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乔家塔 景象不一般

□ 屈通滋/文

我从60年代初到2000年代时间跨度达50年之久。三进离石区交口街道乔家塔村,景象不一般,村容村貌大变迁。

第一次进乔家塔是1962年10月。当时我在离石县委宣传部工作,高部长让我带领尔寿、思亮、津山等人组成工作组进驻该大队(当时称生产大队)进行社会思想动态调查。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全国刚刚渡过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农民生活还很贫困和低下,有的地方刮起了一股“三自一包”的单干风。乔家塔亦不例外,社员们吃的大锅饭(公共食堂),一日两餐,早饭小米稀饭加玉米面窝窝,晚饭高粱面擦尖或河捞面,穿的是黑灰蓝中山装粗布衫,住的土窑洞,生活很困难。但乔家塔距县城较近,群众思想比较活跃,加之该村干部乔有录在县委招待所搞事务,经常拉本村社员去招待所做饭或打杂工,所赚之钱不交大队,还私做碗秃、凉粉小吃去交口集市上卖,有的社员偷开荒坡地和河滩地,这些在当时是绝不允许的,要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工作组进村后,组织社员学习《农业六十条》和中共中央《关于巩固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对巩固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所认识,唯对一些“左”的诸如公共食堂、自留地、自留羊等具体事很不理解难以接受。因为涉及到农村政策问题,工作组没有做任何表态,只写了个调查报告,对以下三个问题作了反映和建议。(一)关于公共食堂。根据自愿的原则,有条件的办,没有条件的解散。社员愿上食堂的留,不愿意的回家自己做饭吃;(二)关于自留地、自留羊。按六十条规定办,一般每人留三分自留地,每户一只羊;(三)关于经济管理。社员迫切地要求恢复到高级合作社时期评工记分的办法,具体是包产到生产队,以产定分、包活到组,体现了多劳多得。当时我写这个调查报告还是带有一定的风险。

第二次进乔家塔是1985年4月。当时我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带领德才、炳乾进驻该村蹲点搞党员教育工作。当时的情况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改革开放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开。乔家塔起步晚了点,但也紧跟形势,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此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大多数农民家庭吃上了白面、大米,穿上了的确良、的卡类衣裳,少数人家有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黑白电视机,个别人家破土动工修了新房屋。工作组乘势跟进,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阴雨天或晚上开会进行党员教育,制定了“一课三会”制度,制成版面,挂在墙上严格执行。同时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力,自拉煤,自烧砖,自砌墙,修建了村里的第一所小学校,解决了农家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第三次是2005年8月。当时我已退休,担任离石老年体协艺术团政委,与冯团长带领十六名演职人员进乔家塔村进行文艺演出。一进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小二楼整齐划一,道路两旁修剪整齐的绿化带为村里的新面貌增色不少。据时任村党支部乔书记介绍,为了改善村容村貌,乔家塔村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动用大型机械清挖排水沟1110米,硬化道路4088平方米,绿化210平方米,新建垃圾池、垃圾桶、公厕、路灯、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基础设施,完成改水工程1110米、粉涮墙面1500平方米;投资210万元,兴建了日光节能温室25个,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还投资新建了高标准小学校1所,解决了儿童的上学问题。与此同时,该村把劳务输出和商贸服务两大主导产业作为抓手,全力以赴推动发展。当时该村已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189人,发展商业门店20余户,为农民稳定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绝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了,吃的白面大米蔬菜有油有肉,行走电动车、摩托车,家家电视电话手机冰箱一应俱全。

通讯地址:山西省吕梁市久安路华晋苑1号楼1单元

邮 编:033000

电 话:0358-828427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