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四月五日,每年的清明节又到了。"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无论是怎么样的心境,清明过后,草长莺飞,枯冷寒黄的冬日越走越远。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一、何为清明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节与新春、端午节、中秋节,并称称中国四大节日。就祭祖而言,除(除夕)、清(清明)、盂(中元)、九(重阳)四节也是中华传统节日里的"祭祖四大节"。

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因此,清明节总是落在公历4月4日或4月5日其中一天。由于清明节是根据节气而定的,故清明是少数与西历大致吻合的中国传统节日。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在传统上相隔非常的近,因而往往会连续有假期的出现。进而渐渐的这些节日里的一些事就会合几为一,都在一个节日里面进行。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之前,清明一般为冬至之后106或107天,寒食节的后一或两天。后来近代采用西历之后,逐渐形成了如今公历4月5日前后的情况。

唐代时寒食与清明已并称,几近不再分为两个节日。在两相结合之前,寒食节的重要性要更加大一些。在寒食节会扫墓、踏青、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

扫墓,是寒食节原有的习俗,而水边散步、戴柳圈等,则是上巳节原有的习俗,清明节吸纳了此二节庆的仪式,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提升为大节日,从而使得清明与新春、端午节、中秋节成为并称的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二、寒食与清明

而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悲伤但又感人的故事。

那是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即位,先后陷害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公子重耳因而流亡国外。

在逃亡的过程中,终于有一日将粮食吃完。随臣介子推躲到树丛中割下了一块自己大腿的肉,为重耳做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得以活命。事后重耳知道实情后,感动万分,承诺日后要重赏介子推。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山西绵山】

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归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大赏群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没有怨言只是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受到众人提醒的晋文公幡然醒悟,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但绵山地形险峻,找寻多日都找不到人影。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竟下令放火烧山,希望能将介子推逼出山外。

没想到山火烧尽介子推都没有出来,晋文公派人搜寻,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下。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传闻"足下"的这个尊称就是由此而来。晋文公对此大为悔恨,于是下令每年在介子推几日那日不准烧火做饭,只能吃冷食。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介子推奉母而死】

当然这个没有得到权威的考证和普遍的公认,只不过在汉代桓谭《新论》里最早见到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的说法。现今学界认为寒食节的起源应是交季时更换新火的习俗,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取火,有改季改火之俗。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从而有了不生火而吃"寒食"的习俗,同时在这一天扫墓、踏青等。


三、国外怎么过

1.日本琉球:琉球人会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拜祭完毕后家族会在祖先墓前一起分享祭祖的食物,如豚肉料理、糖果、水果、蚬等。

2.新加坡:新加坡华人主要为闽南人,至今多半仍按照传统南仪式扫墓。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当场将祭祖食物吃完。一般会准备五牲祭拜祖先,包括蛤、螃蟹、鸡、鸭等。吃完的蛤壳会留在坟前,表示子孙已来扫过墓。

3.马来西亚:当地华人通常会先祭拜大伯公(或称后土,福德正神)。之后把墓上的杂草除去、打扫干净,再为褪色的碑文补上漆,然后奉上三牲、水果、糕点和茶酒,之后烧香点烛,再依照辈分依序上香跪拜,最后焚烧纸钱等。

4.越南:越南人常在扫墓时把先人的芳魂接回家来享受后辈子孙在这个时候祀奉的供品。摆上供桌,祭拜所有的先祖列宗并敬香,如不摆酒也要有糯米饭、白斩鸡以及花、烛、茶酒、纸钱等。在祭拜祖先的同时,祭拜土地神。


四、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历史上的今天——『四月五日』(清明、也是寒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