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下的银行理财业务出现了哪些变化?

近日,《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发布。这是“资管新规”后发布的银行业首份理财市场报告,“资管新规”下的银行理财业务出现了哪些变化?

“资管新规”下的银行理财业务出现了哪些变化?

一、2018年银行理财业务的基本特点

一是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总体保持平稳。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与2017年底基本持平。二是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双降”。截至2018年底,全市场金融同业类产品存续余额1.22万亿元,同比减少2.04万亿元,降幅为62.57%;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3.80%,同比下降7.21个百分点。三是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期限增加。2018年,新发行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为161天,同比增加约20天。期限在3个月(含)以下的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0.66万亿元,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3%。四是债券等标准化资产是理财资金配置的主要资产。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资金投向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5.70%。其中,债券资产配置比例为53.35%。五是新发行理财产品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2018年,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量为98.45万亿元,占比为83.37%。

二、理财余额呈恢复性增长,非保本理财基本平稳,保本理财规模上行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的定义和口径发生变化,2018年报告的统计口径也由之前的全部理财切换为非保本理财,即真正意义上的资管产品。数据显示,2018年非保本理财余额为22.04万亿元,同比微降0.6%;经计算得出的保本理财余额为10.07万亿元,同比上升36.6%;2018年度全部理财产品余额达32.11万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2.57万亿元,增幅8.7%。

2011~2015年,银行理财规模年复合增长率曾超过 50%,2016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增速有所下降,为23.63%。监管趋严下,2017年全部理财产品同比增幅快速下降至1.69%;2018年,“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监管文件陆续出台,监管规则日益明确,较长的过渡期和资管新规补丁短期内缓解了存量业务的压降压力,银行理财业务总体运行平稳。而保本理财计入表内存款科目,其较快增长承接了银行客户的增量财富管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存款压力,但也成为推动2018年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预计2019年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相继成立之后,非保本理财规模会稳步增加,保本理财将逐步减少。

从发行主体来看,国有大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小幅增长,较2018年1月末增长2400亿至8.51万亿元,而股份行整体则较1月末压降了3100亿至8.8万亿元。反映出在资管新规及理财新规落地背景下,业务合规性更高以及客户基础更好的大行受影响较小。

三、理财转型成效明显,同业理财持续压降、产品久期拉长、非标规模降低

2018年银行理财转型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同业理财压降、期限匹配及非标规模降低。

同业理财持续压降,个人类理财占比快速提升。同业理财本质是资金空转,随着监管层禁止多层嵌套、实施穿透式监管,同业理财逐渐式微。严监管环境下,2017年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较年初“双降”,降幅分别达51.13%和11.88%;2018年同业理财延续“双降”态势,期末全口径同业理财余额为1.22万亿元,占理财产品规模的比例仅为3.8%,规模和占比降幅分别达62.6%和7.2%。自2017年高点以来,同业理财规模和占比已连续22个月环比“双降”,表明“资金空转”现象明显减少。而同期,个人类理财占比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底,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一般个人类、高资产净值类与私人银行类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19.16万亿元,占全部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86.93%。理财产品结构的变化,意味着未来以零售类为主的银行在理财方面的发展空间会更大。

产品端久期拉长,更好地满足期限匹配要求。为满足资管新规的期限匹配要求,封闭式产品呈现长期化趋势。2018年新发行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同比增加约20天至161天;而期限在3个月(含)以下的封闭式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为0.66万亿元,不足上年4月末资管新规发布时规模的一半,占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的3%。由于资管新规中对期限错配有较强限制,产品期限延长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此外,2018年银行非保本理财中的开放式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占当年全部非保本理财募集规模的85%,同比提升7%。

标准化资产配置为主,非标规模降低。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资金投向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5.70%。其中,债券资产、非标准化债券、权益类配置比例分别为53.35%、17.23%、9.92%,较2017年末全口径理财产品时分别上升11.16、1.01、0.45个百分点;而现金及存款占比仅5.75%,较2017年末全口径下理财产品时下降8.16个百分点。预计银行在逐步加大高收益资产配置以保证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从而达到稳定规模的目的。从余额来看,非保本理财产品配置非标的规模有3.80万亿元,较2017年全部理财产品中的非标部分减少0.99万亿元,若仅考虑非保本部分,预计非标减少规模在0.72万亿左右。

四、2018年上市银行理财收入下滑幅度较大,2019年收益率下行或将延续

目前已披露年报的大中型银行数据显示,2018年上市银行非保本理财规模基本稳定,与行业趋势一致。但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下滑明显,平均同比下降45%左右,成为制约各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这预计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当前高收益资产争夺激烈,“资产荒”隐现;非保本理财资金债券配置占比较高,理财收益率受债券利率走低影响。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无风险利率下行影响,理财收益率有所下降,全年整体年化收益率4.97%,在2019年资金面宽松背景下,预计此趋势仍将延续。二是理财负债利率弹性较小,成本较高。三是资管增值税政策于2018年1月正式落地。

五、未来存量理财仍以结构调整为主,关注标准化资产认定及子公司进展

展望2019年,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存量理财仍将以结构调整为主,整体规模难有大幅增长。需重点关注监管对于标准化资产认定相关规则的明确,或将对非标转标带来积极影响。与此同时,应积极关注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筹建进展。

目前已有20余家银行公告拟成立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金从10亿元到160亿元不等,国有五大行均已获准设立理财子公司。未来银行可能会形成内部有资管部、外部有理财子公司的组织结构,以实现银行和子公司在资金来源、客户维护、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密切协同。未来的理财产品也应会更加多元化、差异化,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同时行业竞争会加剧,不同类型银行未来如何进行重新定位值得探讨。

文|张丽云 民生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