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廣東會講粵語的人越來越少了,有人建議將粵語作為一門課程,大家怎麼看?

時光碎影毀人夢


粵語會消亡這個觀點,沒有什麼依據,我個人觀點,粵語不會消亡,甚至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消亡。

至於將粵語當作一門課程,這個建議非常棒。並不是因為我是廣東人懂粵語我才支持這個建議,而是因為,粵語本身就是中華漢民族古代語言體系的遺存和演變至今的,不管是詩、詞、歌、賦,用粵語誦讀,都是更有韻味和意境的,這就能讓現代的我們更能夠觸摸到中華文化幾千年前的精髓和體會幾千年前的先輩們的情懷和精神。甚至,有可能發掘出一個新的視角一窺中華文化的另一個層面的內容。

再者,國際上,粵語絕對被當成為一種與普通話同等地位甚至更高級別的一個語言體系,而不是把粵語僅僅當成是中國兩廣及港澳地域的方言。

期待有那麼一天!


山丘的經典


我本身是講白話的,但我支持消滅白話。

世界上,目前大約有5000種語言,而且,平均每個星期消失一種語言。

古代,由於交通不方便,很多人一輩子生活在一個地方,不會與外界接觸,所以,地域性的方言被保留下來。就是粵語也好,各地的口語也有所不同。

科學發展以後,人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口流動非常大。一個地區的人,去到另一個地區,往往需要投入生命中很大的精力去學習另一種語言。比如,我們從小開始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走出國門。如果我們從小就講英語,哪就不需要這麼辛苦去學英語了。

語言的唯一功能,就是溝通作用。作為溝通工具,其實,越少越好。全中國使用一種語言,方便全國各地人們溝通。全世界使用一種語言,方便全世界人們溝通。我們出國困難的原因,往往都是英語不過關。

不要給語言賦予太多的功利性的東西,語言僅僅是溝通工具而已。

科學不斷髮展,溝通不斷加強。方言不斷消失,不是某些人的個人能力可以左右的。

估計說到消滅白話,只有講白話的人反對,不講白話的人,都會贊成。


風行水上1168


粵語一天一天地被消滅,就在咋天看到一個介紹順德話的短片,美女主持讀稿讀錯好多字,例如造詣,美女讀做紙,正確讀音是糙藝,又如塑造,美女讀索做,正確讀音是素做……,為什麼會讀錯呢,就是缺乏基礎教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字多音多義在丟失,受推普影響,古漢語的精髓一點一點在流失。前段時間還鬧出語文課文要統一使用現字典讀音的笑話,使得一些詩歌不再押韻。

眾多廣州市民認為,推普沒有錯,但身為廣州人應該講廣州話,粵語就是廣東文化的符號,沒有粵語,廣東還有文化魅力嗎,因此除了常規的普通語教學,廣東的幼兒園,小字,中學都應該設立粵語教程,如幼兒園唱粵語兒歌,小學生用粵語讀三字經唐詩,中學生用粵語讀古文讀時事,大學校園設立粵語演講比賽……這樣粵語才能經久不息地傳承下去,而不會有主持人讀錯稿的尷尬。


東莞死得有佢


謝謝題主的提問。廣東講粵語的人越來越少了?未必吧。當然這個問題不是討論的重點。有人建議把粵語作為一門課程,可行嗎?個人覺得未嘗不可。例如,在使用地區把粵語作為一門選修課。試著說一下自己的簡要分析與理由。

首先,開設粵語課程與國家推廣普通話並不矛盾。這就像語文與英語課程同時開設一樣,學習英語與學習漢語並不衝突。何況粵語還屬於我國的重要方言語種,使用粵語的人口不在少數。同時,據本人所知,僅就廣東來說,絕大多數人也都懂得學習和使用普通話的重要性。換言之,學習粵語和學習普通話兩者並不衝突。

其次,學習和使用粵語與因循守舊並無關聯。與我國其他很多地區的人們一樣,嶺南人民也十分重視本地區的傳統文化,而粵語也是嶺南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學習粵語與所謂固步自封、孤立無援毫無關係。這就像我們始終倡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積極吸收借鑑國外先進文化一樣,兩者不僅並不矛盾而且很多時候屬於相得益彰。

前不久在北京觀看京劇演出時,一位小朋友問我,京劇中“小”、“百”、“白”“千”等字的發音怎麼與我們所學的(指的是普通話)不一樣啊?我說這就是傳統藝術的特點,如果這些唸白和唱腔都按照普通話的發音就不是傳統藝術了。

關於粵語與普通話的關係,記得一位文友說得很好:粵語能讓我知道從哪裡來,普通話和英語則讓我知道我要往哪裡去。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今天你說你的話要保留,明天他說他的話要保留?保留來幹嘛?增加交流障礙?明明可以用普通話交流,你卻硬要別人多學一種話,只跟自己家人交流?

如果不講情懷,這種想法就是腦子有病!另外,情懷算個屁,那只是你的情懷,卻要讓後人去學註定要消失的話。

從古到今,消失的語言不知凡幾,就算保留下來的話也在不斷變化。你為什麼不去學甲骨文,不去學古漢語發音。

你現在講的就是你祖宗講的話嗎?人隨著遷移,都會學當地的話,後代更是把當地話當做母語。這說明什麼,語言就是交流的工具,能夠交流就可以了。

會消失的語言就讓他消失!


用戶338330130200


“書同文,車同輪”,秦始皇統一文字絕對是千秋萬代的功業,只是被漢朝醜化了而已,不統一文字國家很難緊密團結在一起,國家不統一,廣東嶺南到河北燕趙之地你要簽證啊,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你告訴我怎麼搞得成,你旅遊就廣東省內遊吧。對於粵語我是建弱化它,如果粵語或閩南語,四川話,陝西話,河南話其中之一上升為國語,我同樣建議弱化現在的普通話,語言文字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人類從古至今有多少語言文字產生又消亡,優勝劣汰,它消亡必然是不適應當時時代的發展,或者它依附的民族落後了,被其他民族侵吞了。古印度的梵語,古埃及語是不是也應該保護恢復呢?所以,順其自然吧,語言學家自然是振臂高呼,他們要做的是發掘出各種語言送進博物館,其他的交給社會,好的東西甚至可以翻出來重新進入我們現代的語言體系,比如土豪這種。至於我的下一代,方言我當然會教,藝多不壓身,我沒見過學了幾種方言給自己帶來煩惱的,但是學土話就土話,普通話就普通話,不要夾雜在一起講塑料普通話,那些父母不讓講方言無非不想讓孩子講土話覺得孩子土氣,甚至怕影響他們日後普通話的口音。我出身農村,本來就是泥腿子,沒什麼丟人的,要說土,我就是土啊,我城裡的朋友都不嫌我土啊,因為嫌我土的人都不是我朋友,我有自己的圈子,不會強融到他們的圈子去,自己開心就好。


V第一放映室


如果張國榮先生。不得那病。死這麼早。沒聽他說嗎?他還想將他原在香港的演藝學校的。校長。老師。一些優秀的師資。學生。引入內地。讓更多有志之士。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可惜他病重了。完成不了心願。所以。從一顆天星身上。可以看出。他是人品德好的。學生。與老師。即幫助了學校招聘好的師資。又有好的學生報名。入校。學習。推薦好的工作崗位。阿彌陀佛。利國利校利民利企業。單位用人。內外兼修。陽光正能量。好事多的。善哉善哉。謝謝。施主提醒。可以的。晚輩覺得。幾方面多邊。籤協議。都幾方面。有餘可遊的。


麗麗


其實粵語方言作為一種流行在某一地區的交流用語,是應該傳承和保留推廣下去的。在廣東,的確說普通話的人也較多,就以省會廣州來說,無論是在學校,還是服務行業以及社交場合,很多人都是說普通話的多,於是很多人,消費者只要是接受過漢語拼音教育的人,都會主動用普通話跟對象交流,除了老一輩,一輩子都只會說粵語的人就能以適應方便交流。其實跟對象說普通話,只是一種尊重和包容,為了對方能聽得明白,說話也要改變成書面語反應過來,再說出口。其實也有不少人自小就時以粵語為母語說話的,我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地道的粵語很有意思,有的幽默,詼諧和形象,而且最近也調查過,粵語是跟古時的漢語是最接近的,有六聲九調。如果把粵語納為一種課程,我想除非真的非要粵語對話的才有人願意去學,因為中國官方語言就是普通話,已經推行了那麼久,而且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方性的方言更多不勝數,要統一起來,且脫穎而出作為官方第二語言不是那麼容易的。粵語說白了,難學也難精,要學好粵語也不一定說得地道。但我個人也是希望粵語能傳承下去,即使不是官方適用於語言,也有存在保留的價值,也是一種文明,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回憶與傳統。


ShindouKouya


不止是粵語,我湖南郴州人,我這個地方說的是湘南土話,發現回老家的時候,很多小孩都不會講方言了,個個講的都是一口塑料普通話!現在有些父母的思想觀念不正!


iLeiMan


學會普通話,你可以和全中國人順利交流;學會英語,你可以和全世界人順利交流。學會白話的意義在哪裡?我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工作、創業和生活已經連續二十幾年,至今我真真正正說不完整一句白話也聽不懂任何一句白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