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讲授:如何面对儒家和佛家这两种人生模式

佛家的修行需要有出离心,需要到寺庙中学习,或进入山林闭关苦修。而儒家提倡在世间做事,在人世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与儒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模式,哪一种更适合普通人呢?对于此问题,潘麟先生曾在讲学中有过回答。现将先生的讲学音频整理成文,发布于本平台,以飨读者。

潘麟先生讲授:如何面对儒家和佛家这两种人生模式

有学员向潘麟先生提问:“有很多获得大圆满成就的上师(或活佛),很小就产生出离心到寺庙中学习,并长期在山洞中修行。他们在修行有成就后就开始教导他人修行,并说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有出离心,要走出尘世间。而儒家则讲‘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章句上》)提倡在人世间做事,在人世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佛家与儒家的两种人生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适合于普通人呢?如果说儒家更适合,但儒家的修行模式中,又极少有人获得‘大圆满虹身’成就。如何以儒家的修行模式来获得大圆满虹身成就?如果要将佛家与儒家相结合,又该如何结合呢?”

潘麟先生讲授:如何面对儒家和佛家这两种人生模式

潘麟先生回答说,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我现在的讲学主要是讲佛家。因为我想先把佛家讲透,讲出个眉目来,再来讲儒家和道家。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与我个人的成长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本人就是从佛家入,入了佛家以后又从佛家出,再进入到儒家——这是我的心路历程。

因为这条路是我自己亲自走过的路,所以对这条路比较熟悉。当我引导、教导学生时,我操作、展现和驾驭“出佛入儒”这条道路的时候是无比娴熟。现在,我只完成这条道路的前半部分,即入佛和出佛这部分。我认为必须要先深入到佛家里面去,深入到一定程度,我再把大家从佛家带出来,再进入儒家。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地理解儒家。不然的话,是理解不了儒家的精神的。

我不知道前人是如何理解儒家之精神的,可能他们从小就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加上在一些大儒的指导下,就可以不借助佛家这个梯子,便能理解明白儒学之精要、之精神、之灵魂。但我不是直接从儒家入而得儒家之精神,我是先从佛家入而后得儒家之精神。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适宜于当代的每一个中国人,还是只有我自己是这样。假如这条路具有普遍性,那么在当代,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就没有办法直接从儒家入而得儒家之精髓。

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儒家之精神呢?我认为,从佛家入是最好的法门。我自己就是走这条路的,我就把这条路放大为不仅仅适用于我个人,而且还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乃至还适用于后代。不然的话,儒家的微妙精神是很难理解的。我不敢绝对地说当代人都不能领悟理解,但以我们受过西方教育的现实条件来说,我们是几乎一生都不能理解,而且是越讲越不明白。如果你不受一些佛家的训练,就没有办法给你讲明白,尤其是关于“大圆满”的训练。

如果你没有受过关于“大圆满”的训练的话,如果你不能心物合一,用肉眼切切实实看见、证悟到大圆满的脱噶成就。那么你就没有办法理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也没有办法理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这是从大往小处说。最后落实在“致知格物”上,也就是在“心”上。又反过来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即从“心”上升到家国天下之后,又出来了。这个“出来”是什么意思?这个“出来”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旦心“正”了,“心正”也就成佛了,整个身心就会光化。只要身心光化,你所有的情绪、偏见、狭隘和小我就会全部化除掉。你整个身体就“修”成了。我把这里的“修”理解为“虹光身”。达不到虹光身,修身就不到位。大家平时所说的“修身”也属于修身的范畴,但其所指的是修身中最表面的,最浅表的。修身的终极境界是什么?就是“无死虹身”——这才是真正地“修身”。

潘麟先生讲授:如何面对儒家和佛家这两种人生模式

修身从哪里来,从心正中来。心如何正?心正的极致是什么?心正的极致就是成佛、觉醒、开悟。当“心”正到了极致,身体自然就化掉,成为无死虹身。当有了无死虹身以后,你就可以有家庭。为什么在西藏的一些佛像中,有一些佛会抱着一个女人?因为这象征着夫妻,象征着家庭。只有成为佛菩萨了,才有资格谈嫁夫娶妻,才配结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后发现,90%的男人和女人都不适合结婚,这些男人和女人的身体没有准备好(指的是身心不清净),心智的成熟度、情感的成熟度不够,都是在什么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匆匆地走进了婚姻殿堂。在这种情况下走进婚姻,无非就是“吵”“闹”“打”,最后离婚。这就叫家不能齐。

家为什么不能齐?就是因为人们的心智不成熟,知识不够,智慧不能生发,身心不能转化,情绪不能掌控。特别是情绪,情绪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很大的,情绪不仅仅会影响婚姻,也影响父子、朋友等人际关系。如果一个人掌控不了情绪,那么就不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有很多人的情绪完全是处在失控的状态,完全是被自己的情绪推着走,成为了情绪的奴隶。尤其是女人的情绪,女人的情绪化程度比男人高,遇见一点小事情就会又哭又闹,情绪一上来就管控不了。

家为什么不能齐?因为人们心中的自私、自恋、自我、自大等都没有化掉。每个人都希望自妻子(或丈夫)为自己服务得多一点,爱得多一点,但对方也是这么想的。女人希望男人多给她一点利益,把工资都交给她,把爱都给她,把时间也都给她。平时要上班工作,下班回家要替她做饭、擦鞋,若是哪方面没有做好,就说:“你不爱我了。”而男人也希望女人多付出一点。这些都是自私、浅薄、偏狭、自恋的表现。如果不化除这些,就不适合走进婚姻,组建家庭。即使组建家庭,也是一段不好的婚姻。有的夫妻最后都到了拔刀相向的地步,这就是从相爱到相杀。

不能说所有婚姻都是如此,都不幸福,但至少有很大一部分婚姻都是不幸的。所以我一方面劝大家要“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另一方面,我又劝大家都别结婚,因为很多人的身心都没有准备好过婚姻生活。我在《直指生命的真相》一书的序言里说,要“创造一个殊胜的缘起”。走进真正的“生命”需要一个殊胜的缘起,走进婚姻何尝不需要一个良好的缘起?如果都是糟糕的缘起,最后的婚姻之路就很难顺利,即使不离婚,那也会是貌合神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齐家?齐家不是空口说说,不是仅凭一个良好的愿望就能齐家。齐家是要有一些良好的缘起,才会有良好的结果。要有良好的缘起,身心就要做好准备。天上不会掉下一段幸福的婚姻,不会掉下一个幸福的家庭。如果要结婚,就要长时间好好地做准备。若是匆匆走进婚姻,就会是一个坏的结果。因为有如是因就必有如是果。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家庭不幸福,不如意?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充分理解婚姻,就匆匆忙忙地走进了婚姻。这样的婚姻不仅达不到所期待的效果,甚至与自己期待的相反。

有句话说“身不修,何以齐家?”这句话说得很对。只有达到高度的无我、觉醒,达到整个身心都通化,达到虹光身的时候。此时生命中涌现出的都是真善美,都是爱与智慧。正如六祖慧能所说,心中常生智慧,心中的智慧如同喷泉般涌出。如果这样的人结婚,家庭不幸福才怪。这才叫“齐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菩萨与佛才配结婚。按照儒家的说法是,只有圣人、贤者才配结婚,一般的人都还没有准备好,人生的境界太低,结了婚也是相互折磨。这不算结婚,更谈不上齐家。

综上所述,如果不把佛家的“大圆满”吃透了。人们该如何去理解“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如果你学习“大圆满”有了一些基础,我一讲你便能明白。如果你没学“大圆满”,直接就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就会一头雾水,很难真正地清楚明白,“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词小孩子们都会背,但其中的含义很深奥。如果不从佛家入,几乎就没有门——这是我的理解。

我自己走通这条道路之后,又将其放大,主观地认为当代所有的人都要经过佛家的陶冶、洗练之后,再进入儒家才能顺风顺水;才能够一日千里,当下顿悟;才能够真正明白孔孟之伟大高妙在于何处。

从本质上讲,佛家是神性文化,儒家是人性文化;佛家是神本文化,儒家是人本文化;佛家是神文文化,儒家是人文文化。佛家是纳人性、兽性入佛性;儒家是纳佛性、兽性入人性。佛家的基本格局是纳人性、兽性入佛性,以佛性为立脚点来收纳人性和兽性;儒家的基本格局是以人性为立脚点,收纳佛性与兽性进入人性。儒家与佛家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这就导致了儒家与佛家这两种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

佛家是儒家的入门必有的阶梯和桥梁,要想很好地理解儒家,先得理解佛家,尤其是佛家的“大圆满”法。若是修持“大圆满”有了理悟、修证,再去谈儒家,就会妙合天成,一日千里,当下顿悟——这是我自认为找到的“捷径”。因此我就先将佛家讲出个眉目来,然后再讲儒家。

我们目前正处在“重点谈佛法”的阶段。在目前还没有谈到儒家阶段的情况下,我们就“在佛言佛,在儒言儒”。“在佛言佛”就是去闭关,讲出离心。等我们讲透了儒家,我们就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去生活。那时你才能够驾驭得住儒家的生活方式。

潘麟先生讲授:如何面对儒家和佛家这两种人生模式

现在,你还驾驭不住儒家的生活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儒家已经失传了。儒家说“圣人,人伦之至也。”问题是你知道“人伦”是什么吗?“人伦”这里面有大学问,如果你理解不透“人伦”,你就没有办法借用“人伦”而获得成就。古代的一些儒者能通过人伦而获得成就,那是人家。你如何通过人伦而成就呢?这里面有大学问。在我还没有传授你儒家的人伦之时,你的那一点点对人伦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个时候,就不要走人伦,因为你走的是浅人伦,是伪人伦,甚至是错人伦。通过你所理解的“人伦”是不能获得大圆满成就的。儒家真正的人伦是可以让我们获得大圆满的,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浅人伦、伪人伦是做不到的。

真正的人伦在哪里?这不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人伦里面含着五伦,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真正的人伦说透了,就要说到什么是夫妻,什么是朋友,什么是师徒等,这些都要说透彻。五伦中的每一伦又怎么修?是否需要结合佛家的方法来修?我们现在把君臣叫做师徒,师徒关系是我们讲得比较多的。而佛家还有一种独特的修行方法是针对夫妻的,是否可以加到夫妇这一伦?即使加进来,那也只是夫妇这一伦,还有其它三伦。我们要“在佛言佛,在儒言儒”,既然我们讲佛家大圆满,那目前就按照佛家大圆满的基本原理来。但以后我是会变的,目前我只能给出这个“非了义”的回答,以后我会给你们一个“了义”的回答。让你们贯通儒佛道,自由出入百家。


更多精选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声书、公益视频和课程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