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大王”陳輝的富民實踐

“养鸡大王”陈辉的富民实践

第一次見到陳輝,他的一段話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他說,原來蛋雞養殖有“兩座大山”,一座是行情,另一座是疫情,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現在又增加了“兩把利劍”,一把是環保,另一把是食品安全,弄得老闆們膽戰心驚。如何翻越“兩座大山”、利用“兩把利劍”,是我國蛋雞養殖行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陳輝是安徽省宿州市新聯禽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也是安徽省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被當地百姓譽為“養雞大王”。

新聯禽業,創建於1982年,是在原泗縣新聯種雞場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位於泗縣經濟開發區,經過37年久久為功,如今已發生鉅變,榮獲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安徽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等多項殊榮。

榮譽背後有著怎樣的富民故事?近日,記者踏上農業大縣泗縣這片熱土,採訪了陳輝和他的新聯禽業,感知蛋雞養殖行業的酸甜苦辣。

故事還得從陳輝的父親陳會紅說起。

上世紀80年代初,陳會紅因規模養雞而聞名遐邇,在淮北平原是個響噹噹的人物。他1975年從部隊退伍,1982年白手起家,開始養雞並嚐到甜頭。由於他勤學苦鑽養雞孵化技術,養雞事業漸入佳境。

然而,好景不長,陳會紅遇到了養殖事業上的第一道坎。1986年冬天,陳會紅做的是種雞養殖。但因雪異常的大,種雞行情差,原來訂購雞苗的養殖戶紛紛爽約,取消訂單。那個年代,所謂的訂單只是口頭上說說,並沒有書面協議。

陳會紅說,因為客戶突然取消訂單,直接導致雞苗剩餘太多。再加上雞舍規模小、環境差、氣溫低,雞苗大規模死亡,種雞場差點因此關了門。

吃一塹,長一智。陳會紅不但對合作機制進行完善,而且還在養殖技術上進行攻關。1989年,他開始著手電孵化技術,自繁自育,不僅填補了當地孵化商品蛋雞的空白,還有效滿足了泗縣養雞戶的雞苗需求。

由於認識了市場,陳會紅決心擴大規模,提高自身競爭力。90年代初,他先後投資70萬元,購進15臺全自動電腦孵化設備,孵化率達95%以上,雞苗成活率達98%。同時,他又徵了6畝地,建了30多間雞舍,引進全自動設備,飼養了上萬只種雞,實現了飼養與孵化分離。

彼時的新聯種雞場已初具規模,擁有固定資產130萬元,每年向社會提供10多萬枚食用蛋,200多萬隻雞苗,輻射周邊省市規模養殖戶數千戶。

正當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時,陳會紅卻遭遇了人生的又一道坎。由於當年疫情嚴重,新聯種雞場的青年雞損失慘重。陳會紅說,當時的疫情就像今天的非洲豬瘟一樣,來得太突然,根本沒辦法預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雞一批一批地死亡。

儘管新聯種雞場受到重創,但陳會紅並未被挫折嚇倒。不服輸的陳會紅,帶領家人和工人直面過去的不堪,重整旗鼓,東山再起。

陳會紅多年辛苦勞作,身體每況愈下,於是他便開始物色自己的接班人。誰最合適?陳會紅認為兒子陳輝是不二人選,並多次電話催他回來。

陳輝,1999年畢業於哈爾濱理工大學計算機管理專業,從小就喜歡搗鼓電子玩具和小家電,家裡的收音機、唱片機等都被他拆得七零八落,最大的本事還能原封不動地組裝好。大學裡,他是“溫和的另類”,基本上從不翹課,課後經常整天泡在圖書館,是個典型的“理工男”。

大學畢業後,陳輝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了廣東珠海市一家軟件公司,擔任軟件系統研發工程師。由於工作踏實肯幹,陳輝受到領導高度肯定。

儘管工作很順利,但父親三番五次的電話,陳輝內心很不寧靜。一邊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一邊是父親的養雞事業,如何抉擇?陳輝說:“我想搞計算機,不想養雞。”

想歸想,做歸做。權衡再三,陳輝決定回鄉。他說:“我父親摸爬滾打多年,終於事業有成。為了傳承父親的養雞事業,我只能忍痛割愛。”

2000年底,陳輝回到家鄉,父親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陳輝說,從小受父親耳濡目染,對養雞並不陌生,但讓自己去養,心裡還是有點發怵。

怎麼辦?陳輝暗下決心,從一點一滴做起,一定要幹出個樣子來。

平時,好學的陳輝,不僅跟父親學習養雞、管理知識,還到外地科研院所求教。比如,他到北京學習動物營養及飼料配方技術,到南京、合肥學習禽病診斷和防疫方面相關技術,並把學習成果有效運用到日常的養雞工作中。

“我只有一個信念,讓養雞事業發揚光大,造福農民!”陳輝說。

守正出新

自從成為新聯禽業掌舵人之後,陳輝便秉持“穩中求進、進中向好”的總思路,帶領公司一步一個腳印地穩健前行,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的驕人業績。

時至今日,新聯禽業已發展成為集蛋雞飼養、蛋雞苗孵化、青年雞育雛、飼料生產銷售、雞蛋加工銷售、禽病診斷、行情信息服務為一體的蛋雞全產業鏈運營企業。公司存欄父母代蛋種雞12萬套,年銷售商品代蛋雞苗1200多萬隻,蛋雞存欄量30萬隻,年出欄青年雞100萬隻,年加工銷售鮮雞蛋近3000萬公斤。

有人可能會問:新聯禽業為何會發生如此鉅變?

陳輝給出了“新聯答案”:守正出新。重點說說出新。陳輝深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新聯禽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僅僅依靠原來那“幾把刷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謀定而後動。結合自身所學的計算機軟件知識,陳輝組建了專業團隊,研發和運用現代農業物聯網技術,智能化全自動控制雞舍環境。新聯禽業是國內較早成熟運用物聯網技術對家禽養殖進行生產管控的企業之一。公司研發的軟件管理系統,確保雞蛋達到無公害標準,質量安全實現全程可追溯。

值得一提的是,在陳輝的帶領下,家禽行業物聯網技術研發團隊共獲得相關專利13個,軟件著作權證書6個,其中公司承擔的科技部“蛋種雞免疫抑制性疫病的檢測和淨化”項目已順利通過驗收,並取得顯著成效,承擔的“農業科技專家大院”項目。也順利通過專家組驗收,獲得專家組的高度肯定。

正是因為掌握了核心科技,新聯禽業在面對“兩座大山、兩把利劍”時,總能化險為夷。究竟該如何應對?陳輝現身說法,傾囊相授。

——翻越行情大山。要想解決行情問題,必須做好兩件事:把雞養好、把蛋賣好。把雞養好的核心是提高生產指標,用最低的成本生產最多的雞蛋。把蛋賣好的核心是提高雞蛋的品質,有品質才會有品牌,有品牌才會有更高附加值。同時,還要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有渠道才能牢牢黏住消費者。

——翻越疫情大山。要想解決疫情問題,必須做到“五要”:要解決雞場防疫問題,隔離是切斷傳染途徑最關鍵手段;要採用全進全出養殖方式,徹底解決內部雞群交叉感染問題;要選擇與當地流行毒株相對應的疫苗進行免疫;要按照程序免疫;要規範防疫人員的操作流程標準。

——利用環保利劍。要想解決環保問題,應全力配合畜牧、環保、土地等相關部門的檢查監管,積極推進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要以農用有機肥和農村能源為主要利用方向,建設集汙池、晾糞場、有機肥廠等,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要儘量處理好與周邊居民的關係,要以生態宜居為目標,參與人居環境整治。

——利用食品安全利劍。在食品安全事件多發的現實面前,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必須依法辦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在蛋雞養殖過程中,不能使用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抗生素產品,如果雞蛋檢測出抗生素,按違反《食品安全法》定罪;同時,還要提高安全用藥意識,違禁藥品,堅決不用。

“新聯禽業不僅是這麼說的,更是這麼做的,其經驗和做法可以為類似企業提供借鑑。”陳輝說,“進入新時代,能在蛋雞養殖行業活下來的,都是行走在江湖的大俠。如果一家企業既能翻越‘兩座大山’,又能利用好‘兩把利劍’,那麼這家企業一定是守正創新戰略的最大贏家。”

興農富民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陳輝說,多年來,新聯禽業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通過採用先進的自動化養殖設備,科學化的養殖管理,帶領數以萬計的農民朋友擺脫貧困,過上了好日子。

在關廟村養殖基地,記者見識了新聯禽業的現代化雞舍,只需按動按鈕即可完成喂料、喂水、清除糞便、調控室溫等工作。走進雞舍,映入眼簾的是整齊排列的層疊式雞籠,每排又劃出無數個小格子,每個格子裡裝著白色種雞。每排籠子前都安裝了一條食槽,食料通過大管道傳送到一個漏斗狀的食料投放車,並分散在食槽中。喂水則更加方便,水管上有特製的飲水龍頭,只需保證管道暢通有水就行。雞舍內,聞不到傳統養殖場那股刺鼻的異味……

為什麼無異味?一位工作人員說,雞的糞便通過輸糞帶直接輸送到隔壁的有機肥廠,進行發酵循環利用。因為雞糞還沒發酵就被運走了,雞舍內是聞不到異味的。公司用雞糞生產出來的有機肥,很受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歡迎。

陳輝說,養殖基地的工作人員,大都是當地村民,有的是留守勞力,有的是貧困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場務工,只要他們好好幹,一年能收入兩三萬元,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脫貧不返貧。在泗縣農委的指導下,新聯禽業通過蛋雞養殖產業扶貧等多種形式,共帶動全縣527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貧困戶周懷飛就是受益者之一。在新聯人的幫扶下,周懷飛有了養殖意願,並且進行蛋雞養殖創業,實現脫貧致富。新聯禽業免費為他提供蛋雞苗、防疫產品,並定期上門進行養殖技術指導,他生產的雞蛋,新聯禽業全部保價回收,打消了他的後顧之憂。周懷飛說,新聯禽業把扶貧工作真正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這一切,主要歸功於新聯禽業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陳輝介紹,按照上級部署,新聯禽業堅持走“公司+農戶”的聯合體經營之路,統一配送蛋雞苗、統一配送飼料、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疫病防控、統一保底價回收雞蛋。通過這種產業化聯合體的運營模式,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養殖戶在無風險的環境下大膽地從事蛋雞養殖,走蛋雞養殖致富之路,帶動蛋雞養殖產業振興。

“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新聯禽業將重點圍繞產業興旺下功夫,做好蛋雞養殖產業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帶動更多父老鄉親共同致富。”陳輝分析說,“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資本、人才等要素向鄉村聚集,才能激活經濟、繁榮鄉村、富裕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