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平:留娘扁(散文)

留娘扁~魏翠平

親情不老||魏翠平:留娘扁(散文)

一年的工作中,最忙的便是年前年後。每天只知道忙,窗臺上那盆不知名的淡紫小花,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開了。眼神無意間瞟到了辦公桌的檯曆上,驀然驚呼,已經到了正月底了。可是還有一件大事沒有辦呢,母親的身影在腦海裡快速的閃了一下,是的,天天忙,日日慌,留娘扁還沒有送呢,這可是千萬不能忘卻的大事。

我們這兒有一個流傳千古的風俗:過了正月十五要送“留娘扁”,也就是送餃子,但是時間一定是在正月裡,出了正月再送都不算數了。寓意是為父母免災,祈願父母長壽。這風俗只知道是從古代流傳下來,也不知道到底流傳了幾千年幾萬年了,只知道每年跟著往前走。

記得小時候,每年正月都會跟著母親去給姥姥送留娘扁。母親兄弟姐妹多,包好了送過去,一是不好拿(怕餃子們都粘在一起),二是母親一個人要包很長時間。不如買好肉和菜送過去,就在姥姥家包。一家人齊動手:剁肉餡的、洗菜切菜的、和麵擀皮的,就連燒火下餃子的人都已經安排好。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猶記得小姨小舅幹著手中安排給他們的活,還不忘嬉笑鬥嘴,姥爺的柔聲呵斥,姥姥無比慈愛的拿出專門留出來的一點自家熬的糖稀,給我和弟弟小妹。

包餃子沒有小孩子的事,我和弟弟小妹纏著糖稀,帶著小黑(姥姥家養的一條狗),去門口找表舅家那個叫存款的小孩子玩。初春的樹還沒有發芽,我們在村子裡跑來跑去。

餃子上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聊,弟弟不吃餃子皮,把餃子餡吃完又去玩了,姥姥把餃子皮倒進了自己的碗裡。那時感覺餃子是天下最美的食物,也許是因了一份融洽的親情在裡面。

有時母親因為忙碌,常常把東西準備好,讓我一個人去給姥姥送餃子。長相清秀辮子老長的小姨已經出嫁,曾經調皮的小舅也有自己的事忙碌,家裡人員漸少,姥姥姥爺年紀越來越大了。不管怎樣,每年正月送留娘扁的習俗一直不變,直到姥姥在那個憂傷的秋天裡因病去世。

花一季一季的開,又一季一季的敗,而我在四季的更替中,歲月的輪迴裡漸漸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結婚第一年送留娘扁,我和老公一起在家附近的菜市場,買了精細的瘦肉和嫩綠的鮮韭菜(母親喜歡吃韭菜餡)。我坐在自行車的後頭,兩人一路有說有笑就到家了。弟弟剛剛輟學,整天見不到人影,小妹還在讀書,雖然成績不是很優秀,但她一直努力的在學。

我在廚房幫母親包餃子,老公與老爸自己整了幾個小菜,先喝上了。母親在外面話不多,但我從小到大一直是她的貼心小棉襖,她手不停的包著餃子,嘴也不停的跟我說著別人家自己家的事。那時最讓她憂心的是弟弟,總是不喜歡呆在家,剛不上學,也不知道去幹啥,又迷戀上了去歌廳唱歌跳舞,你說學壞了怎麼辦?母親嘆著氣,包的餃子似乎也洩了氣,不再像昂首挺胸的大白鵝。我邊擀皮邊勸慰母親。初春的陽光淡淡的照進廚房,卻照不亮母親的憂傷。

吃了飯,沒有著急的事,一般不急著回去,等到弟弟回來好好跟他聊聊,解解母親的憂煩。往往是磨蹭到吃了晚飯也沒有等到弟弟回來,只好辭別父母親,回自己的小家。一路上月朗星稀,初春的夜還有些許的寒意,我會把冰涼的小手伸進老公的衣服裡。每到此時,他就會不自覺的加快速度。

後來陸續生了一雙兒女,再加上工作,很是忙碌。正月到了送留娘扁的日子,別說幫母親包餃子了,兩個孩子都要照顧不過來了,還需要母親幫把手。還好,因為速凍水餃的興起,我會帶上兩個孩子,在星期天裡買上好幾種餡的速凍水餃回孃家送留娘扁。因為不用包餃子,母親接替我照看孩子,讓我暫時喘口氣。老公因為和別人合夥做生意,已經難得跟我一起送留娘扁了。我在自己曾經住的房間裡歇息一會,來不及感嘆過往的少女時代,母親已經帶著孩子從外面回來了,下餃子,吃餃子,母親父親幫我照看孩子,讓我先吃。弟弟和小妹都有了屬於自己的工作,中午沒有時間回來吃飯,母親跟我嘮叨最多的變成了他們倆的婚姻大事。

現如今,弟弟妹妹都已成家生子,每年送留娘扁就成了一大家子的聚會了。嫌打好的肉餡不好吃,又開始自己動手剁肉餡,豬肉、羊肉、牛肉的都弄一點,每個人隨自己的喜好吃。

母親的牙齒已經基本掉光,換了滿嘴的假牙,雖然吃不了幾個餃子,但是滿臉笑容像盛放的菊花。兒孫繞膝盡享天倫,這也許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心願吧!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惟願雙親身體康健,每年等我來送留娘扁!

魏翠平:一個心不高氣不傲的素淡女子,喜歡一支筆記錄平淡的生活,書寫不一樣的煙火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