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討好別人不懂拒絕?快別做“老好人”了!

在日常生活中,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會為了獲得認可或是逃避否定而去討好、取悅別人;他們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他們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也很少為自己發聲。這樣的人擁有“取悅型”人格,經常被身邊的人成為“老好人”。

“老好人”雖然表面聽起來是個不錯的稱謂,但實際上對老好人本人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老好人”容易被利用、欺負

因為“老好人”從來不會拒絕別人,好相處,好說話。因此他們成了公司裡走的最晚,幹活最多的那一個;成了學校裡經常受欺負的那一個;成了朋友圈子裡經常被開玩笑的那一個。

熱播劇《知否》裡明蘭的堂姐淑蘭就是一個典型的取悅者。淑蘭帶著豐厚的嫁妝下嫁給了窮苦出身的孫秀才。本以為低嫁會換來優待,但沒想到孫秀才和其母對待淑蘭卻沒有半分善意。孫秀才不求上進、荒淫度日,還總是刁難、欺負淑蘭。而淑蘭呢卻總是委曲求全、一忍再忍。每當孫秀才鬧事的時候,淑蘭就會回孃家哭訴,孃家為了保全淑蘭的婚姻體面,也只能奉上兩間鋪子以求和解。

總是討好別人不懂拒絕?快別做“老好人”了!

然而,淑蘭的盲目討好卻沒有換來孫家的良心發現。後來,孫秀才竟然招惹勾欄女子懷了孕,非要迎娶娼女進門。當然,最終這段婚姻以和離告終。

但回顧淑蘭的婚姻悲劇,我們不得不說,這和淑蘭取悅型的性格是分不開的。如果不是淑蘭一直縱容孫秀才頻頻納妾,總在孫秀才作妖時奉上鋪子委曲求全,那麼孫秀才也不敢鬧到要迎娶娼妓進門的境地。也難怪一些觀眾會說:“要是明蘭嫁給孫秀才,孫秀才絕對不敢這樣胡作非為。”

你看,溫婉和善的淑蘭放到現在社會,不就是一個好相處、好說話,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老好人”嗎?而這樣的老好人,卻總是被像孫秀才這樣的人利用、欺負,以怨報德。因為有些人覺得,利用、欺負老好人不必付出代價。

其次,“老好人”會壓抑情緒,攻擊自己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動力。

而擁有取悅型人格的人,他們的典型特徵就是,不懂拒絕,不會攻擊別人。但是不懂拒絕不代表他們不想拒絕;不表達攻擊性,也不代表他們毫無攻擊性。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這裡說的“攻擊性”,不是指對他人造成的惡性的身體和心理傷害,而是指表達不滿。

取悅者因為要獲得別人的認可,避免別人的不滿,他們會壓抑自己的需求和不滿。然而,被壓抑的情緒不是說壓下去就不存在了,它們還會換成其他方式表達出來。一個顯而易見的方式就是——攻擊自己。因為攻擊自己太簡單了,自己就算不滿也不會引起什麼衝突,掀起什麼波瀾。然而,當一個人總是責備自己,嫌棄自己的時候,他們就會產生無力感,做什麼事都沒信心。久而久之,取悅者就會陷入一個怪圈:無法表達攻擊性⇒攻擊自己⇒做事沒信心就會做不好⇒繼續攻擊自己。

如此反覆,時間久了,取悅者們就很有可能發展為“抑鬱症患者”。因為抑鬱症的主要成因其實就是因為,自我攻擊的太久太狠了。

那怎麼辦呢?

在《取悅症》這本書裡,作者給出了一些實操性較強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總是討好別人不懂拒絕?快別做“老好人”了!

用技巧說"NO"

你可能會說,我也想說“不”啊,但是每次別人請我幫忙的時候,我總是不敢也不好意思拒絕啊!沒關係,《取悅症》這本書給出了一些說“不”的小技巧。

1.拖延時間

當有人請求你幫忙的時候,你要有意識的拖延時間,告訴對方,自己暫時有事要離開一下。比如,你可以以去衛生間為由搪塞對方,告訴對方一會回來再說。

然後,用這個時間來思考如何拒絕對方。另一方面,對方也會明白:現在的你,不會再輕易答應別人的請求了。那麼,這次即便是你答應了對方,那麼他也會十分感謝你。而且,以後他也不會隨隨便便就找你幫忙了。

2.委婉拒絕對方

一旦你決定了拒絕對方,你就要想好如何向前對方表達。對於一個剛開始學習拒絕他人的“老好人”來說,“委婉拒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你可以把拒絕的話,加在兩句認可的話之間,這樣既能保全對方的面子,也能表明自己的立場。比如,你可以這樣說:“作為你的好朋友,我確實應該幫你這個忙,但是我明天還有自己的安排,確實沒法答應你,不過我很感謝你這麼信任我”。你看,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拒絕,是不是就委婉了許多。

需要注重的是,不管對方怎樣遊說你,你也要重複這種表達方式,堅持自己的決定。

3.提出折中方案

你可能說,有時候我真的沒法拒絕別人。沒關係,我們不拒絕也能表達自己的立場,拿回關係中的主動權。怎麼做呢?——提出折中方案。

比如,當朋友請你幫她看孩子時。你可以這樣回覆:“我知道你最近挺忙的,但我真的沒法幫你帶一天孩子,我只有明天上午有時間,如果可以的話,我上午過去,如果不行,那就真的不好意思了”。以類似委婉的方式,提出折中方案,告訴對方,我不能幫你A,但我能幫你做到A的一半。而且,如果你不同意,那我就沒法幫你了。

提出折中方案其實也是在委婉的拒絕,因為對方很有可能因為不同意你的折中方案而選擇放棄請求。即便對方同意了你的折中方案,你也會獲得一種掌控感——對方順從了我的要求,而不是我順從了對方。

同樣,你也要注意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要被對方說服。

小試牛刀表達攻擊性

當你心有不滿的時候,你可能很難表達出來,因為你有一種恐懼:表達不滿會破壞關係,引起衝突,甚至還會遭到懲罰。

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你的成長環境不允許你表達不滿。在一些家庭中,孩子只有取悅家長才會被認可,只要孩子不乖就會被否定、被懲罰,更不要說孩子向家長表達不滿了。因此,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確實會認為:我表達不滿,就摧毀關係,甚至會遭到對方的報復。

但其實,不是所有的人都承受不了別人表達不滿、表達攻擊性。而且,你也一定看到過,有些人就是可以自然而然地說出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不滿,但他們一樣活的好好的。

要想表達攻擊性,建議你從家裡人開始。因為家人之間的關係比較穩定,即使你表達了攻擊性,對方頂多不高興,也不會真的和你決裂。而且在選擇攻擊對象時,儘量選擇那些包容性相對較強的人,不要找那些本身就比較“小氣”的人,因為對方的反擊可能會讓你招架不住。

表達攻擊性也有技巧,絕對不能直截了當地發脾氣。比如當別人否定你,你很生氣的時候,你要描述事實,儘量不要指責對方。你可以這樣說:“你剛才那樣說我,我感到很生氣!”而不是:“你怎麼能那樣說我,太讓人火大了”。第一句表達是在描述事實——你說了什麼,我的感受是什麼。對方不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被批評的感受。第二種表述,明顯就是在指責對方了,那麼對方很有可能因為不滿你的指責而進行反擊。

當然,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為了和他大吵一架,也不是不可以,但從長遠來看,理性委婉地表達攻擊性,更有利於構建關係。

總是討好別人不懂拒絕?快別做“老好人”了!

替換掉“應該”思維

總是取悅別人的人,通常都有一個錯誤認知:我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喜歡我。基於這種錯誤的認知,他們又發展出了一些錯誤的思維模式,比如:我應該讓所有人都滿意;我必須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如果我為對方付出了,那麼對方就應該感謝我,回報我。

然而,人和人終究不一樣。別人的行為,我們無法控制,而給自己設置太高的要求,我們也很難達到。

當一個人總是用“我應該”和“你必須”去要求自己和別人的時候,其實就相當於是在給自己挖坑。

自己做不到“應該”時,會責備自己。別人達不到要求時,“老好人”又不敢表達不滿,還是會攻擊自己,甚至會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這樣一來,取悅者們就徹底被絕對化思維徹底限制住了。然而,如果能用其他的思維模式加以替換,那麼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局面。

比如,當你說“我應該讓所有滿意”時,可以換成“如果我願意,我可以選擇讓一部分人滿意”。當你說“如果我為對方付出了,那麼對方就必須感謝我,回報我”時,可以替換成“如果我為對方付出了,我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的感謝和回報”。這樣的表述方式,可以讓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權和掌控感,而不會有被強迫的感覺,成為絕對化思維的奴隸。

這樣一來,你就不會感受到壓力,也不會逼迫自己去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了。

《無聲告白》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句話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想找到真正的自己,就不得不擺脫他人的期待!

我是泰迪抱枕,想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思維/乾貨/方法,就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