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改變自己,讓自己成長,是一場與生活的博弈,被動的去承受問題,只會吸走你的力量,讓你越變越弱,主動去面對在強大自己的同時還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受夠了自己做個老好人的樣子

前陣子和朋友聊天,她提到一個問題: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看了很多性格分析心理分析的文章,在他們的具體分析,並建議勇敢說不,活出真實的自己。可這些建議讓我很疑惑,說出不很容易,比起說不,更讓人害怕的是拒絕後,需要面對那些失望受傷的表情,或說出自己的需求後,無法去面對那些疏遠和排斥。甚至否定之前的你,認為你不過就是一個自私虛偽的人。

理解錯了“好人”的定義,而把自己變成了“老好人”

什麼是老好人

他們總是一副和藹可親,笑臉相迎的樣子,對待別人有禮貌,不願得罪人,不讓別人失望,不拒絕,不主動,缺乏原則性的人。

最近上映了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4分的日劇《凪のお暇(風平浪靜的閒暇)》,女主角就是典型的老好人。

她隨時隨地的察言觀色,小心翼翼的生活,根據他人不同的需求做出回應。在職場上,為了不得罪同事,經常幫忙加班,甚至同事工作上的失誤也主動背黑鍋。為了不被排斥,就算午飯帶了便當,也會答應和她們一起外出就餐。在親密關係中,即便不情願,也會委屈求全。

但所有的討好,並沒有得到同事的認可,甚至嘲笑她為“外包工人”;而當聽到男人說:並不想跟自己結婚,在一起只是那方面很和諧。

這最後一根稻草讓她崩潰暈倒。

醒來後她辭了職,退了房,帶著少量的行李重新開始。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而這樣的人常常出現在我們身邊,可能是我們自己、親人、朋友、同事、乖孩子……

就連作家蔣方舟曾經袒言:自己就是那種不會拒絕別人的討好型人格,在人際交往中,或是在親密關係中,她總是避免發表自己的真實情感,害怕起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

這段話戳痛了很多人的心,他們往往是這樣的:

敏銳的觀察別人的需求,而且願意幫忙;

害怕與人衝突,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和需求;

別人永遠比自己重要;

迎合別人,不斷降低自己的需求;

心甘情願地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籠中,雖然被壓迫得幾近窒息,卻不想改變或者說無力改變。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在討好的背後是什麼?

有條件的愛,做別人口中的我

從小父母的口頭禪就是:你看看別人家的小孩,多聽話,多懂事,學習成績又好……,慢慢的我們變得乖巧懂事,因為這樣就能得到寵愛,表揚和關注。而當做錯事,說錯話時,就會引起大人的不悅,惱怒,甚至打罵。為了逃避痛苦和恐懼,所以讓身邊人滿意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

久而久之,他們與世界交換條件,只要我表現好,讓周圍人高興,他們就會愛我表揚我。而尋求這種關注會越來越上癮,當努力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時,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自己還不夠好,應該更努力一些。

而這就逐漸成為今後所有關係的藍圖:真實的我無法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認可,只有不斷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得到別人的關注和愛。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在他們的認知裡,得到關愛只有“討好”一種模式

許多人並沒人認識到“討好”這一模式對自己的影響,他們把討好當作一種習慣,為了避免遭受拒絕和排斥,痴迷於迎合別人來得到稱讚和肯定。他們內心空洞虛無,沒有真實的情感,習慣依附於他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避免受傷,友善原來只是面具

他們或許曾經受過傷,因為自己的真實情感傷害了別人,從而產生了無法面對的恐懼和焦慮。也因為他們的低價值感,不能堅持自我,刪除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就像我們聊天常常聽到的

“呵呵”;

“我也是這樣想的”;

“都可以”;

“好”;

……

這些沒有力量的附和就像面具,是獲得別人認可最容易得途徑。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如果這件事讓你很苦惱,不如試著做出改變

而改變之前你要明白兩點。

第一,改變意味著向前進一步,而通常和諧的關係,是你前進一步,別人就會往後退一步,卻往往忽略了再關係不和諧的情況下,如何正面面對問題以及內心的衝突才是改變的關鍵。

當身邊的人察覺到你的改變,當你無法再滿足別人的期待時,他們會失望、會傷心,並讓你感到內疚或懲罰你。

比如:

他們會說:你不愛我了;

會大發脾氣;

甚至威脅你,甚至離開你;

這一切是因為他們習慣了之前的模式,而又不想適應新的規則,所以用這些方式想你表達他們的感受,目的是希望你變回來。

那些放棄了的人,大多數被困在了這裡,所以改變不止是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還包括成功說服那些阻止你的人。

第二,要有耐心,改變很漫長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1.改變認知,為自己負責

沒有誰有義務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你的付出也許不會換來相應的回報,你會失望、痛苦、悲傷,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接受負面情緒,認清自我在一段關係中的價值是擺脫討好型人格的第一步。

2.建立邊界意識,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討好者期待通過做好人好事來提現自我的價值,往往是越討好,越淡漠,直到被別人當作理所當然的事。

因為缺乏意識邊界,無底線的包容別人,所以想當然的認為別人同樣沒有邊界,最後遭遇拒絕,最委屈的還是自己。停止討好別人,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是說不討好就要待人冷酷無情,而是更多的尊重自己,在幫助別人時,問問自己,我是心甘情願的嗎?如果內心有不滿不情願,那就大膽的說出:對不起,我幫不了你。

3.敢於讓別人失望

拒絕別人,對於習慣討好的人來說,讓別人失望,就好像辜負了別人。但他們往往忽略了,當別人期待你給予幫助的時候,他們已經做好了被拒絕的準備,只有討好者自己,緊緊抓住拒絕後的內疚和自責來折磨自己。

失望不是一段關係的破碎與終結,而是坦誠的去面對自己的不足,不做別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才能擺脫他人的期待,為自己而活。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4.做個有脾氣有態度的好人

古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太好說話的人不是沒有脾氣,而是因為恐懼忽略了內心的憤怒,他們無底線的包容別人,滿足他人的需求。久而久之身邊積聚的全是想佔你便宜的人。

就像一個多年未聯繫的朋友,突然找你聊天,關心客套了一大推,最後她說:我代理了一款產品,覺得挺適合你的,我們關係這麼好,你就買一套吧!

而老好人的習慣害怕說不,害怕得罪人,就算不情願也會買單。

而那些不好惹的人卻會說:既然我們關係這麼好。那你就送我一套唄!

心理學家雅基•馬森在她的《可愛的詛咒》有一段話:別不好意思拒絕別人,因為那些好意思為難你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

如果覺得別人會生氣,會離開你,不再喜歡你,那多數也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會聽你解釋,會理解你的難處。而不會陷你於無情無義中。

從另一方看,把那些消耗你精力的所謂朋友清理掉,讓更多的精力用於讓自己愉悅快樂的關係上,才是真實情感的體現。

都知道要對自己好一點,為什麼總是做不到

5.希望內在,建立真實的情感

討好者的內心是完全空虛的。他們把所有精力都用於討好所有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他們內心的能量石坍塌的,只能通過追尋外界的認可和關注來填補空虛。

蔣方舟說:“真正能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你不必也不能滿足所有人,你要成為你自己,這比別人對你的喜歡重要的多。

所以你要認識到,內心的虛無是無法通過外界來給予的,只有回到你的內心,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對自己負責,對所有情緒負責,只有通過自己一次次努力,尋找到自己的力量,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祝你在前進的路上,感覺距離自己喜歡而不是別人喜歡的自己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