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我妹妹的孩子4歲多了,現在是幼兒園的中班,在幼兒園屬於超級難管的孩子,幼兒園每天做早操,他不願意學,說是學不會。然後其他小朋友做早操的時候,他非要跑到一邊去玩滑梯。現在幼兒園老師又讓練習排球,他也不願意拍。每天就他完不成任務。別人做操他要坐滑梯,別人排隊做遊戲的時候,他亂竄,就是不肯好好的站在原地等候。

昨天中午老師讓吃飯,他不吃,非要上床去玩,結果帶著另外兩個小孩一起不吃飯。後來那兩個小朋友玩了一會兒去吃飯了,他就跑過去打人,非要人家繼續跟他玩,結果人家吃完了,他又要吃。

在家裡也經常是“不,不,我就不!”妹妹很奇怪,覺得小班還乖乖的孩子,怎麼越大越懂事了。妹妹開完笑的說她兒子的青春期比別人提前了!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聽了妹妹的玩笑,我不由的笑了,這媽媽和孩子都太可愛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注意到,很多孩子在4歲左右突然不聽我們的了,而且他們超級愛說不。有些時候他哭著喊著要幫我們幹活,我們好容易教會他,下次再讓他做的時候,他居然果斷的說“不!”

我們不僅要問:這孩子怎麼了?

在孩子成長的前十八年幾乎年年是叛逆期,這種叛逆很類似“青春期”的階段的孩子。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生理上、智商上都會逐漸發育到一個成年人的樣子,於是青春期的孩子就會做一些所謂的“叛逆”的事,以證明自己真的能像個成年人一樣去做主了。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會經歷“小青春期呢?

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夠自如地使用自己的身體,還能支配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他們也開始形成自己的意識,比如他們開始好奇地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都是在形成意識的過程。於是孩子也會出現類似青春期的表現,就是“我能做主”。

就像我剛剛說的,我們幹活的時候,他非要說“我來,我來,”然後弄的一團糟,我們說他不會,他還會狡辯,結果讓我們生氣的不行。結果到了下次,我們主動讓他做家務的時候,他反而開始拒絕了。

這是因為孩子之前的主動表達想做家務,並不是有主動承擔家務的意識,他只是在體驗這種大人做的事我也能做,能去用大人用的拖把,他感到很有成就感,好像真的長大一樣。就好像青春期的孩子要自己和同學去玩兒,而不是要媽媽陪同一起。他能體驗到他像個大人一樣是個獨立的個體。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我可愛的小侄子,讓他做操,他要跑,讓他排隊他要玩,讓他吃飯他要睡覺,就特別有叛逆的味道。但是明顯的是他的行為跟不上正常的節奏,他在一個很模糊的階段,就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但具體做什麼,我也不清楚,反正我不做你讓我做的。只會說NO還不會說YES,這樣就顯得不太穩定,所以總是在焦慮地跑來跑去。

自爆家醜只是用他作為例子,因為就算我們明白孩子的發展特點,幼兒園也不會無休止的給這樣的孩子包容和時間的,那麼怎麼辦呢?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1、幫助孩子去說出“是的”、“好的”。

我們需要設計一些問答,來幫助孩子說出“好的”、“是的“的回覆。

媽媽:“寶寶是不是想要玩汽車呀?

孩子:“是的”。

媽媽:“那我們下午從幼兒園出來先去玩會滑梯好嗎”。

孩子:“好的”

媽媽:“咱們一起把上次沒完成的樂高拼完吧?

“好的”。

有沒有發現:媽媽說的這些話都是支持性的,會讓孩子感覺到同盟。在孩子說出類似話時,媽媽也同樣給出肯定的回覆。比如孩子問“我可以玩一會兒水麼”,媽媽可以興致很高地說“好啊,當然可以呀!這都是在幫他確定他自己內在的想法,越確定、越完整,他在任何情境下才會越穩定。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2、和孩子一起制定計劃,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四歲的孩子還沒有完全到建立規則的時候,但也已經能和小朋友們一起排隊了,所以媽媽可以和孩子玩兒一些自控力的遊戲。

比如媽媽接孩子回家路上,和孩子一起快速地走,其中一個人喊“停”,兩人馬上定住,再喊走,再喊停,媽媽和孩子輪流喊。

這個遊戲在路上就能玩兒,可以讓孩子能去控制自己的身體,在喊走之前,媽媽可以有意讓孩子多定住一會兒,以提高他的耐受力。

我們的自控,就是從控制身體和肌肉開始的。讓孩子找到一些規律的節奏,也是練習自控的方式,一週有一天就可以,比如讓孩子列個週六的時間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去打球。按他的計劃來,也滿足了他作主的需要。過程中媽媽也要配合,比如一天順利完成媽媽可以獎勵一件什麼事情。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通過制訂計劃並完成,可以孩子培養孩子內在秩序。當他有了這樣的內在秩序,再去遵循幼兒園的,就不難了。

當然我們要注意到,孩子只有四歲,更多的時間應該是自由的,所以一週一天就好。我們做計劃,只是為了幫他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到他再長大一些,根據他自己的動力再去擴展他的計劃,就很容易了,對他自己也是更加輕鬆和有益的。

打架,不守規則,還愛胡鬧,三四歲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人?

最後還有一點,他為什麼會去打那兩個吃飯的小朋友呢?

他打別人,可能是覺得“你們應該跟著我一起不吃飯,怎麼又吃飯了?”這是有領導力的意思了,因為他真的調動了別的孩子,但他還沒有到能去組織和溝通的程度,所以其他孩子回去吃飯,作為一瞬間的“小領導”,是有挫敗的。可是他又不怎麼會表達出來,就動手了。

在這件事裡,我們要去共情他,去跟他說:“他們也一定特別想跟你一起玩兒,但他們餓了呀,那是吃飯的時間呀,下次大家都不餓的時候,你再邀請他們一起玩兒,他們一定很高興的。“類似這樣理解和肯定孩子的話,他的領導力也可以很好的發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