去门口找表舅家那个叫存款的小孩子玩。初春的树还没有发芽,我们在村子里跑来跑去。

饺子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弟弟不吃饺子皮,把饺子馅吃完又去玩了,姥姥把饺子皮倒进了自己的碗里。那时感觉饺子是天下最美的食物,也许是因了一份融洽的亲情在里面。

有时母亲因为忙碌,常常把东西准备好,让我一个人去给姥姥送饺子。长相清秀辫子老长的小姨已经出嫁,曾经调皮的小舅也有自己的事忙碌,家里人员渐少,姥姥姥爷年纪越来越大了。不管怎样,每年正月送留娘扁的习俗一直不变,直到姥姥在那个忧伤的秋天里因病去世。

花一季一季的开,又一季一季的败,而我在四季的更替中,岁月的轮回里渐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结婚第一年送留娘扁,我和老公一起在家附近的菜市场,买了精细的瘦肉和嫩绿的鲜韭菜(母亲喜欢吃韭菜馅)。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头,两人一路有说有笑就到家了。弟弟刚刚辍学,整天见不到人影,小妹还在读书,虽然成绩不是很优秀,但她一直努力的在学。

我在厨房帮母亲包饺子,老公与老爸自己整了几个小菜,先喝上了。母亲在外面话不多,但我从小到大一直是她的贴心小棉袄,她手不停的包着饺子,嘴也不停的跟我说着别人家自己家的事。那时最让她忧心的是弟弟,总是不喜欢呆在家,刚不上学,也不知道去干啥,又迷恋上了去歌厅唱歌跳舞,你说学坏了怎么办?母亲叹着气,包的饺子似乎也泄了气,不再像昂首挺胸的大白鹅。我边擀皮边劝慰母亲。初春的阳光淡淡的照进厨房,却照不亮母亲的忧伤。

吃了饭,没有着急的事,一般不急着回去,等到弟弟回来好好跟他聊聊,解解母亲的忧烦。往往是磨蹭到吃了晚饭也没有等到弟弟回来,只好辞别父母亲,回自己的小家。一路上月朗星稀,初春的夜还有些许的寒意,我会把冰凉的小手伸进老公的衣服里。每到此时,他就会不自觉的加快速度。

后来陆续生了一双儿女,再加上工作,很是忙碌。正月到了送留娘扁的日子,别说帮母亲包饺子了,两个孩子都要照顾不过来了,还需要母亲帮把手。还好,因为速冻水饺的兴起,我会带上两个孩子,在星期天里买上好几种馅的速冻水饺回娘家送留娘扁。因为不用包饺子,母亲接替我照看孩子,让我暂时喘口气。老公因为和别人合伙做生意,已经难得跟我一起送留娘扁了。我在自己曾经住的房间里歇息一会,来不及感叹过往的少女时代,母亲已经带着孩子从外面回来了,下饺子,吃饺子,母亲父亲帮我照看孩子,让我先吃。弟弟和小妹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中午没有时间回来吃饭,母亲跟我唠叨最多的变成了他们俩的婚姻大事。

现如今,弟弟妹妹都已成家生子,每年送留娘扁就成了一大家子的聚会了。嫌打好的肉馅不好吃,又开始自己动手剁肉馅,猪肉、羊肉、牛肉的都弄一点,每个人随自己的喜好吃。

母亲的牙齿已经基本掉光,换了满嘴的假牙,虽然吃不了几个饺子,但是满脸笑容像盛放的菊花。儿孙绕膝尽享天伦,这也许是每个为人父母的心愿吧!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惟愿双亲身体康健,每年等我来送留娘扁!

魏翠平:一个心不高气不傲的素淡女子,喜欢一支笔记录平淡的生活,书写不一样的烟火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