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改变自己,让自己成长,是一场与生活的博弈,被动的去承受问题,只会吸走你的力量,让你越变越弱,主动去面对在强大自己的同时还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受够了自己做个老好人的样子

前阵子和朋友聊天,她提到一个问题: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看了很多性格分析心理分析的文章,在他们的具体分析,并建议勇敢说不,活出真实的自己。可这些建议让我很疑惑,说出不很容易,比起说不,更让人害怕的是拒绝后,需要面对那些失望受伤的表情,或说出自己的需求后,无法去面对那些疏远和排斥。甚至否定之前的你,认为你不过就是一个自私虚伪的人。

理解错了“好人”的定义,而把自己变成了“老好人”

什么是老好人

他们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笑脸相迎的样子,对待别人有礼貌,不愿得罪人,不让别人失望,不拒绝,不主动,缺乏原则性的人。

最近上映了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4分的日剧《凪のお暇(风平浪静的闲暇)》,女主角就是典型的老好人。

她随时随地的察言观色,小心翼翼的生活,根据他人不同的需求做出回应。在职场上,为了不得罪同事,经常帮忙加班,甚至同事工作上的失误也主动背黑锅。为了不被排斥,就算午饭带了便当,也会答应和她们一起外出就餐。在亲密关系中,即便不情愿,也会委屈求全。

但所有的讨好,并没有得到同事的认可,甚至嘲笑她为“外包工人”;而当听到男人说:并不想跟自己结婚,在一起只是那方面很和谐。

这最后一根稻草让她崩溃晕倒。

醒来后她辞了职,退了房,带着少量的行李重新开始。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而这样的人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可能是我们自己、亲人、朋友、同事、乖孩子……

就连作家蒋方舟曾经袒言:自己就是那种不会拒绝别人的讨好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或是在亲密关系中,她总是避免发表自己的真实情感,害怕起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

这段话戳痛了很多人的心,他们往往是这样的:

敏锐的观察别人的需求,而且愿意帮忙;

害怕与人冲突,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别人永远比自己重要;

迎合别人,不断降低自己的需求;

心甘情愿地陷入他人期望的牢笼中,虽然被压迫得几近窒息,却不想改变或者说无力改变。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在讨好的背后是什么?

有条件的爱,做别人口中的我

从小父母的口头禅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孩,多听话,多懂事,学习成绩又好……,慢慢的我们变得乖巧懂事,因为这样就能得到宠爱,表扬和关注。而当做错事,说错话时,就会引起大人的不悦,恼怒,甚至打骂。为了逃避痛苦和恐惧,所以让身边人满意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久而久之,他们与世界交换条件,只要我表现好,让周围人高兴,他们就会爱我表扬我。而寻求这种关注会越来越上瘾,当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自己还不够好,应该更努力一些。

而这就逐渐成为今后所有关系的蓝图:真实的我无法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只有不断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望,才能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爱。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在他们的认知里,得到关爱只有“讨好”一种模式

许多人并没人认识到“讨好”这一模式对自己的影响,他们把讨好当作一种习惯,为了避免遭受拒绝和排斥,痴迷于迎合别人来得到称赞和肯定。他们内心空洞虚无,没有真实的情感,习惯依附于他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避免受伤,友善原来只是面具

他们或许曾经受过伤,因为自己的真实情感伤害了别人,从而产生了无法面对的恐惧和焦虑。也因为他们的低价值感,不能坚持自我,删除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像我们聊天常常听到的

“呵呵”;

“我也是这样想的”;

“都可以”;

“好”;

……

这些没有力量的附和就像面具,是获得别人认可最容易得途径。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如果这件事让你很苦恼,不如试着做出改变

而改变之前你要明白两点。

第一,改变意味着向前进一步,而通常和谐的关系,是你前进一步,别人就会往后退一步,却往往忽略了再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下,如何正面面对问题以及内心的冲突才是改变的关键。

当身边的人察觉到你的改变,当你无法再满足别人的期待时,他们会失望、会伤心,并让你感到内疚或惩罚你。

比如:

他们会说:你不爱我了;

会大发脾气;

甚至威胁你,甚至离开你;

这一切是因为他们习惯了之前的模式,而又不想适应新的规则,所以用这些方式想你表达他们的感受,目的是希望你变回来。

那些放弃了的人,大多数被困在了这里,所以改变不止是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还包括成功说服那些阻止你的人。

第二,要有耐心,改变很漫长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1.改变认知,为自己负责

没有谁有义务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你的付出也许不会换来相应的回报,你会失望、痛苦、悲伤,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接受负面情绪,认清自我在一段关系中的价值是摆脱讨好型人格的第一步。

2.建立边界意识,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

讨好者期待通过做好人好事来提现自我的价值,往往是越讨好,越淡漠,直到被别人当作理所当然的事。

因为缺乏意识边界,无底线的包容别人,所以想当然的认为别人同样没有边界,最后遭遇拒绝,最委屈的还是自己。停止讨好别人,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不是说不讨好就要待人冷酷无情,而是更多的尊重自己,在帮助别人时,问问自己,我是心甘情愿的吗?如果内心有不满不情愿,那就大胆的说出:对不起,我帮不了你。

3.敢于让别人失望

拒绝别人,对于习惯讨好的人来说,让别人失望,就好像辜负了别人。但他们往往忽略了,当别人期待你给予帮助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被拒绝的准备,只有讨好者自己,紧紧抓住拒绝后的内疚和自责来折磨自己。

失望不是一段关系的破碎与终结,而是坦诚的去面对自己的不足,不做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才能摆脱他人的期待,为自己而活。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4.做个有脾气有态度的好人

古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太好说话的人不是没有脾气,而是因为恐惧忽略了内心的愤怒,他们无底线的包容别人,满足他人的需求。久而久之身边积聚的全是想占你便宜的人。

就像一个多年未联系的朋友,突然找你聊天,关心客套了一大推,最后她说:我代理了一款产品,觉得挺适合你的,我们关系这么好,你就买一套吧!

而老好人的习惯害怕说不,害怕得罪人,就算不情愿也会买单。

而那些不好惹的人却会说:既然我们关系这么好。那你就送我一套呗!

心理学家雅基•马森在她的《可爱的诅咒》有一段话: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如果觉得别人会生气,会离开你,不再喜欢你,那多数也不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会听你解释,会理解你的难处。而不会陷你于无情无义中。

从另一方看,把那些消耗你精力的所谓朋友清理掉,让更多的精力用于让自己愉悦快乐的关系上,才是真实情感的体现。

都知道要对自己好一点,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5.希望内在,建立真实的情感

讨好者的内心是完全空虚的。他们把所有精力都用于讨好所有人,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他们内心的能量石坍塌的,只能通过追寻外界的认可和关注来填补空虚。

蒋方舟说:“真正能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你不必也不能满足所有人,你要成为你自己,这比别人对你的喜欢重要的多。

所以你要认识到,内心的虚无是无法通过外界来给予的,只有回到你的内心,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对自己负责,对所有情绪负责,只有通过自己一次次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力量,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祝你在前进的路上,感觉距离自己喜欢而不是别人喜欢的自己又近了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