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 778-865年),唐朝著名書法家,字誠懸,漢族,唐朝河東郡(今山西永濟)人。柳公權封河東郡公,後亦稱“柳河東”。公權是顏真卿的後繼者,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法楷模。官至太子少師,故世稱“柳少師”。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後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自成一體。

柳公權二十九歲進士及第,在地方擔任一個低級官吏,後來偶然被唐穆宗看見他的筆跡,一時機為書法聖品,就被朝廷召到長安,那時,柳公權已四十多歲。穆宗嘗問柳公權用筆之法,公權答雲:“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穆聽後荒縱,為之改容,悟其筆諫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視,他官居侍書,長在朝中,仕途通達。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構嚴謹,有著“顏筋柳骨”的說法。“書貴瘦硬方通神”他的楷書,較之顏體,則稍均勻瘦硬,故有“顏筋柳骨”之稱。柳公權享年八十歲,一共臣事七位皇帝,歷唐代宗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鹹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後以太子少師死於任上。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當時極負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他的書法結構緊湊,而且骨力秀挺,灑脫而有法度。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體勢勁媚,以行書和楷書最為精妙。也由於他作品獨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權與顏真卿並稱“顏筋柳骨”。宋代朱長文《墨池編》說:“公權正書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家。”《舊唐書》講:“公權初學王書,遍閱近代書法,體勢勁媚,自成一家。當時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權手書者,人以為不孝。外夷入貢,皆別署貨幣,曰此購柳書。”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柳公權小楷《九疑山賦》

《九疑山賦》由邵建和鐫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柳公權書寫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鐫刻的。如《金剛經》、《吏部尚書馮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書符璘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渾然一體。第一頁“世”字,第二頁“民”字因避諱缺筆(見附圖7)。《九疑山賦》最可貴的是柳公權在其作品最鼎盛時期所書,其代表作《大達法師玄秘塔碑》書於會昌元年(841年),《神策軍碑》書於會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賦》書於會昌四年。現在書界大都認為《神策軍碑》為柳氏最高水平之作,但從《九疑山賦》的作品來看,它雖然只比《神策軍碑》晚了一年,但無論從結構上還是點畫上,都顯得更加嚴謹、精到。我們從《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和《九疑山賦》中各找出十個相同的字一看便知。

《九疑山賦》通篇601字,字字用筆一絲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說是無筆不妙。拓本第一頁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後一頁有朱印五枚,分別為“涵翠軒主”、“傳家清玩”、“山陰沈氏”、“劉墉”、“石庵之印”,並有硃筆圈點。我查閱了歷代的很多資料,卻未發現有關《九疑山賦》的任何著錄和記載,請教了幾位書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獲觀,皆嘆此拓應為柳書第一,真跡無疑。書法家趙思敬先生觀後題跋:

九疑山賦,書壇瑰寶。鐫刻精微,字跡清晰。惜原碑已無法查考,故此帖應倍加珍惜。想千載之前,或許廣為流傳,近百年以降,確是鮮有所聞。餘少幼之時,酷愛書畫,中年之後,醉心翰墨。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誠研習,見大家手筆,更心摹手追。因經歷所限,原拓真跡很少目睹,偶然機遇,影印圖片幾乎遍覽。然九疑山賦,前所未聞,柳氏小楷,今乃僅見。觀其字形,端莊秀雅,金剛經有所不及;析其結體,嚴謹凝重,神策軍猶有差距。執使有度,點畫撇奈,十分精到;轉用合宜,鉤挑橫豎,一絲不苟;實可謂法精韻雅,清朗灑脫。遒媚勁健,入妙通神。柳氏諸書,應為極品,古今小字,當推第一。贊曰:“端莊秀雅像枝花,剛健婀娜尤可誇。清朗灑脫間架妙,古今小字第一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