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個工作不順心,處處受排擠的中年人,去請教一個得道高僧,怎樣才能夠讓自己和同事關係變好。

當高僧問清中年人所遭遇的情況後,只說了這麼一句話“禍從口出,你先試試一個月內不與任何人爭吵再說。”

中年人聽了高僧的話,雖然有所疑惑,但是還是按照高僧說的,一改自己以前鋒芒畢露的姿態,不再與人爭執,每次當自己感覺不爽要爆發的時候,都會想著高僧說的話,然後壓下自己的脾氣。

說來也奇怪,以前對他冷嘲熱諷的同事,開始不那麼厭煩他,甚至開始和他講話,一個月時間內,他和同事們慢慢的成為了朋友。

看了這個故事,也許很多人會說,這種“沉默”是最沒有骨氣的忍氣吞聲,不值得提倡。然而在我看來,這種“沉默”才是中年人應該有的大智慧。

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不懂你的人,不必多說

人到中年,應該懂得在這個世界上,無論你如何優秀,總有一些看不慣你,認為你不行的人。

這時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同他們爭論講道理,而是用行動來證明你是正確的。因為對於不理解你,不懂你的人來說,就算是你的邏輯如何嚴謹,在他們眼中你都是強詞奪理。

人到中年,應該放下自己的戾氣,懂得理智並且沉澱自己,因為這時候的言語鋒芒,已經不能為我們增添任何有利的色彩,相反的,爭來爭去不僅講不通道理,還會得罪對方,遭對方厭煩。

對於那些沒有必要解釋的人的不理解,只要保持沉默就好,因為很多時候,沉默不僅不是軟弱,反而會彰顯自己一種大的度量。

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懂你的人,何必多說

對於中年人來說,最幸運的無非是遇到一個志同道合,能夠時刻和自己在相同頻率的人。與懂你的人在一起,只要彼此一個眼神,彼此一個動作,就能夠讓彼此之間心領神會。

如果和懂你的人在一起,你一定要解釋一些東西,那麼不僅不會讓彼此之間多一種理解,反而會拉遠彼此之間的關係。

對於懂得你的人,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客套的道理,而是用真心相待,用真情互託。

因為真心,比那些天馬行空的大道理,要有意義的多,也要更暖心的多。

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能夠成就你的是實力

生活中,總有這麼一部分人,他們感覺自己是付出最多的,因此只要做了稍微有點成果就大肆宣揚,只要自己稍微受了點委屈,就與人爭執不休。

然而我們卻應該知道,在這個社會上,別人不喜歡聽你的炫耀,也沒有人有精力聽你的抱怨。

聰明的人,從來不會在與爛人爭論,也不會和爛事糾纏。

因為他們明白這個世界始終是以結果論英雄的世界,是你的成果不說也跑不了,不是你的成果就算爭執也不會改變別人的看法。

能夠決定一個人最終是否受人尊敬的,不是你言語上如何咄咄逼人,而是你能夠努力拿出讓別人尊敬的實力。

只是懂得在言語上爭勝的人,最後不僅得不到利益,反而會讓人慢慢遠離。

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人到中年,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吧,雖然不在言語中爭勝,但是在行動中突破,雖然不會高聲勵志努力,但是卻會默默的付出。

當你和顏悅色懂得給別人臺階,默默努力用成果給自己加碼,你會發現,這比你寸步不讓的爭執,更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也更能夠得到更好的生活。

END

人到中年,儘量做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