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連定敗逃路上滅西秦 後被吐谷渾所俘亡

夏赫連定自長安退軍後,魏主詔奚斤等班師。但奚斤上表請求乘勢進軍徹底消滅赫連昌“

赫連昌亡保上邽,鴻合餘燼,未有蟠據之資今因其危,滅之為易。請益愷馬,平昌而還。”太武帝開始沒有同意,但在奚斤的堅決請求之下,才同意他進兵,並給其增兵萬人,遣將軍劉拔送馬三千匹,命其與娥清、丘堆、義兵將軍封禮等人一起進軍討伐赫連昌。

赫連定敗逃路上滅西秦 後被吐谷渾所俘亡

夏承光四年(428)二月,魏平北將軍尉眷從南道襲擊赫連昌於上邽,赫連昌退屯平涼。奚斤進軍安定(甘肅徑川北),與略地關右的丘堆、娥清軍會合。當時奚斤軍中馬大多染疾而死,士卒乏糧,於是深壘以自固;並遣丘堆至民間督徵租賦。丘堆的士卒乘機大肆抄掠百姓,戒備疏忽,赫連昌襲擊,丘堆大敗,率數百騎逃回安定。赫連昌乘勝每日至安定城下挑戰,魏軍不得出城牧馬,馬料缺乏,軍內恐慌。在這種情況下,魏軍內部對於如何對付赫連昌的騷擾發生爭論,監軍侍御史安頡以為“受詔滅賊,今更為賊所困,退守窮城;若不為賊殺,當坐法誅,進退皆無生理。而諸王公晏然會不為計乎”,奚斤則認為“今軍士無馬,以步擊騎,必無勝理,當須京師救騎至合擊之。”頡爭論說“今猛寇遊逸於外,吾兵疲食盡,不一決戰,則死在旦夕,救騎何可待乎?等於就死,死戰,不亦可乎!”。奚斤又以馬少不能出戰為辭,而安頡則認為收集諸將所乘之馬,亦可得二百匹,認為赫連昌勇而無謀,輕而好信,每次都是親自出面挑戰,魏軍士卒都認識他,如果設伏兵掩擊,可把他擒獲。奚斤不聽,安頡多次勸諫無效,於是暗中與尉眷等計謀,選定騎兵靜待赫連昌的到來。不久赫連昌前來攻城,安頡出城應戰,赫連昌親自出陣前搏鬥,魏軍士皆識其貌,紛紛爭先上前與他拼搏。時值天氣突變,大風揚塵,煞時昏暗有如黑夜。赫連昌敗走,安頡尾追,赫連昌馬失足,遂被擒獲。

赫連定敗逃路上滅西秦 後被吐谷渾所俘亡

赫連昌被俘之後,太武帝令其侍中古弼前去迎接,赫連昌至平城之後,太武帝對其非常優待,使之居於西宮。此外,還把妹妹始平公主嫁給他,並拜他為常忠將軍,賜爵會稽公。夏勝光三年(430)三月,北魏晉封赫連昌為秦王。宋文帝元嘉十一年(434)三月,赫連昌背叛北魏西逃,在五原地區(今內蒙古包頭西北)之河西,被斥候將格殺。

赫連昌被擒後,其弟大將軍、領司徒、平原王赫連定收其餘眾數萬,奔還平涼,夏承光四年(428)二月即皇帝位,改元勝光。同年,赫連定進徵南大將軍、白蘭王吐谷渾莫璝為開府儀同三司、河南王。

夏主赫連昌雖然被奚斤的監軍侍御史安頡等人擒獲,但奚斤自以為是元帥,而赫連昌竟為偏將所擒,深感恥辱。於是捨去輜重,僅帶三日糧,追擊赫連定於平涼。娥清欲循涇水而進,奚斤不從,自北道截斷赫連定的退路。行至馬髦嶺(今甘肅平涼西北),夏軍將欲遁逃,這時魏軍有一小將因犯罪投奔夏軍,將魏軍糧少水乏的情況告訴夏軍。於是赫連定分兵包抄奚斤,前後夾擊,擊潰魏軍,擒獲奚斤及娥清等人,魏士卒死者有六七千人。守護輜重在安定的魏太僕丘堆,聞知奚斤戰敗,棄輜重逃奔長安,隨即又與鎮守長安的高涼王拓跋禮一同逃至蒲阪,赫連定乘勝收復了長安。太武帝聞知長安失守非常憤怒,命令安頡斬丘堆,代領丘堆原有的部眾,鎮守蒲阪,拒擊赫連定。勝光元年(428)四月,赫連定遣使至魏朝貢請和,魏不接受,諭令赫連定儘快投降。接著,魏太武帝西巡。但是,不久柔然紇升蓋可汗遣其子率萬餘騎再次寇擾北魏邊境,十月,魏定州丁零鮮于臺陽等二千餘家叛,入西山,州郡不能討,魏太武帝遣鎮南將軍叔孫建前去討伐,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北魏暫時把進一步攻打赫連定的計劃放至一邊,因此,魏、夏之戰暫告一段落。

赫連定敗逃路上滅西秦 後被吐谷渾所俘亡

夏勝光二年(429)四月,北魏內部再次討論征討柔然之事,太武帝力排眾議,使北平王長孫嵩、廣陵公樓伏連留守平城,親率大軍自東道出黑山,平陽王長孫翰自西道向大娥山,一同征討屢犯其邊的柔然。在北魏大軍的攻打下,柔然可汗紇升蓋西逃,其部落四處逃散,魏太武帝循慄水西行,至菟園水時,分軍征討,東西五千裡,南北三千里,俘獲或斬殺非常多,獲戎馬百餘萬匹,柔然前後降北魏者大約三十餘萬落。八月,北魏又攻高車,獲馬牛羊百餘萬,高車諸部降者數十萬落,北魏徙柔然、高車降附之民於漠南,使之耕牧而收其貢賦。

在北魏出兵攻打柔然之時,赫連定想趁機奪回統萬城,軍隊至俟尼城(今甘肅平涼東)後又無功而返。赫連定自小就兇暴無賴,不為赫連勃勃所愛,雖然奪回長安,但故都統萬城仍淪於敵手。其曾登上苛藍山(在甘肅平涼界),遙望統萬城而泣曰“先帝若以朕承大業者,豈有今日”。一會兒,有群狐百數在其身邊鳴叫,定命人射之,但一無所獲。定對此非常厭惡“此亦大不臧,咄咄天道,復何言哉

夏勝光三年(430)三月,南朝劉宋起兵北伐,企圖收復被北魏攻佔的河南之地。太武帝聽從崔浩的建議,命魏軍主動放棄黃河以南地區,撤至黃河以北。七月,劉宋到彥之軍佔領河南諸軍事重鎮,“分兵列守南岸,西至潼關”。此時據守平涼的赫連定見宋軍進展順利,就遣其弟謂以代攻打被魏佔領之鄜城,但在魏平西將軍、始平公隗歸的抗擊下,失利,萬餘人被殺,其將王卑被擒,謂以代遁去。赫連定親自率數萬人追擊隗歸於鄜城東,留其弟上谷公社幹、廣陽公度洛孤守平涼,遣使至宋求和,約聯兵滅魏“遙分河北,自恆山以東屬義隆,恆山以西屬定

”。太武帝得知這個消息後,整治軍隊準備再次攻打夏國,但群臣大多以為“劉義隆兵猶在河中,舍之西行,前寇未必可克,而義隆乘虛濟河,則失山東矣”。崔浩則認為“義隆與赫連定同惡相招,連結馮跋,牽引蠕蠕,規肆逆心,虛相唱和。義隆望定進,定待義隆前,皆莫敢先入。以臣觀之,有似連雞,不得俱飛,無能為害也。臣始謂義隆軍來當屯住河中,兩道北上,東道向冀州,西道衝鄴。如此則陛下當自致討,不得徐行。今則不然,東西列兵,徑二千里,一處不過數千,形分勢弱。以此觀之,濘兒情見,止望固河自守,免死為幸,無北度意也。赫連定殘根易摧,擬之必僕。克定之後,東出潼關,席捲而前,則威震南極,江淮以北無立草矣。聖策獨發,非愚近所及,願陛下西行勿疑。

太武帝聽了崔浩的精闢分析之後,深以為是,決定立即發兵西進討伐赫連定。勝光三年九月,太武帝第三次親率大軍伐夏,取道統萬直襲平涼,夏上谷公社幹閉城固守,太武帝使赫連昌招之,但社幹不降。太武帝於是命安西將軍古弼等進攻安定,以防正在進攻魏鄜城的赫連定回救平涼,然後分派眾將猛攻平涼。夏主赫連定聞訊自鄜城趕回安定,率步騎三萬從鶉觚原(今甘肅靈臺東北)還救平涼。途中與古弼軍相遇,古弼佯退,誘夏軍深入,夏軍追擊。太武帝令高車騎兵襲擊夏軍,赫連定大敗,其將士數千人被斬首。赫連定退還於鶉觚原,列方陣自守。魏諸軍追擊,將赫連定圍困在鶉觚原,斷其水草。數日後,赫連定人馬飢渴,只得引眾突圍,又被魏武衛將軍丘眷截擊,部眾大潰,死者萬餘人。赫連定身受重傷,單騎逃走,收拾其餘眾,驅民五萬,西保上邽。赫連定弟丹陽公烏視拔、武陵公禿骨及公侯以下百餘人均被魏軍所獲,魏軍乘勝進攻安定。東平公乙鬥棄城先奔長安,驅略數千家,又西奔至上邽。十一月,太武帝親臨平涼,挖塹圍城,夏隴西守將及上谷公社幹、廣陽公度洛孤先後出降,魏遂攻克赫連定之都城平涼,此前被夏國所俘之魏將奚斤、娥清得以返回北魏。夏國在長安、臨晉、武功等地的守將聞知平涼、安定等地失守,皆棄城而逃,關中地區全部被北魏佔領。魏主留巴東公延普鎮安定,以鎮西將軍王斤鎮長安。至此,大夏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北魏太武帝消滅殆盡。

夏勝光四年,在上邽的夏主赫連定見平涼為魏攻佔,決定避魏軍之鋒而向隴右、河西擴展,先擊敗西秦將姚獻,後又遣叔父北平公韋伐率眾一萬攻南安(今甘肅隴西東)。當時南安城內大飢,人相食。西秦侍中、徵虜將軍出連輔政、侍中、右衛將軍乞伏延祚、吏部尚書乞伏跋跋逾城逃奔於夏,秦王暮未山窮水盡,只好率宗族五百餘人出降。韋伐將暮未及沮渠興國等送於上邽,西秦亡。

赫連定滅亡了西秦乞伏氏,力量有所恢復和增強,但仍處在強大的北魏進逼之下,而且其屬下出逃叛離的情況時常發生,隨著周圍地區的不斷失守,其據守的上邽已成為一座孤城。夏勝光四年六月,赫連定殺乞伏暮末及其宗族五百人,收西秦人民約十餘萬口,自治城(約在今甘肅臨夏西北黃河南岸)渡河,打算攻打河西王沮渠蒙遜奪取其地。於勝光二年(429)歸附北魏的吐谷渾王慕璝遣其益州刺史慕利延、寧州刺史拾虔率騎兵三萬,乘赫連定渡河至一半時進攻,赫連定首尾難顧,一敗塗地,吐谷渾大獲全勝,俘獲赫連定。至此,赫連夏政權徹底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