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秦皇岛昌黎县碣石山得名故事

河北秦皇岛昌黎县碣石山得名故事

昌黎城北的碣石山,是咋得的“碣石”这样一个山名呢?这里有一个特别古老的传说。

众所周知,碣石山是渤海边上一座特出的大山,大大小小有上百座山峰,这些山峰簇拥着似天桥柱石般的主峰娘娘顶。长期生活在碣石山周围的人几乎都知道,碣石山有“大碣石”和“小碣石”之分。那“大碣石”,自然是指娘娘顶了,在山下,特别是海里头,远远地瞅着,娘娘顶那高高耸起的顶尖很像一个指航的石柱子。“小碣石”指的又是哪儿?“小碣石”在碣石山前看不见,它藏在娘娘顶的背后的一个山崖上,是一柱直立高耸的峭岩,有五六层楼高,远远看像一个插在娘娘顶后坡西北角下的“棒槌”,山里人都跟它叫“棒槌山”,也有跟它叫“天桥柱”的。 棒槌山要是挺立在碣石山前头,那就比承德的磬锤峰还醒目,还惹人眼了。

古时候,人们都称娘娘顶为“大碣石”,跟棒槌山叫“小碣石”。“小碣石”还有一个名儿,叫“拴船桩”。“拴船桩”,谁拴船?大禹!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来过碣石山,在那儿拴住船,上的岸。如今,细看,那石柱上还有铁环的印儿,旁边还有不知啥时候谁刻的“禹王系船处”五个大字,只是那几个字儿叫雨侵苔剥的,已经模糊不清了。正因大禹这么一来,碣石山才有了名儿,成了几千年来谁都想登登的观海名山,揽胜神峰。

那是不知多少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整个神州大地到处都泡在水里,稍低一点的山都淹住了。渤海边上的碣石山挺高的,这时候多半截也泡在水里了,水面到了棒槌山的小半截上。咱们中国的山川走势,从北向南,像一条龙从海里爬出来,龙脑袋在四川和甘肃那儿,龙尾巴在河北,标志就是碣石山,碣石山就像龙刚刚脱水,翘起的那个尾巴。这不是咱们瞎说,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记的清清楚楚:“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勃”是渤海,“碣”是碣石山,“勃碣”是渤海边上的碣石山。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这道“东北流”的山川没有被洪水吞没,能走道儿,别的地方只能驾船走了。大禹治水,得先探地形。他要探地形,得顺着这道山川走,过不去的地方就驾船。大禹挺有脑瓜,瞅着那个地方能疏流,就在那个地方叫人插个木桩子。人们跟这个作标记的木桩子叫“楬橥”。大禹顺着这道山川从西北向东北一路走来,一路不知插了多少楬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这道山川的尽头——碣石山。

与碣石山紧连着的是燕山群峰,从燕山上下来,有一段地势低的地方被水淹住了,不算小,也不算低的碣石山当时成了海中的一座岛。无奈,大禹只好乘船去碣石山。船在水中走来走去,到了碣石山。就在这时,天头又突然变坏了,风雨交加,大浪滔天。大禹领着人同风浪搏斗,却怎么也找不着理想的靠岸的地方。猛然间,大禹发现有一个像楬橥的石桩子,豁然屹立在山旁,把船驶过去,拴在那上边一点也没有问题。大禹亲自掌舵,大伙齐心协力,一下就把船靠了过去,拴到了石桩子上。拴住了船,上了碣石山,大禹和大伙都长舒了一口气,心里话:今个儿多亏碰到了这个石桩子,要不不定咋的。说也怪,他们一上岸,天头就变好了,原来差点要他们的命的地方,一下子风平浪静了。他们生火做饭,结庐而息。大禹登上碣石山顶,放眼远望,只见大海深深,茫然无际。他知道,这里已是山之尽头海之畔了,把水都疏导到这里,水患就没有了。只是,这工程太大了,不是一年两年能干成的事儿。他希望,早一天把水都撵到这儿。头离开碣石山时,他手下的人想在碣石山立个楬橥,大禹说:“甭立了。这儿有天生的‘楬’石,这在水中望着像航标的圆柱形山顶就是大‘楬石’,这拴船的石桩子就是小‘楬石’……”他这样一说,大伙都点头称是。打那以后,渤海边上有“大楬石”、“小楬石”的消息就传开了,人们都把这座治水终点的山叫“楬石山”了。后来,人们把“楬”的“木”字偏旁换成了“石”字,“楬石山”就写成“碣石山”了。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当了天子,开始接受天下九州的贡品。他闲下无事,与他的助手伯益写了一本《山海经》,尽记治水时到过的地方的山川湖海。在《北山经》中,他特意记载了“碣石之山”。后来,有人为歌颂大禹治理天下的功绩,还写了一本《禹贡》,在“冀州”和“导山”中都专门提到了“碣石”。据此看,人们一直传说碣石山的名儿是大禹起的,一点都不假。

正因大禹治水时到过碣石山,碣石山成了北方的一座神山。

到春秋战国的时候,在这儿结庐修行的方士很多,据传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成了仙。这就惹得秦始皇、汉武帝都跑到这儿求仙来了,到这儿就对“大碣石”、“小碣石”顶礼膜拜,想沾沾大禹的神气儿。曹操不善,他没有到这儿求仙拜神,领会了碣石山的真谛,写了一首千古绝唱《观沧海》。离开碣石山,他还写了一首同样有名的《龟虽寿》,说“神龟虽寿,犹有终时”。他肯定是在碣石山想到了大禹,像大禹这样的传奇人物,也不能长命百岁,求仙又有何用,还不如做一个“志在千里”的“老骥”。曹操算是真正理解了给碣石山起名的大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