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去世後,其長子已34歲,為何還要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呢?

用戶65969511


松錦大戰結束之後,身體本就不好的皇太極又因他最寵愛的宸妃去世,哀傷過度,身體變得更加衰弱。清崇德8年8月9日亥時,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消息傳遍整個清朝上層:一手掌控滿清大權的皇太極,突然暴死在清寧宮。素來以實力為尊的滿清面臨著繼承人的問題。

皇太極

那麼,誰來繼任皇太極死後的清朝皇帝之位呢?令人大跌眼睛的是,新任皇帝既不是受到兩黃旗支持的、擁有先天優勢的皇長子豪格,也不是戰功赫赫、擁有兩白旗擁護的多爾袞,更不是資歷最深、同時一直掌控兩紅旗的代善。而是由只有6歲的福臨繼承帝位,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6歲的福臨繼位,是典型的“鶴蚌相爭,漁翁得利”。

按照以實力為尊的清朝傳統,實力最強的一方,才有資格覬覦帝位。而皇太極暴亡之後,根據當時清朝各方實力派的實力,再加上血脈等諸多原因,最有希望繼承帝位的分別是:皇太極的34歲長子豪格;皇太極的弟弟,當年努爾哈赤十分寵愛、本身才幹也十分卓越的多爾袞;和老謀深算、資歷威望最高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代善

最先被排除帝位之爭的,其實就是掌握兩紅旗,同時威望和資歷最高的代善。因為,早在努爾哈赤沒死之前,曾被列為繼承人的代善,由於長子碩託等諸多原因,令努爾哈赤十分失望,並最終廢除了他繼承人的身份。

也從此,代善失去了繼承汗位的可能,再加上皇太極時期,皇太極不遺餘力的對代善的打壓,此時年事已高的代善早已退居二線,無論是他自己還是兩紅旗內部,都未想過爭奪帝位。

因此,皇太極死後的帝位之爭,其實就是皇太極的皇長子豪格與多爾袞之爭,而這兩人,恰恰難分伯仲。

皇長子豪格

此時的豪格已經34歲,作為皇太極的長子,本是最有希望登臨帝位的,尤其是皇太極死後,仍被皇太極的親信們掌握的兩黃旗是支持豪格的。再加上豪格自己擔任旗主的正藍旗,八旗之中已有三旗明確支持豪格。而且,代善所有的兩紅旗,也曾表達支持豪格。可以說,單論實力而言,豪格的希望貌似是最大的。

但是,豪格本身存在一個作為政治人物難以彌補的短板,雖然戰功還算顯赫,但是,豪格本人優柔寡斷,尤其在政治方面毫無遠見,手腕比之其父更堪稱拙劣。因此,無論是功績還是威望、手段,豪格都遠不如他的競爭對手多爾袞。

多爾袞和皇太極是親兄弟,但兩人差距的年齡很大。幼年的多爾袞十分受努爾哈赤的喜愛,甚至有傳言說努爾哈赤死的時候,有讓多爾袞繼位的想法。努爾哈赤去世時,多爾袞只有15歲,可以說,多爾袞的成長完全是在皇太極時期完成的。

多爾袞

皇太極對多爾袞三兄弟還是十分大度的,信任也多於打壓。因此,多爾袞三兄弟才能始終掌握著兩白旗。多爾袞也不負眾望,在歷次對外戰爭中屢立戰功,同時,他的政治手段極為高超,在不斷抬高自己地位打壓對手的同時,也獲得了一大批人的擁戴。

但是,此時的多爾袞所擁有的基本盤也不過兩白旗,比之掌握三旗的豪格弱不少。而且,由於曾幫助皇太極打壓代善,多爾袞也很難得到兩紅旗的支持。雙方僵持不下,持續了數月之久。最終,在皇太極的親信兩黃旗大臣們的共同堅持“立帝之子”的要求下,雙方各退一步,選擇了都能接受的6歲的福臨。

順治皇帝

當然,最終雙方妥協選擇了只有6歲的福臨繼位,除了選擇幼帝,可繼續掌握大權之外,也與清朝初期上層貴族顧全大局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的滿清八旗團體正處於上升時期,各方勢力都能夠從整個八旗整體利益出發,綜合考量。正是這種顧全大局,才最終使得雙方地位激烈之爭時,從未爆發內亂乃至內戰,最大限度的保存了清朝的實力,最終為清朝入關佔領天下奠定了基礎。

當然,在野史和電視劇中流傳最廣的原因,是因為多爾袞愛上了順治的親生母親,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莊太后,並由此演繹了一系列狗血劇。不過,空穴來風未必有因,順治繼位之後當上攝政王,後又成為皇父的多爾袞,在大權在握的同時,甚至讓孝莊太后下嫁,雖然這些行為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原因,但未嘗沒有男女之情的考量。

孝莊太后


鳶飛九天2018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確實是差一點就當上皇帝了,但是陰差陽錯,最後卻讓順治繼承了皇位。當時皇太極死的突然,沒有留下遺詔,於是手下分成了兩派,一派是統領正白旗的多爾袞,希望兄終弟及,讓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黃旗和鑲黃旗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要擁立皇太極的子嗣當皇帝,他們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勢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這個時候,千不該,萬不該的豪格說了一句假意謙讓的話,說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繼位”,多爾袞就抓住這一點,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沒話說。按理說,這個時候豪格失勢,就該輪到多爾袞了,但是兩黃旗的將軍,比如鰲拜等等掀桌子了:“我們都是吃先帝的飯,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願從先帝於地下!”

這其實就是以退為進,逼著多爾袞放棄兄終弟及的心思。多爾袞看到僵持下去,雙方沒有好結果,最後雙方各自退讓一步,擁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臨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攝政,於是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共同攝政。

但是濟爾哈朗對權力沒有多爾袞有興趣,很快就被多爾袞成功的排擠出權力中心,多爾袞的權勢,和事實上的皇帝一般無二。朝鮮的記載中有朝鮮官員對朝鮮國王說:

“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一事,與皇帝一體雲。”

在多爾袞攝政的巔峰時期,他甚至娶了順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極的妃子,也是後來的孝莊文太后布木布泰。就連順治皇帝也要稱呼其為“皇父攝政王”。

但是娶孝莊也是雙刃劍,一方面讓多爾袞獲得了無比的權勢,距離皇位無比之近,但是也是約束,讓多爾袞始終無法真的做皇帝。最後多爾袞因為過度勞累,酒色過度去世之後,順治皇帝就順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權。


客官請留步,先贊再關注!


經史通義


順治繼位實則就是“政治平衡”罷了。

1643年不可一世的皇太極猝死在盛京,由於突然死亡皇太極並未來得及立繼承人就撒手而歸。所以既然未立遺詔,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最有資格坐上這個皇帝寶座,而在這之中就屬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最有希望成為大清皇帝。

按照正常的情況下皇太極如果沒有立遺囑,那麼最有可能繼承皇太極位置的就是當時的皇長子豪格。而且豪格的實力也的確十分強大,不但有滿清八旗中的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和鑲藍旗這四旗旗主的支持,而且皇太極時期的很多重臣都明確表示支持豪格,包括圖爾格、索尼、圖賴、鰲拜、譚泰和塔瞻等等,甚至滿清皇室也有多位重要成員支持豪格,這其中就包括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可以說如果沒有出現意外豪格取代皇太極的位置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誰都知道這個意外出現了,那就是當時的睿親王多爾袞。

雖然豪格的實力的確很強大,但多爾袞的實力也不差,在當時滿清的八旗中也有正白旗和鑲白旗的支持,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這三旗也有部分的宗室暗中支持他,滿清重臣中也有阿濟格、多鐸、阿達禮和碩託等人支持。再加上多爾袞本身的權利也極大,他不但是皇太極時期六王當中地位第三的和碩睿親王,亦是滿清六部中的吏部尚書,同時更是努爾哈赤的親生兒子,所以他的實力跟豪格可謂是不相上下。

就這樣兩方為了爭鬥這個皇位可以說是水火不容,更是明爭暗鬥不斷,在當時整個滿清可以說是陷入一片混亂之中,隨時都有可能變的四分五裂,甚至被明朝成功反擊。而豪格與多爾袞又互不想讓,誰也不想對方坐上那個位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滿清的重臣開始擔心如果再這樣下去,整個滿清勢必會四分五裂,甚至可能都會因內訌而亡國。所以這個時候曾經皇太極所直屬的兩黃旗中的王公大臣們紛紛佩劍上殿,進言道“如果不立皇太極的兒子做皇帝,他們情願自殺”,而這就等同於逼宮,逼迫多爾袞和豪格他們做出選擇。最終在經過數天的磋商下,兩方決定有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登基為帝,史稱順治帝,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則共同擔任輔政大臣,輔佐年幼的福臨治理大清國。而豪格則最終失去了做皇帝的機會,不久之後就被多爾袞構陷削爵被幽禁而死。

那麼為什麼會選擇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為帝呢?

我們都知道在皇太極死了之後,他的兒子除了皇長子豪格在,還有皇四子、皇五子、皇六子、皇七子、皇九子、皇十子和皇十一子,為什麼要選擇皇九子福臨為帝呢?如果說多爾袞和豪格認為年幼的皇帝好控制,不是應該是比福臨更小的其餘二子的其中一個為帝嗎?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多爾袞和豪格等人一致同意立福臨為帝呢?

其一、血統問題。我們都知道滿清最開始的實力並不強,而皇太極之所以能夠快速崛起,很大的原因是藉助了蒙古的力量。所以在當時皇太極為了取得蒙古族更大的支持,皇太極接連娶了5個蒙古族的妃子,且他的第一任皇后就是蒙古族科爾沁部落的,也就是孝端文皇后。而福臨的生母布木布泰就是孝端文皇后的侄女,也是蒙古皇族博爾濟吉特氏的直系子孫,也就是說福臨的地位極其的特殊,他不但是皇太極的嫡系子孫,更是蒙古皇族博爾濟吉特氏的子孫。而在當時滿清還未入關,還需要藉助蒙古的力量的時候,而立福臨為帝則就可以很好的藉助蒙古的力量,因為福臨可是擁有蒙古皇族博爾濟吉特氏血統的大清皇子。立他為帝,則蒙古勢必會傾囊相助,畢竟此時的蒙古可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後代,他們一直都想著再次回到中原,而在當時自身不能滿足這個願望的情況下,能幫助一位擁有成吉思汗後裔血統的大清皇子去統一中原,也未嘗不可。

其二、年齡問題。在當時滿清並不是如果康熙之後那樣的安定平穩,此時的滿清還面臨明朝和李自成這兩位大敵,如果立太過年幼的君主則勢必會影響滿清的統治根基。而在當時福臨的兩位弟弟一個是四歲,另外一個甚至只有一歲,所以此時六歲的福臨唯一是最好的選擇,他雖年幼,但在當時也不算太小,而且他的身份又尊貴,所以選福臨無疑是最正確,也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綜合以上的原因,最終在豪格和多爾袞雙方的妥協下,福臨藉助著年齡和血統上的優勢最終得以登基為帝。可以說福臨能夠登基為帝,完全就是運氣使然,如果不是豪格和多爾袞的互不相讓,我想福臨無論如何都是做不了這個皇帝的,怎樣也輪不到他。


澳古說歷史


說實話,這皇位能落到順治身上,絕對是上輩子拯救了世界!emmm,一定是這樣。

上面是玩笑話,但是順治的運氣真的極好啊,首先他並非皇長子,如題主所言,他上面還有個34歲的兄長豪格,根據立長不立幼,這皇位也輪不到他來坐。其次,他的母后大玉兒,並不受皇太極寵愛,而且和順治年齡差不多的,還有好幾位,根據等概率分析,順治繼位的概率也不到10%。

那麼順治爺真的是依靠運氣登上皇位的嗎?並不全是,他只是中和權利紛爭的產物,幸運地被選中罷了。當時最有可能登上帝位的就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一切都是造物弄人。

皇太極之死

崇德八年,天還矇矇亮,皇太極就翹辮子了,享年才52歲。他一死倒沒什麼,關鍵是沒留下皇位的繼承者啊!要是他事先立下儲君,估計早就沒有順治什麼事了。就這樣,長子豪格和多爾袞形成了兩股勢力,希望競爭皇位。

針鋒相對

長子豪格,驍勇善戰,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和皇太極東征西討,立下了汗馬功勞,自己又是皇長子,既然皇太極沒有遺詔,那麼自己順利應當就應該是皇位的繼承者啊,加上他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旗主的鼎力支持,還沒繼位,豪格就已經飄了。

當時影響力最大的是皇太極的二哥,也就是禮親王代善,就對大家說: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言下之意,是力保豪格繼位,索尼,鰲拜等重臣也是紛紛複議。

但是多爾袞不幹啊。

豪格:我是皇長子!

多爾袞:我是你叔叔!

豪格:我有三旗勢力!

多爾袞:我是你叔叔!

豪格:我立下汗馬功勞!

多爾袞:我是你叔叔!

就這樣,你來我往,大家也商量不出個萬全之策,多爾袞擁有的兩白旗又不是吃乾飯的,大臣中追隨多爾袞的也不在少數,兩人旗鼓相當,正當局勢焦灼之際,也不知道豪格是打錯了哪根筋,居然說自己德薄,不適合帝位,這下正中了多爾袞的下懷,多爾袞就說,那你就別當了,一句話給豪格噎死了。最後大臣和親王想了個折中的辦法,扶持幼子福臨繼位,這樣既保證皇權,大家又都可以接受。

美人恩重

大家同意了順治繼位,也就沒有了紛爭,最後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睿親王多爾袞攝政,真正權力其實還並未在順治手上。

歷史上的多爾袞雖然英俊瀟灑,善於打仗,但是有個毛病,就是好色。孝莊皇太后,也就是順治的母后,為了順治的帝位能夠穩固,經常到多爾袞的府上秉燭夜談,每次都很晚才回去,到底發生了什麼,史書上並無記載,但是之後多爾袞的確扶持了順治,加固了他的帝位,可以說順治能繼位,和多爾袞的擁護是逃不脫關係的。


摯潷畫畫紅塵


葛大小姐回答這個問題:

愛新覺羅·福臨像

有人說,6歲的順治能夠當上主要是因為多爾袞和莊妃的風流韻事,達成了協議,這就有點胡說八道了,多爾袞又不傻,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就送一個皇位做人情。

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只用四個字就可以了:政治平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大小姐給你慢慢道來:

愛新覺羅·皇太極 像

首先從皇太極說起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推舉為可汗,並於1636年在瀋陽稱帝,國號大清,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為清朝入關打下堅實基礎。1643年八月初九晚上十時入關前夕,突然病逝,毫無徵兆,年僅52歲。

(“端坐無疾而終”,皇太極原本是個精壯漢子,中年之後突然發福,陷入肥胖無法自拔,以至於戰馬只能馱他走幾十里路就走不動了,而肥胖最容易導致心血管病,所以,皇太極應是心肌梗塞或腦溢血之類的疾病)。


皇太極共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3個兒子很小就去世了,豪格是大兒子,封和碩肅親王,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是第九子。問題來了,皇太極死時,豪格已經34歲,跟著皇太極屢立戰功,而福臨還沒有成人,當皇帝的好事兒怎麼就落到了福臨的頭上呢?


皇位爭奪戰!

其實,可汗選定最初採用的是貴族共和制,王位的繼承只要是大汗的兒子、弟弟,甚至是侄子都有繼承權,人選由和碩貝勒們擇優推舉。

皇太極做了大汗後,就不打算這麼幹了,就想沿用漢人的繼承方法,讓兒子接大汗位,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削弱貝勒們的權力,實現了大權獨攬,本來,按照皇太極的計劃,自己的兒子即位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到了最後,問題卻恰恰出在皇太極自己身上,在世的時候,皇太極沒有設立王位繼承人,而皇太極又死的太突然,根本來不及留下遺言就game over了,最麻煩的事兒來了,皇太極計劃的好好的子承父業又迴歸到了貴族共和制。

最有力的皇位爭奪者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另外一個就是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順治福臨就不在計劃中。

按照皇太極的計劃,基本就把多爾袞排除在外了,但是皇太極既沒有立皇儲,也沒有留遺言,所以,努爾哈赤的規矩仍然有效,這就給了多爾袞機會。

愛新覺羅·豪格 像

作為皇長子的豪格,身材魁梧,久經戰場,屢立戰功,按照立長的規矩,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隸屬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們,當然希望皇太極的兒子繼位,所謂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豪格無疑是最佳人選。何況,豪格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兩黃的將領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的重臣都表示支持豪格為帝,蘭旗濟爾哈朗也是擁護。還有皇太極二哥禮親王代善也是以“帝之長子,當承大統“的鼓吹。加上雙黃,正蘭三旗在軍事上實力,實力不弱。

愛新覺羅·多爾袞 像

而作為皇上弟弟的多爾袞,身為正白旗旗主,位高權重,手握重兵,而且兩個弟弟也是旗主,三股勢力聯合起來,把豪格壓的死死,他們堅決反對豪格繼位。


八月十四日,所有的王爺重臣都在崇政殿中,兩大集團分毫不讓,火力全開,爭得是面紅耳赤,會議陷入僵局,兩黃旗為保勝算,派兵包圍了宮殿,白旗的三位王爺,雖然沒有帶兵,但都是馳騁沙場多年,劍拔弩張,毫無畏懼,這個時候稍不小心就擦槍走火,動亂隨時都可能發生。

孝莊文皇后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再這樣爭下去,大清就可能陷入分裂或者內戰之中,就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提出了第三個方案:即皇太極第九個兒子福臨繼位,他和多爾袞輔政。(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福臨的老媽孝莊文皇后找到多爾袞,提出讓多爾袞擁立福臨,條件就是多爾袞擔任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同意了這個意見,但還有人認為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爾袞和孝莊進行了一次權色交易,多爾袞英雄一世,卻有一個弱點:好色,而且對嫂子孝莊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而孝莊早意識到這一點,在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候使出殺手鐧,一舉成功,自己的兒子福臨成功繼承地位。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私家著述也沒有留下更多的記錄。)


無論如何,這個提議的妙處,恰恰滿足了兩黃旗擁立皇太極兒子的願望;而福臨不滿6歲,多爾袞輔政,也滿足了白旗三王掌權的渴望,由鄭親王共同輔政,也對多爾袞是一種制衡,也可大小兩黃旗的顧慮,所以,讓福臨繼位剛好達到了權力平衡的目的。

有人會問,既然是選幼子,那皇太極還有6歲的高塞、10歲的韜塞等幼子,為什麼偏偏是福臨呢?

這就牽扯到了血統和出身的問題了。

皇太極當年征服了漠南蒙古,為了安撫漠南蒙古,實行滿蒙一家親,這是皇太極的國策,他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而福臨的母親就是五大福晉之一的莊妃,福臨也是皇太極尚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有蒙古血統的,如果新帝有蒙古血統,對漠南蒙古就是最好的籠絡,也是對皇太極國策的延續,另外,福臨作為五大福晉唯一的兒子,按照漢人的觀點,算是嫡子了,由他繼位簡直再合適不過了。

綜合以上,福臨繼位,既能讓各方勢力接受,又能籠絡蒙古族,所以,達到了勢力的平衡,8月26日,福臨登基,為順治帝,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既是他的幸運,也是他的不幸(在位18年,1661年駕崩時還不滿24歲,正當壯年的順治駕崩,讓人生疑,民間各種傳說四起,最著名的就是因為寵妃董鄂妃的去世對順治帝打擊太大,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於是就避開凡塵,遁入空門。董鄂妃本是順治的異母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經常入宮侍奉王后,日久生情,與順治帝墜入情網,襄親王訓斥董鄂妃卻被順治打耳光後憂憤而死,兩月後,順治帝封董鄂妃為賢妃,兄納弟媳做為遊牧民族的滿人來說也不算多大的事兒。)


福臨能當上皇帝,還有一種說法是本來推薦豪格當皇帝,豪格來了一句“福少德薄,不能繼位”的話,被多爾袞抓住,說那你就別繼位了,就這樣,豪格的繼位權就被剝奪了,但是,大家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時刻,一句謙讓的話隨時都可以被人擋過去的,根本不可能成為豪格不能稱帝的理由。


福臨繼位後,作為兩個輔政王之一的濟爾哈朗根本就不是多爾袞的對手,多爾袞很快就獨掌大權,幾年後,多爾袞利用欲加之罪削去了豪格的爵位,將他幽禁起來,四個月後死於獄中。多爾袞逼順治封他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在狩獵途中,追封“清成宗”,兩個月後,順治開始清算多爾袞,奪去封號,掘墓鞭屍,算是報了羞辱之仇。


(我是熱愛歷史故事的葛大小姐,如果你也喜歡探討歷史的話,那就算找對人了,關注我,每天都有精彩的歷史故事看!)


葛大小姐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皇太極忽然暴斃,這時他還沒有入主中原,沒有實現奪取明朝政權的夙願,生前也沒有指定皇位的繼承人,按照當時的制度,應該由八王來推舉一位賢者來繼承皇位,因此當時的滿清貴族圍繞著帝位的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奪。

當時皇太極一共有十一個兒子,長子肅親王豪格34歲,曾隨著努爾哈赤、皇太極一起征戰,很有戰功,是繼承人的有力爭奪者。而其他皇子,最年長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沒有戰功,也沒有什麼地位,因此,當時豪格繼承皇位的可能性確實是最大的。

不過在皇太極的弟弟們當中,多爾袞和他的弟弟多鐸,因為戰功卓著,此時已經被封為睿親王和豫親王,他們的哥哥阿濟格則是英親王。當年努爾哈赤死後,他們三人的母親阿巴亥被皇太極逼迫殉葬,皇太極因此繼承了皇位。現在皇太極死了,多爾袞自然認為,可以採用兄終弟及的方法,讓皇位落到自己的手中。

當時資歷最老的是大貝勒代善,他已經年老體弱,沒有繼位的心思,不過他當然也在觀望,準備隨時壓上自己的賭注。

豪格當時有皇太極親自統領的正黃和鑲黃支持,豪格本人則是正藍旗的,也就是說,豪格已經擁有三個旗的支持,除此之外,朝中的重臣索尼和鰲拜也支持他;多爾袞則有正白和鑲白兩旗的支持,還有弟弟多鐸以及哥哥阿濟格的支持,兩方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因此也爭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急需一個折中的方案。

【孝莊並沒嫁多爾袞】

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召開,討論繼承人的問題。當時歸屬皇帝直接管轄的兩黃旗堅決主張擁立皇子,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大臣中索尼首先表示,應該擁立皇帝,代善則說,那當然就是豪格,豪格則有所謙讓,中途退出了會場。這時多鐸和阿濟格則表示應該由多爾袞來繼承,多爾袞也有些猶豫。兩黃旗的將領們則表示,如果不立皇子,他們將跟隨皇太極一起死於地下,兩白旗則表示堅決反對立豪格。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便提議立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本人和濟爾哈朗共同輔佐朝政,等福臨長大之後再歸政給他,這一折中方案馬上得到代善的支持,因此成為了決議。

【當然順治也沒出家】

那麼既然皇太極有那麼多幼子,何以選中了福臨呢?首先是因為福臨的年齡合適,太大或太小都不能讓多爾袞發揮他的才能,其次就是因為福臨是蒙古科爾沁蓓蕾的外甥,福臨本人就是滿蒙聯合的一個象徵,當時蒙古是滿族的堅定盟友,因此福臨的繼位可以滿足各個方面的需求,這就是福臨登基的真正的原因。


潯陽鹹魚


應該說,這是一個政治妥協的產物。在豪格和多爾袞相持不下的政治博弈,但最終的獲勝者是多爾袞,豪格最終喪生。

公元1643年皇太極在瀋陽暴死。在位17年終年52歲。根本沒有留下任何關於繼位人的信息,當然也沒有設立太子。由於皇太極死的過於突然。根本留下繼位人,滿清貴胄和宗室開始商議何人登基為帝。在當時最有資格當皇帝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一個就是睿親王多爾袞。

由於當時滿清的制度不健全。皇帝繼位應該是共推的過程。但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就希望實行漢制,由皇子繼位,因此皇太極在位的時候,就一直削弱八旗和各大貝勒的軍權和實力,把一切權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然而,皇太極的突然去世,一切就得按照原先的方式進行。這樣就似的所有的宗室貴胄都有了機會。

就在皇太極去世的第五天,滿清貴胄和宗室以在聚集在崇政殿進行繼承人的探討。多爾袞的兩個阿濟格與多鐸都希望擁立哥哥多爾袞為皇帝,而且三兄弟始終認為皇太極當年的帝王之位就是他們的,是皇太極竊取地位十七年。應該說,時年32歲的多爾袞實力是最大的。擁有兩白旗實力,而且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多爾袞是一母同胞。三兄弟齊心合力一定要把多爾袞推上皇位,武英郡王阿濟格甚至言道,你若不當。我就去當皇帝的話,再就是多爾袞戰功赫赫,在滿漢大臣之中威望頗高。兩個弟弟以及兩白旗和部分朝臣都是擁立多爾袞為皇帝。

多爾袞實力不差,豪格實力也是很大的,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年34歲,雖然不是皇后所生,但能征善戰,,是主政四大貝勒之一,在所有皇子均無法與之匹敵。而且豪格取得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持,從血緣,還是實力,豪格都是第一候選人帝位有力競爭者力。實際上崇政殿帝位之爭就是豪格和多爾袞的掙奪。

在崇政殿諸王會商中,諸王資格最老最長的禮親王代善率先首先提出欲立豪格,因其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鄭親王濟爾哈朗馬上附議。一時之間,支持豪格兩黃旗和正藍旗紛紛附和。豪格登基已經是板上訂錠了,但豪格的一句話就讓煮熟的鴨子給飛了。

豪格言道:他“福小德薄,非所堪當,固解僱去”。豪格自以為有兩黃旗和兩藍旗的支持,還有禮親王代善的提議,又加上自認為是皇帝長子。繼承帝位是必然的了,於是倒黴蛋豪格就學起儒家最的虛偽的帝王登基之前“三辭三勸”的把戲。故作謙遜,退場而去。

豪格退場以後。處於中間派的代善和濟爾哈朗只好做罷,等人的堅決反對中,豪格繼位的動議被徹底推翻。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強烈的反對之下。豪格被剔除局外,這時候呼籲多爾袞登基的呼聲高漲,但以索尼為首的兩黃旗堅決要求必須皇子繼承。使得會議頻臨崩潰。禮親王代善老滑頭回避了,禮親王代善見勢不妙,以年老為藉口退出會場。多爾袞也看出自己獲取帝位的蒼茫,於是他提出,“既然豪格退出,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而年歲幼稚”,本人與濟爾哈朗左右輔佐。而兩黃旗自說必須由皇子繼位,而福臨也是皇子,兩黃旗自然不好自打嘴巴。

多爾袞藉以豪格的謙詞不願登基為藉口,徹底否認豪格的登基的道路,就此處理掉最大的政治對手,另一方面則在滿足兩黃旗以及其他大臣立皇子願望的同時,又能夠成為擁立新帝的功臣,並以攝政王身份獨攬大權,成為實際的帝王。於是在1644年.剛剛年僅6歲的福臨,成為大清王朝的第三代帝王。也就是一個妥協的產物。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的關注的點評。


清水空流


多爾袞和豪格是最有實力的競爭者,為什麼皇位確實福林的?

皇太極–原名愛新覺羅·皇太極,清朝開國皇帝,出生於萬曆二十年(1592),生母是葉赫那拉·孟古哲哲,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一生為了後金和大清而奮鬥,然後在歷史上關於皇太極的死卻是個迷,據清史記載是"無疾而終",但是眾多史學家猜測皇太極猝死必有一定的原因。


(皇太極畫像)

關於皇太極的死,有以下幾個原因。1、過勞而死。眾所周知,皇太極勤於政業,而且皇太極一生打仗頗多,並且年輕之時常年征戰在外。再就是那時正是大清剛建國不就,根基不穩,使得皇太極每天都要處理很多的政務,也因此常年勞累,以至於突然暴斃。2、過於悲傷。崇德六年(1641)皇太極最喜歡的宸妃病死,以至於皇太極在此之後經常暈倒,並且身體日漸消瘦。以至於最後暴斃。3、多爾袞與莊妃刺殺之說和袁崇煥舊部或者後代刺殺之說。不過這個原因雖然出現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不過真實性不高。



(袁崇煥畫像)

在皇太極暴斃之後,由於皇太極沒有留下遺囑以及沒有立嗣子,導致多人開始爭搶皇位。其中最有實力的就是愛新覺羅·多爾袞和愛新覺羅·豪格。愛新覺羅·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十二個兒子,多爾袞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而且多爾袞是有兩個白旗的支持和兩個兄弟的支持,並且他的支持者還有搖擺不定的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並且還有一部分正紅旗,正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持者。最後都到了和數位親王討論皇位歸屬的問題了,不過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就是皇太極長子豪格。


(多爾袞畫像)

豪格–原名愛新覺羅·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出生於萬曆三十七年(1609)。其生母是皇太極的第二任大福晉烏喇那拉氏。在皇太極暴斃之後,豪格也參與到了皇位的競爭之中,豪格在眾多皇子之中建功最多,而且擁有繼承帝位的能力,並且身後還有兩黃旗的支持。(黃旗是有皇帝直接率領,因此實力強大。)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是皇位繼承的最強有力者,身後還有一眾老臣的支持,當然鑲藍旗也有可能在自己實力強大之後倒向自己,以及自己所掌管的正藍旗。所以論八旗的支持可能豪格更佔優勢。


(豪格畫像)

不過正史因為多爾袞和豪格的實力不相上下,導致無論是當時的王爺以及大臣都要慎重選擇自己的支持者。甚至後來太監宮女都成為了被利用的對象,雙方互不相讓。王公大臣也也要拿出一個適當的方案,不僅要考慮眾位旗主和多爾袞以及豪格的能力,更要讓這個方案被雙方所能接受。不過這樣來說無論選擇任何一方作為皇帝,另外一方肯定是不能接受,甚至可能引起內鬥,況且此時大清根基並不穩定。


(八旗服飾)

在此時有人提議由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由鄭親王濟爾哈朗以及睿親王多爾袞攝政,濟爾哈朗是由於不能算是多爾袞的支持者,因此由鄭親王濟爾哈朗為第一攝政,多爾袞為次。這個建議得到了雙方的認同。(也有可能不得而已)因此皇太極第九子時年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繼位。次年改元順治。


(順治畫像)

你關於這件事情是怎樣想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油瓶歷史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極整日都在意氣風發地處理朝政。入夜,天色驟變,烏雲突起,電閃雷鳴,年僅52歲的皇太極驟然崩逝,朝廷上下頓時一片譁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之久的滿清皇位之爭,這是滿清王朝自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以來,所面臨的一次最大危機,而最終的結果以皇太極第九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繼位而告終。

這裡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順治帝福臨的繼位並不是皇太極安排的,皇太極在世是併為就繼位問題做出任何的安排,並且最開始的繼位人競爭是在皇長子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的。福臨繼位是後來被推舉上來的,一方面,這符合滿族前期通過王公貴族會議推舉新汗的傳統,另一方面,這也是多方政治集團相互妥協的產物,而福臨的繼位也避免了一場關乎大清生死存亡的內部衝突,可以說是最好的結果了。


皇太極死後,豪格與多爾袞開始了對於皇位的爭奪。

正黃旗、鑲黃旗,由皇太極親掌,皇太極死後堅決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並至執掌兩黃旗,其中最堅定的支持者就是康熙初年的首輔大臣——索尼。

正白旗、鑲白旗,由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三個兒子,即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三兄弟掌管,堅決支持多爾袞繼位。

正紅旗、鑲紅旗,由大貝勒、禮親王代善家族掌管,其中正紅旗為當年“四大貝勒”之首的大貝勒代善親掌,鑲紅旗由代善長子嶽託掌管。代善堅決支持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並得知在其子碩託、其孫阿達禮密謀力多爾袞為帝后,親自處死了他們,以表明擁立皇太子子嗣的決心,並且也明確表示不參與皇位的競爭。

正藍旗,由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掌管,豪格時年34歲,是繼位候選人,得到了兩黃旗以及正藍旗的支持。

鑲藍旗,由舒爾哈齊第六子、阿敏之弟,鄭親王濟爾哈朗掌管,也是支持皇太極的兒子繼位。

從這個政治格局態勢可以看出,皇太極的兒子擁有絕對的支持力度,當時奪位呼聲也很高的多爾袞如果貿然繼位,畢將引起其他旗的極力反對,特別是當時兩黃旗與兩白旗已經處於武裝對峙狀態,稍不留神就會擦槍走火,日漸興盛,形勢一片大好的滿清政權也將因為內部的分裂走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豪格大言不慚,最終失去皇位。

此時的形式對於豪格非常的有力,但是豪格生性柔弱的弱點最終葬送了豪格的皇位。處於極為有利位置的豪格優柔寡斷,缺乏當仁不讓的果敢,遲遲沒有關鍵性的行動,又在最為緊要的關頭大言不慚的說了一句“德小福薄”,不僅引得自己立馬遭到了多爾袞兄弟的反撲,也使支持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後來,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不再專注於豪格,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之意”,雙方重新陷入僵局。


權衡利弊之下,福臨繼位加冕。

在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的共同主持下,各方勢力選擇了一個全新的方案,豪格不能繼位,而從皇太極的子嗣中另尋新君,最終,選擇了六歲福臨作為皇太極的繼位人登基,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同時,為了平衡勢力也便於政權過渡,由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同為攝政王,輔佐福臨。

至此,皇太極死後大清政權完成了過渡,避免了內部的火併,而重新歸於團結的滿洲八旗,也拉開了大清入關,江山易主的序幕。


關於這一段劇情,電視劇《孝莊秘史》的講述基本符合歷史實際,只是豪格的表現比正史中記載強勢了許多,想了解這段歷史的朋友可以參考借鑑一下。


雍親王府


崇德八年八月十四日,也就是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諸王大臣們聚集在崇政殿召開會議,決定選任皇位繼承人。當時能繼任的人有不少,但最終誰也沒想到,竟然是年幼的順治繼位了。

多爾袞對於皇位勢在必得,這天他一大早就起床,趕到宮中的三官廟,詢問兩黃旗實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見,沒想到索尼竟然在他面前直言不諱地說:“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沒想過。”

多爾袞碰了一鼻子灰,很不高興地退出來。一到崇政殿,他發現兩黃旗大臣派兵把崇政殿包圍起來了,大有以武力相要挾之勢!而後索尼、圖賴、鰲拜等人,手扶劍柄,氣勢洶洶地闖入崇政殿。

會議剛一開始,索尼和鰲拜率先倡導立皇子。多爾袞針鋒相對,認為諸王尚未發言,他們還不沒有說話的資格,厲聲將其喝退。接著,阿濟格和多鐸便出來勸多爾袞即帝位。

阿濟格和多鐸和多爾袞是一母同胞的兄弟,自然是支持多爾袞的。但多爾袞見兩黃旗大臣劍拔弩張的樣子,外面又有許多兩黃旗的人,猶豫不決。

多鐸見多爾袞猶豫不定,急不可耐地說:“如果你不同意,就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於太祖遺詔之中。”

多爾袞立即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並不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名字就可即位,你不能,豪格不能,其他人也不能以此為條件。

多鐸遭到哥哥的反對,便提出第三個候選人:“不立我可以。要立年長者,當立禮親王代善。”代善是努爾哈赤的大兒子,皇太極的哥哥。

代善一直一言不發,現在點到自己頭上,便不能再沉默了。“睿親王如果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如果睿親王不繼任的話,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位。至於我年老體衰,力難勝任。”

豪格見前幾人都不能順當通過,自己又被白旗諸王所堅拒,便自嘲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擔當此任?”說罷轉身離去,兩黃旗大臣見豪格離席,便紛紛按劍向前。

索尼、鰲拜等人說:“我們這些人,吃的是皇帝的飯,穿的是皇帝的衣,皇帝的養育之恩比天大、比海深,如若不立皇子,我們寧可死從先帝於地下!”

代善見情形不妙,大有火併之勢,便託言多年不問朝政,不知情況而起身離去。阿濟格隨後也退出了。這時崇政殿內只剩下多爾袞、多鐸和濟爾哈朗以及兩黃旗的大臣們。

多爾袞的腦子裡飛快地轉著念頭,兩黃旗以武力相逼,好漢不吃眼前虧,但也絕不能立豪格。他們不是強調對先帝的感恩戴德嗎?不是要立皇子嗎?對,就用這個法子堵住他們的嘴巴。

於是多爾袞說:“你們大家說得不錯,既然肅親王退出,沒有繼位的意思,那麼就立先帝之子福臨吧!不過他年紀還小,最好由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我左右輔政,共掌八旗事務。等福臨長大,當即歸政。”

大家見爭執不下,只好用這個折中的方案,反正福臨還小,比較容易控制,於是一場風波暫時平息了。但當時誰也沒想到,小小的福臨竟然很快就能掌政,本想控制福臨的多爾袞,也被福臨給弄死了。

福臨的繼位對今後數十乃至數百年的政局起著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康乾盛世的誕生,與福臨繼位不無關係。八月二十五日,福臨正式登基,廟號世祖,改元順治。12月,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始稱攝政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