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放下原生家庭中母親對自己的毆打傷痛,結婚後如何與父母和睦相處?

風與風啊


接受過去,活在當下,創造未來

  • 第一 接受:過去已然過去,看到事實,別去責怪

童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傷痛和快樂並存的,有些人的快樂多,有些人的傷痛重。不管傷痛多還是快樂多,童年都已經過去了。

當我們去思考原生家庭時,我們幾乎都已經長大了。這就意味著,過去成為了既成事實,我們改變不了。

既然改變不了,接受才能放下。

如果原生家庭的母親很暴躁,毆打對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痛,而且,成為孩子記憶裡最大的陰影面,讓孩子即使長大,依舊對傷痛記憶猶新;那麼,這種母親是很難被理解,或者被原諒的,作為母親的這個角色,她不稱職。

然而,往事對我們造成的一些傷害,木已成舟,不好追究。


  • 第二 理解:傷害你的父母,本身就是不幸的人

父母喜歡毆打子女,這樣的情況,我很武斷地認為,這些父母親本身,就是不幸的人,他們也許不曾得到溫柔的對待,或者本身就缺乏安全感,難以付出愛。

於是,他們或者是重複了曾被對待的模式,或者是在釋放自己的不安。

比如,我的二叔小時候被我奶奶棍棒教育,後來我二叔就對自己的家人拳打腳踢 ,是他愛打人嗎?也許是,但也許他只是學了母親的樣子。

如果在子女這一代,能夠意識到這種模式的不合理性,就會懂得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

理解父母也是“中無意識毒”的一代,他們本身也充滿不幸,即便責怪,也不可能改變任何現實。

但如果試圖接受過去的現實,明白父母的這種情況,就可以在當下和未來採取適當的策略,減少父母即將帶來的傷害。


  • 第三 前行:長大了,人生就是自己的,要學會為自己做主

很多時候,我們一邊反抗父母的“統治”,一邊又會期待他們的“指點”,畢竟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斷被父母干預,剛長大的時候,還不習慣為自己做主。

婚姻就是獨立的一個好時機。

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你便可以嘗試遠離原生家庭,去按照自己的期望,建設各人的小家庭。

既然小時候有很多疼痛,而你無法釋懷,那就離父母遠一點,留一個適當的距離,讓大家都舒服。

如果還要和父母在一起,那就要學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有可能,要去引導父母正確地看待人生,學會放寬心態,與時俱進(我就這麼做的,很有效果,不過要講究方法)。


總而言之,把自己的不幸延續到孩子身上,是父母的一種深層無意識(那個年代,文化程度不高,心理學又不普及,這種無意識普遍存在),這肯定不是心疼更不是愛,是發洩。

這不是誰說“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條出好人”就能夠掩飾過去的事情,錯誤並不會因為犯錯的是父母,就變成正確,不是嗎?

父母的毆打,或者暴力教育,或者負面教育,傷害了自己的孩子,這些傷害都是事實,不可否認。

只是,作為孩子,我們改變不了童年的既成事實,也別去和故事較勁,過好眼下,放眼未來,才是理性和智慧的選擇。

祝願每個人都能處理好親子關係,擁有更美滿的人生。


素秋慈


這個問題原意是指小時候被管教的傷痛一直留在記憶深處,這種記憶一直影響著阻礙著你後來的人格發展。

擁有健康的心理是人格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的人格可以讓我們在正向思維方面引導我們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做一些正確的判斷和決定。人在童年時期所經受的一切都會影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決策。她的決策首先是自己的心理舒適區和安全感的自我保護意識。



昨天我和母親聊天,聊到老二的女兒因為要買新衣服不想穿我女兒給她的衣服,被她媽媽狂揍一頓。揍完之後,她把自己反鎖到屋裡,一定要穿新衣服,不然就不開門也不吃飯,一個八歲的孩子,就有這個執拗的想法,後來我家老二還是同意帶她買新衣服才肯罷休。

這是孩子的心理自我保護意識。武志紅在他的心理課程:“保護層,傷痛層和真我”提到:當你感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他說:受傷時,你怎樣保護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他在反思中悟出一個絕招叫“三板斧”,我這裡引用他的三板斧來說明一下。

第一板斧是“體諒”。我善解人意,總是先為別人考慮。無論別人對我好還是不好,我都容易第一時間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我在重要關係中尤其如此,結果是無論和戀人、家人還是好友一起,我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我一起時,也會變得沒了脾氣。 第二板斧是“憂傷”。當我的體諒不能發揮作用,不能換到對方的理解與同情時,我會感覺到憂傷。 第三板斧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令對方明白我的處境時,我就使出拖延的絕招,一直拖到讓對方失去耐心。

回到我家老二孩子的話題。通過引用上面第二板斧和第三板斧,你會發現孩子的幼小心靈潛意識裡也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

但孩子隨著成長會把這些保護意識發展成為攻擊性保護意識,這個也是題主煩惱的根源吧。

從精神分析,長期處於一種嚴重的壓抑狀態,一旦爆發出來就成為攻擊性行為了。


你有沒有發現有的孩子經常被揍,會顯得麻木了,也就是無所謂了,然後就是我們常說的“屢教不改”,因為麻木也就構成了情感隔離,他會把事情和情感隔離開來對待,不再願意和你溝通。這也是上面說的孩子把自己反鎖在屋裡。

什麼是情感隔離?

情感隔離(Isolation of Affect)是一種自我防禦機制,是將情緒從認知中剝離開來的個體應對焦慮和痛苦的另一種方式。更確切地說,伴隨體驗或觀念的情感部分可以從認知整體中游離出來。 情感隔離可能具有許多實際的價值:外科醫生如果時刻掛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術中產生厭惡、憐憫的情緒,就無法有效醫治病患;將軍如果瞻前顧後,就難以制定決勝的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絕情緒化,也很難將暴徒繩之以法。對於適應極端環境,隔離更為有效。 對於某些養育方式之後形成特殊氣質的個體,隔離可能會成為其處理創傷的核心防禦方式。面對激發強烈情緒反應的事物,有些人會置若罔聞,這些人通過對情境的隔離和理想化,變得十分理性。如果個體把隔離作為基本防禦,生活中注重思維而忽視感受,那麼很可能具有強迫性人格。

結婚後怎麼和父母相處?這個問題我引用上面的文字也是解決辦法,你可以把“第一板斧”搬來用。第一板斧是“體諒”。我善解人意,總是先為別人考慮。無論別人對我好還是不好,我都容易第一時間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我在重要關係中尤其如此,結果是無論和戀人、家人還是好友一起,我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我一起時,也會變得沒了脾氣。和情感隔離的方式:對於某些養育方式之後形成特殊氣質的個體,隔離可能會成為其處理創傷的核心防禦方式。面對激發強烈情緒反應的事物,有些人會置若罔聞,這些人通過對情境的隔離和理想化,變得十分理性。



希望能幫到你。


我們愛成長


一句話,凡事先想想自己。

我有一個老朋友,自己的婚姻不幸福,對她的女兒也一直不喜歡。私底下,我總覺得她其實是妒忌她老公對女兒好。她女兒小時候,她經常找各種藉口打她。每次女兒犯點小錯,甚至只是考試的年級排名降了一位,她就會添油加醋到老公面前去挑撥。老公要是動手打,她在旁邊就會幸災樂禍。搞得她女兒很怕她。

她女兒跟我很投緣,曾經告訴我,別的小朋友做噩夢都是被老虎追,碰上妖怪什麼的,她小時候的噩夢就是看見自己的媽媽。

這樣的孩子不用說也知道,長大後的性格會有問題。她女兒後來參加工作了,很困惑同事們怎麼都喜歡和她保持距離。結果有個大嘴巴的同事說出了真相:“你平時總繃著臉,看上去很兇。大家都說你長了張後媽臉。”

從那以後,她就開始有意識改變自己。後來碰上了她老公。那男孩子為人溫和寬厚,事事都很包容這女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女孩慢慢也變得開朗,連小時候有的心臟問題,婦科毛病,腸胃虛弱之類的都好了。在工作中的同事關係也緩合了很多,後來還升職加薪,成了業務上的骨幹。

一個人小時候受到的不當教育會對人的性格產生很大影響。極端性格長期累積,還會產生生理病變。

所以,既然結婚了,就要先想想自己和自己的小家。一切從自己和自己愛的人的利益出發。如果父母仍舊對你的小家庭有威脅,搬家也好,切斷聯繫也好,該斷就斷。只要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不用管旁人說什麼。但大多數父母其實很難對成年子女的家庭構成威脅。如果那樣,建議你放下,無論你父母是否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人,一定要學會善待自己。很多時候,放下不等於原諒,只是為了放過自己,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


九連環九連環


從這個問題看,您受到了不好的對待,倒致在心裡有陰影,自己內心糾結,掙扎,內向,不敢表達自己,在言語表達中,有缺乏自信,自卑傾向,我也是從這樣的經歷中走出來,當我做錯時,被打,被罵,小時候的我自卑,自閉,不喜歡講話,等等。當我從別人口中得知其實父母親害怕我成為一個壞孩子,對社會造成傷害,所以對我非打即罵,造成了現在的我,後來自己成家後慢慢地從陰影中走出來。這個問題不是你我有這經歷,其實許多網友也有這樣經歷。

下面是網友的留言:網友愛就是正義:我從小就被父母罵,你怎麼不去死、養條狗都比你強、沒我們你連屎都吃不上、我這輩子最倒黴的事就是生了你……即便到現在,我依然驚訝於這兩個人髒話詞庫的龐大。我現在渾身乍刺,誰靠近我都容易被我攻擊,但我自己知道,自己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不敢接近別人,不敢付出真心。上街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我都會特別羨慕,但又特別矛盾,因為我害怕自己的孩子會因為我糟糕的性格而受傷。

網友連鎖:我性格多疑,做事畏首畏尾,生怕別人有所不滿,唯唯諾諾,我自己都覺得自己丟人。這一切就是因為父母從小對我的否定、責罵、吼叫,最可笑的就是他們現在還抱怨我怎麼成了這種性格,呵呵。我沒有做母親的打算,我的人生已經毀了,我不想我的孩子也要經受我經歷過的痛苦,不想再把這種該死的錯誤教育觀傳承下去。

從這些經歷中可以看出會影響孩子成長陰影,而且影響了我們的成長。但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感恩父母給了我們生命,養育了我們,親憎我,孝方賢。恩欲報,怨欲忘!無論過去怎樣?放下吧,過去的已過去,生活中有許多的不如意,煩悶的事,如果事事掛滿懷,那我們不是傷痕累累,用好的心態去生活吧,畢競你也要成家了,以後也會有自己的子女,你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活在自己的陰影裡。同時也要盡責盡心維護家庭,一個好的家庭是需要用心去經營。在家是講情的地方,如果家裡面成員能夠知道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的道理。就不會怨,惱,吵。一家和樂,家才溫馨!才幸福!




時時勤拂


在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惹父母操心和生氣因此父母才對我們歐打,但傷痛卻深深的留在我們幼小的心靈中也許當時太小不理解父母對我們的歐打卻是對我們更深的父母之愛,正所謂小樹不剪難以長成參天大樹正如我們一樣小時候不加一管教的話很難長成對祖國可造之材,所以說不打不成器小的時候不理解也許長大以後由欺在結婚以後會更深層的理解和體會到打之深愛之切,由期在我們當了父母會更加的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我們一定會用我們最大的愛和孝心來孝敬父母讓他們晚年開心愉快的度過好好的感受我們的愛。



彩虹裡的陽光118


如何放下原生家庭中母親對自己的毆打傷痛,婚後與父母和睦相處?

這又是一個與原生家庭有關的話題。

印象中,每一個與原生家庭有關的話題,都帶著傷痛,淚水和委屈。

都說幼年時候歷經的事情,會對一個人的性格完成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隨著家庭劇的熱播,相應的話題也一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談論。

我不清楚題主的“毆打傷痛”的程度,因為好像7080的父母都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那個時候經常出現父母拿著木棍對著孩子敲打的場面。

而特殊年代的特殊環境,讓家庭主婦格外脾氣暴躁—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個接一個,糧食吃上頓沒下頓,當家的在外面忙活一天也不過掙三瓜倆棗地,鄰里關係人情往來每一樣都讓生活更加苦悶。

所以孩子就成為唯一的發洩途徑。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因果關係,就像《都挺好》中蘇母一次次放棄蘇明玉一般,都是有原因的。

找到原因,解開矛盾,這樣才可以把問題解決,讓關係順暢,讓生活和睦。

一個人胡思亂想終歸是不得要領,還是把話攤開說,讓母親知道題主的感受,也讓題主明白母親的難處。心結解開了,一切就順暢了!


清歡的讀書小記


我是沒有放下,我感覺不怪我,不併不是記恨他們打我,我恨他們罵我太髒了,是不是我的錯都咬牙切齒的辱罵我,我就是他們家的出氣筒,到死我都不知道難過我每次給錢都是看爸爸太苦了才給的。好酒從來沒有斷過,爸爸還是比較疼我的。我也會孝順爸爸的。


鵬鵬341204


有一句老話說得好(天下父母心)自己好好想想,父母怎樣打你罵你在父母心裡都是想自己的子女成才,也是想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不過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是不對的,教育子女全靠打和罵這種方很容易傷害子女的心)不管怎樣都是自己的父母,當子女的都要做到好好去孝順,好好相處,千萬不要抱怨自己的父母怎樣打你怎樣罵你,做到感恩父母!





Lan出入平安


怎樣才能放下原生家庭中母親自己的歐打傷痛,結婚後怎樣和父母和睦相處?怎麼樣才能放下母親對自己的歐打,這個你要從多放面的想,做母親也不是容易的,為教育自己,近量從母親的好的地方想,讓時間來沖淡一切,讓不太和睦的家庭和睦起來,等你結婚後,有了小孩子,才知道做父母的是怎麼樣痛愛自己的小孩子的,養兒才知父母心,這樣你結婚後和父母的感情也就會好些,和睦相楚容易得多!


獵手87680711


確實有的母親平日每有不順心事都會拿孩子出氣。給孩子造成心裡陰影是無法估量的。她是順氣了。可孩子膽怯了。不過這樣的母親。都是性格火爆的。她需要嘴巴甜的孩子。可能是你性格倔一點。相信你結婚後。自己也當母親了。也就能慢慢諒解她的。時間會改變一切。相信如果聽到你母親病了或那受傷了。你心會揪。這就是母女連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