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下的銀行理財業務出現了哪些變化?

近日,《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8年)》發佈。這是“資管新規”後發佈的銀行業首份理財市場報告,“資管新規”下的銀行理財業務出現了哪些變化?

“資管新規”下的銀行理財業務出現了哪些變化?

一、2018年銀行理財業務的基本特點

一是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總體保持平穩。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產品4.8萬隻,存續餘額22.04萬億元,與2017年底基本持平。二是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持續“雙降”。截至2018年底,全市場金融同業類產品存續餘額1.22萬億元,同比減少2.04萬億元,降幅為62.57%;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80%,同比下降7.21個百分點。三是新發行封閉式理財產品平均期限增加。2018年,新發行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為161天,同比增加約20天。期限在3個月(含)以下的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0.66萬億元,佔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的3%。四是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5.70%。其中,債券資產配置比例為53.35%。五是新發行理財產品以中低風險產品為主。2018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非保本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98.45萬億元,佔比為83.37%。

二、理財餘額呈恢復性增長,非保本理財基本平穩,保本理財規模上行

資管新規後,銀行理財的定義和口徑發生變化,2018年報告的統計口徑也由之前的全部理財切換為非保本理財,即真正意義上的資管產品。數據顯示,2018年非保本理財餘額為22.04萬億元,同比微降0.6%;經計算得出的保本理財餘額為10.07萬億元,同比上升36.6%;2018年度全部理財產品餘額達32.11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2.57萬億元,增幅8.7%。

2011~2015年,銀行理財規模年複合增長率曾超過 50%,2016年全年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有所下降,為23.63%。監管趨嚴下,2017年全部理財產品同比增幅快速下降至1.69%;2018年,“資管新規”、“理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等監管文件陸續出臺,監管規則日益明確,較長的過渡期和資管新規補丁短期內緩解了存量業務的壓降壓力,銀行理財業務總體運行平穩。而保本理財計入表內存款科目,其較快增長承接了銀行客戶的增量財富管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存款壓力,但也成為推動2018年銀行負債端成本上升的因素之一。預計2019年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成立之後,非保本理財規模會穩步增加,保本理財將逐步減少。

從發行主體來看,國有大行非保本理財規模小幅增長,較2018年1月末增長2400億至8.51萬億元,而股份行整體則較1月末壓降了3100億至8.8萬億元。反映出在資管新規及理財新規落地背景下,業務合規性更高以及客戶基礎更好的大行受影響較小。

三、理財轉型成效明顯,同業理財持續壓降、產品久期拉長、非標規模降低

2018年銀行理財轉型成效明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同業理財壓降、期限匹配及非標規模降低。

同業理財持續壓降,個人類理財佔比快速提升。同業理財本質是資金空轉,隨著監管層禁止多層嵌套、實施穿透式監管,同業理財逐漸式微。嚴監管環境下,2017年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較年初“雙降”,降幅分別達51.13%和11.88%;2018年同業理財延續“雙降”態勢,期末全口徑同業理財餘額為1.22萬億元,佔理財產品規模的比例僅為3.8%,規模和佔比降幅分別達62.6%和7.2%。自2017年高點以來,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已連續22個月環比“雙降”,表明“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而同期,個人類理財佔比顯著提升,截至2018年底,面向個人投資者發行的一般個人類、高資產淨值類與私人銀行類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為19.16萬億元,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86.93%。理財產品結構的變化,意味著未來以零售類為主的銀行在理財方面的發展空間會更大。

產品端久期拉長,更好地滿足期限匹配要求。為滿足資管新規的期限匹配要求,封閉式產品呈現長期化趨勢。2018年新發行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同比增加約20天至161天;而期限在3個月(含)以下的封閉式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為0.66萬億元,不足上年4月末資管新規發佈時規模的一半,佔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的3%。由於資管新規中對期限錯配有較強限制,產品期限延長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此外,2018年銀行非保本理財中的開放式產品佔比進一步提升,佔當年全部非保本理財募集規模的85%,同比提升7%。

標準化資產配置為主,非標規模降低。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5.70%。其中,債券資產、非標準化債券、權益類配置比例分別為53.35%、17.23%、9.92%,較2017年末全口徑理財產品時分別上升11.16、1.01、0.45個百分點;而現金及存款佔比僅5.75%,較2017年末全口徑下理財產品時下降8.16個百分點。預計銀行在逐步加大高收益資產配置以保證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率,從而達到穩定規模的目的。從餘額來看,非保本理財產品配置非標的規模有3.80萬億元,較2017年全部理財產品中的非標部分減少0.99萬億元,若僅考慮非保本部分,預計非標減少規模在0.72萬億左右。

四、2018年上市銀行理財收入下滑幅度較大,2019年收益率下行或將延續

目前已披露年報的大中型銀行數據顯示,2018年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基本穩定,與行業趨勢一致。但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下滑明顯,平均同比下降45%左右,成為制約各行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長的重要因素。這預計主要源於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當前高收益資產爭奪激烈,“資產荒”隱現;非保本理財資金債券配置佔比較高,理財收益率受債券利率走低影響。2018年下半年以來,受無風險利率下行影響,理財收益率有所下降,全年整體年化收益率4.97%,在2019年資金面寬鬆背景下,預計此趨勢仍將延續。二是理財負債利率彈性較小,成本較高。三是資管增值稅政策於2018年1月正式落地。

五、未來存量理財仍以結構調整為主,關注標準化資產認定及子公司進展

展望2019年,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存量理財仍將以結構調整為主,整體規模難有大幅增長。需重點關注監管對於標準化資產認定相關規則的明確,或將對非標轉標帶來積極影響。與此同時,應積極關注各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籌建進展。

目前已有20餘家銀行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註冊資本金從10億元到160億元不等,國有五大行均已獲准設立理財子公司。未來銀行可能會形成內部有資管部、外部有理財子公司的組織結構,以實現銀行和子公司在資金來源、客戶維護、資產配置等方面的密切協同。未來的理財產品也應會更加多元化、差異化,以滿足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同時行業競爭會加劇,不同類型銀行未來如何進行重新定位值得探討。

文|張麗雲 民生銀行金融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