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家族中的“五服”指什麼?

鷹眼看教育


所謂“五服”主要是針對血緣親疏而言的,而且特指父系的血緣,與母系無關。這是中國長期父系社會導致的必然結局,堂兄弟隔了幾代依然也可論堂兄弟,表兄弟隔幾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表中表”,就顯得非常疏遠了。舉個例子,自己的孫子和自己叔伯兄弟的孫子仍然會論所謂堂兄弟,這樣比中國非常常見。當然,關係也的確並不那麼親密也就是了。但是,自己的孫子和表兄弟(舅父或姨母家兒子)的孫子基本上就很少有人在去論表兄弟了,甚至自己的兒子和表兄弟的兒子都很少再有人去論表兄弟關係,這就是所謂的“表中表”,實際上血緣親疏卻是一樣的。



言歸正傳,什麼叫“五服”?以自己為例,廣義上講上推五代、下推五代,相對於自己本身都算“五服”。上推即高祖輩、曾祖輩、祖父輩、父輩、自己,這算“五服”。下推五代是即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實際上也能算作“五服”。但是,因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都是自己的直系後代,人們通常不會這麼去論,比如什麼未出“五服”的曾孫,基本上很少有這樣的說法,曾孫就是曾孫。因此,平時人們常說的“五服”通常是以自己為基準點上推五代。



那麼,怎麼個論法呢?父親的其他兒子和自己是親兄弟;祖父的兒子是自己的大爺、叔叔,他們的兒子和自己是叔伯兄弟(也有稱堂兄弟的);曾祖的兒子是自己的伯祖、叔祖,他們的兒子是自己的堂大爺、堂叔,他們的孫子是自己未出“五服”的堂兄弟,高祖的其他兒孫和自己的關係同理,高祖一系的後裔和自己都算在“五服”之內。高祖兄弟的後代以及再往上、高祖父親、叔伯的後代等等,相對於自己的血緣就相當疏遠了,也就是所謂出了“五服”。為什麼成為“五服”呢?所謂“服”者,服喪之意,就是“五服”以內的親屬去世,是要服喪的,故而有了“五服”之說。出了“五服”,婚喪嫁娶基本上就很少往來了。



清王朝的所謂宗室、覺羅實際上大致就是按這個來的,以清太宗皇太極為基準,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顯祖塔克世、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正好是“五服”,因此,清興祖福滿的直系後裔(即所謂“六祖”,也就是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的後代)都是被清王朝認可為皇族的,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後裔為宗室黃帶子、“六祖”的其他後裔為覺羅紅帶子。福滿兄弟的後裔以及更遠的親屬已經出了“五服”,雖然也是愛新覺羅家族成員,彼時卻沒有被清太宗皇太極認可為皇族,原因就是這個所謂的“五服”。因為出了“五服”,血緣已經相當疏遠了,清太宗皇太極在制定相關政策時也就沒有把這些人再當作自家人看了。帝王之家都是如此,普通老百姓家自然就更加疏遠了,除了“五服”婚喪嫁娶還有聯繫的,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上是比較少見的。當然,以前鄉下由於同姓聚居比較普遍,出了“五服”還有來往的也不是不存在,但基本上也就是當鄰居、朋友相處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隨著封建社會的瓦解和新中國的成立,越來越多的新思想注入到了我們的文化中,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我們大力發展學習新鮮事物。

然而,在這樣的學習中,一些傳統的文化也難免流失,眾多因素下,一些傳統在城鄉之間逐漸拉開了差距。

因為一些政策上的自由,農村相較於城市保留下來了一些更多傳統的規矩和習俗,婚喪嫁娶,禮儀禁忌,以及家族制度。

那麼,農村家族中的“五服”是什麼意思呢?

何為五服

這裡的五服可不是五件衣服,五個物件。它指的是一種由血緣關係決定的親屬制度。

五服二字在古語中有多種解釋,這裡農村流傳的五服,是指從古代父系社會衍生的家族體系,本指因親疏遠近不同的五種喪服。

所以,簡單來說,五服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和自身五代。

如果把自己看做起點,那麼向上數四代向下數四代,一共九輩人,這上四下四便都是你五服之內的親人了。

中國人重情義,講究血緣往來,所以五服之內,誰家有個紅白喜事,按理說都是要參加的,如若出了五服,關係就淡了,也就可以不去了。


五服的由來

前面說過,五服,即五種喪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斬衰最親,緦麻為五服之內最遠。

五服,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喪禮禮治。晚輩為逝去的長輩披麻戴孝以示孝道和哀痛。該項制度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

斬衰:是五種喪服中最重的一種,以粗麻布為材料縫製而成的一種褂子,左右和下邊不縫。

斬衰的守孝期為三年,主要是兒子和未出閣的女兒,兒媳,重孫,妻子妾室。

齊衰:用比斬衰稍輕一些的粗麻布製成,衣旁和下邊要縫合。

齊衰服喪期為三月到三年不等,主要是子女為繼母,丈夫為妻子,孫輩為祖父母等。

大功:大功的材質是粗熟布,粗熟布稍細一些,服喪期為九個月,主要是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姊妹之間又或者為叔伯。

小功:為較細的熟麻布製成,重量也更輕。小功的服喪期為五個月,主要是本宗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等。

緦麻:是五服之中最輕的一個,由細熟麻布製成。服喪期也只有三個月,主要是本宗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

以上五種不同材質的喪服即民間五服一說的由來。

五服的禁忌習俗

關於五服,有著許多的規矩,其一便是未出五服,不得通婚的說法。

古人有云,“同姓而婚其後不繁”,老祖宗也許早就意識到了遺傳科學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更多悲劇,定下了五服之內不能通婚的規矩。

當然隨著多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的進步,族系家譜也漸漸流失,所以五服之內禁通婚的說法也只在部分農村地區存在。

依照今天我國的法律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也就是並非五服之內完全禁止。

那麼,你可能會覺得疑問,古代那些戲曲傳說中,表兄妹成婚親上加親也案例不是比比皆是嗎?

其實不然,古代的親上加親是姨表親可以成親,就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妹妹,而姑表親是不可以的,例如賈寶玉和惜春妹妹。

姑表親也就是五服之內的兄妹關係了,因為古代講究父系為宗,所以五服之內的父系一脈看作是一家,這樣一來成婚也就意味著亂倫,於情於理都有傷風化。


而女子通常在出嫁之後就成了外人,因此,姨表親雖說是親,但卻是外家親,可以成親婚配。

歷史上近親婚姻有很多,比如王獻之一家,賈寶玉和林黛玉,陸游和唐婉。

還有最有名也最讓人唏噓的呂雉,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竟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劉盈。

饒是劉盈尚存正義,據說未與之圓房,輩分來講,這可是舅舅娶了外甥女啊。

當然今天的文明社會,一些迷信封建的習俗早就應該摒棄,但習俗背後的倫理傳承,我們還是應該去了解一二,畢竟老祖宗的智慧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


史之策


對於農村人所說的五服這個問題,身為農村人,從小就常聽人說什麼出五服不出五服之類的問題,還有就是在農村講究年輕人不出五服不能結婚之類的話題,這些都只是聽說而已,根本不懂的什麼是五服。也從未問起過父母。


後來,生活中的事情經歷的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什麼叫五服,五服也就是指直系親屬的五代人,比如說,曾祖父 太祖父 祖父 父親 本人,這五代排列就不出五服,如果排到你的兒子這一輩,你的兒子輩與曾祖父這一輩就是已經出五服了。那麼,在農村出五服與不出五服有什麼區別的?主要區別就在辦紅白事上的區別,一般來說,出了五服的在辦紅白事方面就不以一家自己人對待了,即辦紅事一般不參與,辦白事參與但不帶孝。

這就是農村人說的五服,也就是說你和你的上四輩叫不出五服,你和你的下回輩也叫不出五服。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三農張老師


很多農村生活過的人,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某某家和某某家還在五服以內呢,是不能結婚的這樣的話。

久了我們就習以為常,但很多人又弄不明白這個“五服”指的到底是什麼。還有就是隻有農村人這樣說嗎?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看電視時,會看到皇帝一怒之下要誅人九族,這裡的這個九族,其實就是五服之內的親人關係。

那麼這是怎麼來的呢?又如何區分呢?咱們在下面一一說明。



一、五服的由來和喪葬

五服之內關係分別是:老老爺、老爺、爺爺、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樣九代人之內稱五服,我們可以看出來,一旦被誅九族,這將會是多大的一個殺傷面。因為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可以向外擴張出不少人的。

五服還對喪葬制度有著直接的影響,又可以說,喪葬制度催生了五服這個概念。

為什麼這樣說呢?古代人認為,出了九代,也就是五服,就不能算是直系親屬了,屬於同宗族,有人去世時,五服之內的人披麻戴孝,五服外的人就不需要。

兒披麻戴孝又不是一樣的,從顏色和樣式上區分五服之中的第幾代。

孝服在古代分別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當看到誰傳什麼樣孝服時,也就知道這人屬於去世人第幾代了。所以,五種孝服,是謂“五服”。

現在農村人還在用這樣的方法區分,只不過已經沒有古代那麼清晰和明朗,現在多用有限的樣式和不同顏色的孝帽來區分。

那麼,五服只對喪葬嗎?對婚姻有沒有約束力呢?這就是第二河問題。



二、五服和婚嫁制度

五服對婚嫁有著嚴厲的約束力。

古代婚嫁制度,五服之內是不許結婚的,近親不讓結婚從古代就開始施行,但古代人所謂的近親是隻追溯到五服之內的,也就是九代之內。出了這九代,那就是屬於本來和同宗族,就沒有那麼嚴苛了。

那有人會說了,這不是扯淡嗎?古代那些皇帝不是想娶誰就娶誰嗎?何時見過他們受約束?

其實,這是對五服的一個誤解,我們從上面就可以看出來,古代人說五服,說的都是男性直系親屬,這也是從母系氏族社會轉向父系氏族社會後的一個重要體現點。

古代說五服,說九族,是隻說男性這方面的,對於女性這裡沒約束。當然了,女性這邊其實也有,叫外九族,可多半是沒人認的。

比如我們經常看到電視或者歷史裡說誰誰娶了表妹啥的,那我們就能明白,其實這不在五服的約束力內。

當然了,古代或者近代也有娶堂妹的,這個現象不多,卻是真的也有。這個只能說萬事無絕對。但娶了堂妹堂姐的,多半要被人恥笑。可是,既然敢娶,也就沒人敢恥笑或者根本不怕別人恥笑,這個不在這裡展開說了。



總結:我們仔細看明白了古人的區分,就會明白這其實是一套很科學的家族制度,不管從喪葬還是婚嫁上,五服都可以有效的讓人們加以區分。這也是很多家族留有家譜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是鄉村黑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在農村常說的“出五服”或者“沒出五服”,其實就是家族親屬關係遠近的關係!在古代是指五種喪服,後來演變為五輩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就是五服。像一些地方說的“五服之內為親”,意思就是說,血緣關係在五代人之內的都是親人!超過五代的則是“出五服”了!

下面就結合農村的一些實際情況簡單聊一下,以供參考:

一、什麼是五服?

一般常說的出沒出服,就是指五服!最早出現在儒家典籍《儀禮》喪服篇中商周時期根據血緣關係所制定的五等喪服制度,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故稱“五服”,一般越親,則服重!具體表現為:

1、斬衰:

為最重的一等喪服,一般服喪三年(實為25個月)

因以最粗的生麻布製成,衣袖口處不縫邊,簡陋粗惡,猶如刀割斧斬,而喪服上衣為“衰”,因此,被稱為“斬衰”。

適宜人群:臣為均,子為父,未嫁女或迴歸宗族的已嫁女為父,妻為夫,承重孫為祖父等。

2、齊衰:

與斬衰服飾材料相同,衣緣袖口也縫邊,但稍顯齊整,所以被稱為“齊衰”。

但會根據服喪期時間和用杖與否分成四類:

齊衰三年:需用杖,並服喪三年。一般適用於父親已離世後,子女為離世母親。

齊衰杖期:需用杖,並服喪一年。一般適用於父親在世,子女為離世母親,或者是丈夫為妻子。

齊衰不杖期:不用杖,但服喪一年。一般適用於為祖父母、兄弟姐妹,已嫁女為父母等。

齊衰三月:不用杖,但服喪三月。一般適用於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

3、大功:

也稱為“大紅”。一般用粗熟麻布製成,服喪大概九個月,不用杖。

適宜人群:堂兄弟、未嫁堂姐妹、已嫁姑或姐妹、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等。

4、小功:

也稱為“小紅”,一般用稍粗熟麻布製成,服喪五個月,不用杖。

適宜人群:祖父的兄弟及其妻、父親的堂兄弟及其妻、父親的堂兄弟之子、已嫁堂姐妹、外祖父母等。

5、緦麻:

為最輕的喪服,以最細的熟麻布製成,服喪三個月。

適宜人群:本宗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等,外姓的外甥、外孫、女婿、舅父、姨兄弟、表兄弟、岳父母等。

另外,在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喪服叫作“袒免”。意思是:袒,即袒露左肩;免,即不戴冠。

例如新朋好友去奔喪,也要披麻的。

二、農村常說的“五服”,實為九族!

對於在農村常說的“五服”,其實是指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而對於這九族之外的家族成員,就是“出五服”的人了!也就關係越遠了!

像這種五服說法,應該是農村最普遍的吧!

三、農村往往是小圈子家族社會!會以“五服”關係分成若干家族!

要知道,一般在村裡你會發現,大多隻有一兩個姓氏而已!像我們村裡,姓氏主要有兩個,但大多農戶家不是姓王就是姓張!其實對於一個姓氏的農戶來說,就是一個家族衍生而來的!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也會不斷衍生新的後代!漸漸的就會發現,雖然同屬於一個姓氏,但往往有婚喪嫁娶之事時,並不是所有同姓的農戶家都會參與,而是隻是家族關係較近的一些農戶才參與。一般這時候就會常常聽老人說,這家怎麼沒來呢?!原來是已經出五服了!

因此,在村裡即便是同姓,也會被分成若干個家族!一般有婚喪嫁娶之事,也大多參與者為家族成員為主,而其他家族成員為輔!


益達說史


五服關係、包括如下

一服:父母、子女;

二服:爺爺、孫子(女)、兄弟、姐妹、祖叔伯、姑姑、侄子(女);

三服:曾祖、叔伯、祖姑、堂叔伯、堂姑、堂兄弟、堂姐妹、堂侄子(女)、叔伯孫子(女)、曾孫子(女);

四服:高祖、曾叔伯、曾祖姑、堂爺爺、堂祖姑、堂孫子(女)、從兄弟、從姐妹、從侄子(女)、叔伯曾孫子(女)、玄孫子(女);

五服:天祖、族兄弟、族姐妹、來孫子(女)。

關係圖如下



隨波逐流之以史相隨


按照血緣關係往上推五代,同祖或祖為叔伯兄弟者為五服。


儒道鴻業傳承術藝


看圖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