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歷史上任何戰爭的成敗,都不是偶然的,都是無數條件疊加之後所產生的必然的結果。

影響這一結果的最大條件是“人心”二字,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而人心如何得?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得到的,而是用“道義”去獲得的。

縱觀項羽和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正是“道義”的得失而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命運。

每當改朝換代的歷史時刻,舊的秩序將被打破,新的秩序將被建立。項羽一直強調的是用武力征服人心,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將舊的秩序徹底打破。而劉邦強調的是以“道義”獲得人心,從而建立起新的秩序。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人們久經戰爭的創傷,連年的戰亂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渴望和平的心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他們不希望任何一支窮兵黷武的軍隊只顧自己的私利而無窮無盡的打下去,人們無不渴望及早地出現一支正義之師,儘快地結束戰爭。

在多方角逐的勢力當中,人們雪亮的眼睛洞若觀火,一直在尋找著那個最講道義,最能給人們帶來希望的軍隊。

因為他們相信,講道義的軍隊,它的法令必然會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就會賞罰分明、令行禁止。手下就能雲集無數有勇有謀、德才兼備的將帥和訓練有素的勇士。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人們都會擁護與投靠他們,人們會想辦法讓這樣的軍隊佔據天時地利的優勢。具備以上特點的軍隊,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支百戰百勝的軍隊了。

(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見《孫子兵法》)

我們按著這個原理去分析一下劉邦和項羽兩方面的情況,輸贏就顯而易見了。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劉邦出生於農民家庭,早年不過是一個市井小混混,好不容易才混了一個泗水亭長。然而,雖然他的地位卑微,但是他骨子裡卻具有項羽所不具備的優良品質:他康概大義,可以為朋友兩脅插刀、抱打不平。正是這種優秀的品質,吸引了一班小混混追隨於他。

在劉邦人生中最低潮的時期所聚集起來的這個小團體,已然是他後來爭奪天下時文臣武將的縮小精華版。

這個時期他所結識的屠夫樊噲,獄掾曹參,車伕夏侯嬰,吹鼓手周勃和時任沛縣主吏掾的蕭何,對於項羽身邊那些出身名門的貴族來說,這些人的地位實在是太卑微了。但是,就是這些微不足道的市井小輩,在劉邦日後爭奪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尤其是蕭何,他精通曆代律令,攻克咸陽後,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漢戰爭時,他據守在進可攻退可守的關中平原,大力發展生產,幫助劉邦建立了一個群眾基礎固若金湯的戰略大後方。當劉邦在前線浴血奮戰的時候,蕭何則為劉邦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兵員、軍械,使得劉邦多次慘敗而再次滿血復活。

漢王朝建立之後,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為劉邦治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戰爭的勝敗,一方面要衝鋒陷陣、開疆拓土,另一方面,還要鞏固戰果,治理後方,蕭何正好是這方面的天才。

劉邦來到關中之後,運用張良之謀,與三秦父老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從這一刻起,劉邦註定會贏了,因為他這一次徹底地獲得了天下人心。

反觀項羽呢?將已經投降的20萬秦軍坑殺,繼續挑起連年兵禍,繼續燒殺搶掠,令生靈塗炭。這個時候,天下人就希望他亡了。

後人說如果項羽兵敗後只要渡過烏江便能東山再起,其實,他心裡比誰都清楚,這不可能了,因為他已徹底地失掉了人心,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們早就希望他亡了。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項羽是軍事上的巨人,卻是政治上的矮子,只顧一味地衝鋒陷陣攻城掠地,從來沒有意識到建立後方根據地的思想。當年項羽進攻齊國,眼看勝利在望,結果項羽老家彭城被劉邦輕易地一鍋端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也落到了敵人的手裡。從此以後,西楚的威望陡然降低。

他這種輸,是徹底的輸,不是城池的得失,而是人心的得失。

手下的英布、陳平、韓信等能人,對只有婦人之仁卻毫無道義可言的項羽倍感失望,先後背楚降漢,項羽的勢力因此逐漸衰弱,而劉邦的勢力卻在日益增長。

孫子兵法說:“知已知彼,百戰不殆”,而項羽只顧向前衝,卻很少靜下心來思考,既“不知彼,也“不知己”,一方面判斷大局形勢跟著感覺走,輕視劉邦,對劉邦真正的實力卻一無所知。另一方面高估了自己實力,對潛在的危機沒有深刻的認識,對自己陣營的情況心中沒有底。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垓下之夜,四面楚歌,一夜吹散八千子弟兵。項羽首先想到的是,楚人是不是已經大規模投敵去了。所以說,他的心與部下的心,從來都沒有真正的融入到一起過,他雖有千軍萬馬,但是,真正有幾顆心願與他同生共死呢?估計項羽的內心也是非常清楚的。

而如果垓下被圍的是劉邦呢?劉邦肯定不會相信他手下的士兵會大規模地背叛自己去投奔項羽,因為他對自己的軍隊知根知底。

事實上,劉邦一生之中經歷了無數次的慘敗,好多次慘敗比項羽的“垓下”之圍還要慘,彭城之敗,父母妻兒都弄丟了,如喪家之犬。滎陽之敗,僥倖撿回一條小命。但是他最終又轉敗為勝了,那是因為“道義”在他的骨子深處,只要道義不死,他的那班難兄難弟就不會拋棄他,他劉邦就不會敗。

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得了這兩個字

綜上所述,劉邦為什麼會贏?其實劉邦自己就給出了答案:“我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我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而為我所用,這就是我之所以取天下的原因。”

然而,此三個人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為劉邦所用?就是因為他深諳“道義”二字的箇中玄機。

小夥伴們,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