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設立,蘇秦掛六國相印的拜相臺,現狀令人惋惜


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柴庫村,位於安陽市西部,北鄰洹河。建安九年(公元204年)2月曹操進軍至洹水,攻佔鄴城。同年曹操開漳水淹袁紹冀州城三個多月,遭嚴重破壞。建安十一年,曹操在原鄴城北開挖洹水新河,在附近囤積建材糧草,向冀州城運送,原囤積糧草的所在地被稱為柴庫村。

曹操囤積糧草的地方很多,但是安陽柴庫村有一箇中國唯一、對中國歷史影響重大的遺蹟---拜相臺。戰國後期,秦國一枝獨秀,力壓山東六國,山東六國危若累卵。蘇秦師從鬼谷子,出山後欲到秦國為相,助秦國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但是沒有得到秦王賞識,被迫出走。

蘇秦離開秦國後,與趙國趙肅侯談古論今,評說天下,深得趙肅侯的信任。蘇秦提議趙肅侯聯合韓、魏、齊、楚、燕等國為友邦,讓各國派出大將、國相舉行會議,互相交換人質,結成同盟,共同抵抗秦國侵擾。在趙國鼎力相助下,蘇秦遊說六國成功,合縱抗秦。山東六國均任命蘇秦為相,立為合縱長。


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蘇秦在趙肅侯的支持下,號召六國來到洹水之濱,歃血盟誓,達成共識,相約聯合抗秦。六國齊授蘇秦相印,奉為合縱長,總攬抗秦事務。如今雜草叢生且已經成為荒土堆的拜相臺,由此開始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開啟了後戰國時代。

據《續安陽縣誌》載:“在柴庫村西,周世王三十六年,蘇秦合縱擯秦,盟六國於洹河之上,即其地也。臺為盟壇舊址,呈四方形,高約二丈許,周圍約十五丈,似小土山。也曰封相臺,俗呼鳳凰臺蓋轉音也。

歷史上的拜相臺上建有大殿,內塑蘇秦坐像,臺下建有六國行宮,塑有六國國君像,長年香火不斷。農曆三月二十六蘇秦生日前後,臺上同時上演兩臺大戲,熱鬧非凡。

在經歷了2000多年風雨戰亂的侵襲,特別是受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村民燒窯取土的破壞後,昔日氣勢恢宏的拜相臺如今只剩下荒草叢生的土堆,雜樹和荒草籠罩下的土堆,留下了難以彌補的歷史遺憾。此圖是廢棄的燒磚窯

此圖是當地村民在講述拜相臺【《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轉載鏈接,敬請“關注”並查看我的所有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