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越变越穷的3种心态

01

总等着别人给予

老话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为什么借米,却不借柴呢?

因为借米,可以让人糊口度日,这是一种善举,可是柴遍地都是,只要你肯去努力,你就可以获得。

米没有可以谅解,可是很多人连遍地都是的柴都不肯自己去动手获得,等着别人给予,这不是已经认穷了吗?

这就是典型的穷人心态:想要别人施舍,但总不会想着自己去付出。

明明不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但是却懒得去改变。

就如这句话说的:“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一边后悔一边生活。”

之前教科书上就学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因为渔夫在捕鱼的过程中把一条金鱼捕上来了,金鱼请求渔夫把它放回海里,并会帮他实现愿望。于是渔夫把金鱼放了。

因为渔夫家很穷,所以渔夫和妻子不断的像金鱼要求东西,不知满足,最后把金鱼惹恼了,将给渔夫的一切都收了回来。

渔夫从贫穷到富贵绕了一圈又绕了回来,家里又变成了那个又小又破的木屋。

其实,真正让渔夫受穷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心态。

总想着天上掉馅饼,却不知道最大的馅饼就是自己的行动。

02

眼界狭隘

看过一句话:“有些人还停留在过去,有些人生活在现在,而有些人看的却是未来。”

很多富人之所以能富起来,除了能力外,很重要的就是眼界开阔。

想起之前很火爆的一个故事。

有个人很穷很穷,一位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富起来。于是送给他一头牛,希望他来年春天可能耕种,而富人也满怀信心的开始奋斗。

可是谁知没几天,这位穷人就受不住穷困的生活,于是就想着:不如把牛卖了,先杀一只吃,救救急,其他的养着生小羊,小羊生了可以拿去卖。

可是日子依旧还是贫穷,于是又杀了一只羊,相认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不如把羊卖了换成鸡,鸡生蛋的速度快一些,卖了鸡蛋就可以赚钱了。

可是还没有等到鸡生蛋,就受不了穷困的日子,于是有忍不住把鸡给杀了,最后又什么都没有了。

很快的,春天来了,万物开始生长,发善心的富人兴冲冲的送来了种子,可是却发现,这位穷人生活如第一次看到的一样,牛早就被卖掉了。

富人笑了笑,拿着种子转身走了。

这个穷人明明有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穷困的现状,可是却没有把握住。

因为他总是想着眼前的生活,丝毫没有考虑到未来。如果他的眼界开阔些,把牛养着,等到来年春天播种,那么秋天的时候就一定会有收获,自己的日子就可以越过越好了。

可是却因为他的眼界狭隘,把到手的机会都给扔了出去,导致自己又继续过上原来的生活。

慢慢的,越来越穷。

03

曾国藩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败。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还是为人处世,一勤天下无难事。”

有这么两匹马,一匹马走的快,一匹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那匹马驮的货却搬到了前面那匹马的背上。

而后面的那匹马看到前面这匹马在卖力的干活时嘲笑它傻:“哈哈,越卖力越受罪。”

可是,主人的心里却在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货,为什么要养两匹,不是浪费马粮吗?

于是,那匹偷懒的马被主人宰掉吃了。

这是经济学上很著名的懒马效应:如果不积极努力地工作,让老板觉得你可有可无的时候,就离被踢开的日子也不远了。

这就说明了一种穷人心态:总觉得自己干多了就是吃亏,所以能偷懒就偷懒。

可是,行动,永远是时间最好的证明。

就如梅雷迪思说的:“我们的行动就是我们最后的审判人。”

所以,如果你愿意改变,去行动,你就能证明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