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也許你在科幻片裡看到過“太空城市”,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不過,在21世紀來臨的時候,這個幻想已經變成了現實。在2000年10月31日,一艘俄羅斯宇宙飛船載著一名美國宇航員和兩名俄羅斯宇航員飛上太空,他們的任務便是建設“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在1981年起由美國里根總統提出來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早在1984年,美國就試圖建設一個屬於自己國家的軌道站。然而要建設這樣一個大型的軌道工作站,緊靠美國一國之力很難完成。後來分析論證顯示,如此龐大、複雜且昂貴的軌道綜合體只有通過國際協作才能順利完成。

當時,蘇聯正在為自己的“和平2號”空間站的建設費盡心力,但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之後俄羅斯經濟的萎縮,該項目的建設一直處於停止狀態。在這種條件下,後來的俄羅斯領導人最終決定同意開展國際合作。1993年9月2日,美俄簽署協議,雙方同意在各自現有的空間站計劃上,聯合建造一個包括歐洲空間局、日本、加拿大的部件的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1994年4月,國際空間站計劃完成了系統的設計評審。在明確總體方案的同時,還確定了空間站的技術項目和分工。其中,美國提供的主要部件包括一個可以容納4名成員的居住艙,一個多用途實驗艙,兩個資源節點艙等;俄羅斯的任務是利用其成熟的技術和硬件提供部件和服務,主要包括重型運載能力、太陽能電池帆板、多功能運貨艙、服務艙以及救生飛船。其中多功能運貨艙將作為空間站的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它第一個發射入軌,用於提供導航和軌道控制功能,也可供宇航員居住。歐洲空間局的任務是提供“哥倫布”軌道設施、自動轉移飛行器和乘員運箱飛行器三個單元部件。日本負責提供一個多用途空間科學實驗艙。加拿大則提供一個移動服務系統,主要包括一個具有125噸負荷能力的16.5米長的機器人手臂以及其他附件。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曙光號”多功能運貨艙順利進入太空軌道。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俄羅斯進步號貨運飛船

“曙光號”是由美國宇航局出資、俄羅斯製造的,它的發射升空以及同年12月美國“團結號”節點艙與其連接,標誌著人類已經拉開建設“太空城市”的序幕。2000年7月,“星辰號”服務艙與空間站對接。幾個月後,首批宇航員登上了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建設的最後階段,原本是從1998年開始到2004年結束。這期間要將美國的居住艙、歐洲航天局的“哥倫布”艙和日本的實驗艙以及加拿大的遙控機械臂裝置送入軌道,從而最終完成國際空間站的組裝。但是國際空間站的預算遠遠超過了美國宇航局最初的預計,其建造時間表也比預定要晚的多,主要原因是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後,美國宇航局停飛了所有的飛機。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按照計劃,空間站建設將在航天飛機重返太空之後在2006年恢復,但是在2005年7月“發現號”航天飛機的一次飛行任務完成後,由於航天飛機的隔熱材料在升空過程中脫落,美國宇航局再次停飛所有的航天飛機,這就使得國際空間站的建設時間表再次拖延。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2006年11月15日,國際空間站上的活動首次在地球上進行了電視直播,這是人類首次觀看到的來自太空的高度清晰的直播畫面。2009年3月美國宇航局網站又開始在線直播國際空間站的實時視頻。當空間站的工作人員睡覺或者下班的時候,全球互聯網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欣賞空間站的直播視頻。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目前,空間站已經建設完畢,完後的空間站是一個“太空中的城市”,成為人類在太空中長期逗留的一個前哨。

“太空城市”——國際空間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