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对于曲史的研究,近代以王国维最为出名,他的《宋元戏曲史》成为了这方面的集大成者,然而该书也有一个缺憾,那就是王国维对明清以后的戏曲基本看不上,故没有谈及。但吴梅却认为明代戏曲也有其高妙之处,不能够予以忽视,于是他写了一部《中国戏曲概论》,该书成为了中国第一部戏曲通史。该书在谈到明代戏曲时,有着如下的论断:

有明承金元之余波,而寻常文字尤易触忌讳,故有心之士,寓志于曲。则诚《琵琶》,曾见赏于太祖,亦足为风气之先导。虽南北异宜,时有凿枘,而久则同化,遂能以欧、晏、秦、柳之俊雅,与关、马、乔、郑之雄奇相调剂,扩而充之,乃成一代特殊之乐章,即为一代特殊之文学。

吴梅认为,明代离金元最近,而金元时代乃是中国曲艺的最高峰,这个高峰所带来的余绪必然会影响到明代,再加上明代文人写其他文章容易引起文字狱,因此很多文人都把自己的抱负融入在戏曲的创作之中,同时朱元璋特别喜欢高明的《琵琶记》,上有所好,下必从之,这也是明代戏曲风行天下的原因。虽然戏曲分南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严格的分法渐渐得以融合,这也是明代戏曲有着较高质量的原因。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吴梅给又满楼题签

既然是戏曲通论,当然要谈到清代。吴梅认为相比较而言,清代戏曲要比明代差很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吴梅在其专著中做出了如下的论述:

开国之初,沿明季余习,雅尚词章,其时人士,皆用力于诗文,而曲非所习,一也。乾嘉以还,经术昌明,名物训诂,研钻深造,曲家末艺,等诸自郐,一也。又自康雍后,家伶日少,台阁巨公,不喜声乐,歌场卖艺,仅习旧词,间及新著,辄谢不敏,文人操翰,宁复为此?一也。又光宣之季,黄冈俗讴,风靡天下,内廷法曲,弃若土苴,民间声歌,亦尚乱弹,上下成风,如饮狂药,才士按词,几成绝响,风会所趋,安论正始?此又其一也。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散曲丛刊十五种》吴梅题写书名

吴梅认为,在清初还有着明代戏曲的余绪,但是文人主要的精力更多是用在诗词创作方面,对于曲的创作并不十分用力,而到了乾嘉时代,众多的学者都开始钻研经学,他们把曲视之为小道,更何况从康熙、雍正之后,达官贵人家中也少有养戏班子者,即使偶尔有这种习气,也主要是演唱旧剧,很少有新的创作。到了清末,民间俗文学风行天下,也就更没有人来认真地创作曲词了。由这些论断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时代,出现了吴梅这样的专家,对中国的曲艺传承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

在清代,散曲也同样衰落,到了吴梅的时代,就更少人有着这方面的创作,而吴梅却继承了这样的文体,他从1912年开始就从事散曲的创作,比如他曾经填过一首《下山虎》:

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柳丝几条,记麦饭香醪,清明曾到,怎三尺荒茔也守不牢?此情哪处告!墓中人,恨尔曹,满地红心草。杂花乱飘,你敢也侠气英风在这遭。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此书校勘记一卷为吴梅撰

《下山虎》一曲因为格律要求严格,故少有填此曲者,但吴梅却认为作曲切不可畏其难,且愈难愈容易好(《顾曲麈谈》),于是,他就模仿《幽闺记》中的《下山虎》,填出该曲。而王卫民则在《吴梅评传》中把《幽闺记》中的原曲也列在一起,进行对比。

大家体面,委实多般,有眼何曾见。懒能向前,他那里弄盏传杯,恁般腼腆,这里新人忒煞虔。待推怎地展?主婚人,不见怜,配合夫妻事,事非偶然。好恶姻缘总在天。

两相比较后,王卫民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稍加对比就可以看出作者完全遵守《幽闺记》格式,可以说毫厘不差,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吴梅校《曲品》二卷,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吴梅对散曲的爱好,可谓终其一生,他在逝世前的一个月,还为卢前的《楚凤烈》传奇题了一支《羽调四季花》,王卫民说该曲因为问世太晚,所以《曲录》中没有收入,故而其在《吴梅评传》中列出此曲。抄录如下:

法曲继长平,把贤藩事,娇儿怨,又谱秋声。凄清。前朝梦影空泪零,如今武昌多血腥。旧山川,新甲兵。乱离夫妇,谁知姓名。安能对此都写生?苦雨春莺,正是不堪重听。倒惹得茶醒酒醒,花醒月醒人醒!

该曲本自《鹦鹉洲》中的《四季花》,《吴梅评传》中同样将此曲抄录出来进行了比较,该曲的原文为:

终日抱鸾生,这眉头恨,心头病,欲诉谁听。含情。琼楼高处先月明,珠帘上钩风自清。月才高,风旋轻。玉人何处?箫停风鸣。黄庭搨得已二更。立尽露华凝,怎捱得这回孤零。奈风冷月冷,花冷篆冷人冷。

由以上的对比可知,吴梅创作散曲是严格地按照曲律,这正是他认真研曲、作曲的最好明证。

吴梅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他从二十二岁到五十四岁,一直辗转于多个学校,从事教学活动,直到晚年因为病重才辞去了教职工作。其去世后,郑振铎写了篇《记吴瞿安先生》,郑在文中高度赞扬了吴梅在曲学方面的贡献:“吴瞿安先生是一位终身尽瘁于教育事业的人。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岗位。……没有多少人像他那样的专心一致于教育事业的。他教了二十五年书,把一生的精力全都用在教书上面。他所教的东西乃是前人所不曾注意到的。他专心一致地教词、教曲,而于曲尤为前无古人后鲜来者。他的门生弟子满天下。现在各大学教词曲的人,有许多都受过他的熏陶的。”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文保牌

吴梅的故居今日基本完好地保存在苏州老城区内。因为他在藏曲方面的巨大成就,所以吴梅也被后世目之为藏书家,我曾在藏书家专题中写过他的故居,而今要谈他的曲学成就,还想要寻找到他的墓。为了能够查得吴梅墓的具体位置,我翻阅了不少相关史料,却少有文献能够具体点出位置。这次苏州之行,又见到了马骥先生,在当晚的聚会中,他带来了几位同事,我在席间又提到找不到吴梅墓具体地点的事情,没想到的是,马兄的同事温治华先生马上接口说,他曾看到过吴梅墓。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故居外景

温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大感吃惊,于是问他进一步的细节。他说自己偶尔到穹窿山时看到过这座墓,但那已经是前些年的事情,更何况那一带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很难用语言形容出。为了能够满足我的愿望,温先生主动提出他明日带我前往此处去寻找。

第二天一早,温先生开车来到酒店楼下,同时前来者还有他的同事缪鑫磊先生,温先生介绍说,缪先生也喜好文史,他听说我前去访古,故决定一同前往。原本此次出行我已经请百合女史进行了安排,而今温治华说,我们可以一同乘他的车前去探访。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长满青苔的小径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能够感觉到,这里的墓葬做过统一的规划

穹窿山距苏州市有几十公里的路程,来到这里才能看到江南真正的大山,在这一带首先找到了万鸟园,然而到售票处去打听,对方却称这里面没有名人墓,而其具体方位要沿此路继续行驶。按其所言,众人上车,一路开到了一处石牌坊的前面,走近一看,竟然是李根源的墓园。这处墓园的面积足够大,原本这也是我的寻访目标,于是百合陪我进入墓园拍照,而温、缪两位先生继续去探寻吴梅墓。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不知为什么,这一带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标牌

二十分钟后,两位先生又回到了李根源墓旁,告诉我说找到了吴梅墓的位置,而这个方位就处在万鸟园和李根源墓之间。于是我们上车又原道回返,车开得很慢, 然后在没有任何标志的一条小路旁停了下来,下车后我们沿着无名小路向山上行走,不足一百米,就在路边看到了吴梅墓。

来到此处,我的第一个感慨就是如何能够找到他,因为在大路边看不到任何痕迹,甚至这条小岔路因为树木的遮挡也很难辨识出来,百合也感慨他们是如何能够找到的这条小路。温治华说,他们在这里慢慢探寻,而后看到了两条路,于是他跟缪鑫磊各走一条路,后来还是温兄运气好,他找到了吴梅,而后打电话给缪先生,两人确认后,才回来接我。这个结果让我大为感慨:温兄此前又是如何注意到在这不经意的小路中,有一座吴梅墓呢?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找到了吴梅墓

吴梅墓的大致方位处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兵圣路穹窿山阳坡的一条小道上,这条小路虽然做了简单的硬化,可能是因为少有人走到这里,故路面上长满了青苔,脚踏在上面时不时有打滑的感觉,好在每过一段路会有石阶,所以上山之路还不算艰难。前行不远,就看到路的两边有多座墓葬,每个墓葬占地面积约二十平米大小,并且都有石栏杆做着简单的隔离,能够看得出,这一带有着颇为用心的规划。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墓前有几个台阶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空酒瓶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供桌上的香烛

吴梅:半林夕照,红上峰腰,孤冢无人扫(下)韦力撰


墓丘

吴梅墓就处在这条小路的中段右侧,在他的墓园中,立着一块面积不小的石碑,上面刻着“吴梅先生之墓”。这块墓地以石条垒成了一块平地,正前方有三四个台阶,我沿此登上,注意到入口处的望柱之旁放着一个空酒瓶,吴梅是否爱酒,这一点我不了解,不知是何人拿到这里的祭品。墓碑前的石供桌上,也有着未曾燃尽的香烛,墓碑的后面则是吴梅的墓丘,这个墓丘用不规则的石块砌成了墓围,顶端裸露,上面有一些杂草和落叶,而吴梅墓的侧方,还有他父母的墓碑。我绕到了墓碑的后面,看到碑石上刻着吴梅的生平介绍文字,上面主要介绍的就是他对昆曲的贡献,看来这位曲学大家虽然长眠于此,但今人并没有忘记他在这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