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農村中形容兩個人的親戚關係,就說還沒出“五服”,那何謂“五服”?

以夢為馬274021851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中國封建社會,以父宗為重。按照家族的親屬關係,從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己的五代。這五代就叫沒出五服,到了第六代這個就叫出五服。



五服這個詞由喪服而來,本是“五等喪服”古代一個家族有人亡故,家人為其服喪,按照親疏遠近所穿的喪服款式不相同。後來這樣的做法便發展為統計親屬關係的等級的做法。五服按遠近關係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與死者血緣關係親疏為基準,越親服制越重,守孝穿喪服的時間為三個月至三年時間不等。

在當今社會,哪些親人列為五服之內呢?山農來為大家梳理一下。

五服第一等“斬衰”,就是最親近的人過世,主指父親。五服是以父宗為重,父親過世,孩子必須穿這樣的喪服。但母親過世,孩子就只能穿第二等的“齊衰”。古代與現代的親疏關係就與我們大不一樣了。古代父親才是孩子最親之人,現代的“親”是無處不在,一遇客服都是“親”。

五服第二等“齊衰”,除了母親之外,自己的哥哥弟弟,未出嫁的姐姐妹妹,叔叔嬸嬸,爺爺奶奶這些都是屬於二等“齊衰”,他們這些人都是屬於父親這邊的最親的人。

五服第三等“大功”,這些就是你的堂兄弟、未出嫁的堂姐妹、已出嫁的姑姑、堂伯父等。

五服第四等“小功”,那就是老一輩的人了,就是曾祖父、堂伯叔父母、未嫁的姑奶奶、堂姑姑、已嫁堂姐妹等,這些人與你都已經關係很遠了,在現代社會,這些人都幾乎不走動了。偶爾相聚,那定是紅色炸彈或白色喪布來了。

五服第六等“緦麻”,那是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等。從這裡看的出,等級越低的人們,與自己的關係輩分越遠,這樣的親疏關係當然也越遠。也就是代數排前面的與自己的關係就越遠,服喪時就等級越低。但是這個家族最權威的老祖宗也在裡面,如果這個老祖宗可以活到這個家族第五代的出生,那是何其幸運的。另外“緦麻”還包括外親,外親就是母親孃家的親人們。包括外公外婆、舅舅舅母、姨媽、表兄弟、岳父岳母等。按照五服規矩,這些人過世不需要太難過。

特別說明一點,自己媳婦的孃家親人,除岳父岳母之外,其他什麼大小舅子、大小姨子可不在五服之內。

五服的分列很簡單。如果第一代在世,後四代都是一家人,才顯得家族人丁興旺。如第一代去世,第二代的兄弟便可分家,同時代出生的第六代就分到不同的新家族 。第六代就變成了第五代。以此類推的方式來計算著五服。

現在大家知道了五服的意思了嗎?看看你自己是第幾代呢?


山農村民笑哈哈


農村中形容兩個人的親戚關係,就說還沒出“五服“,那何謂“五服“?看了這麼多的回答和你提出的問題,我只能說一聲,無論農村或者城市,淪親戚關係,從來談不上有”三服“”五服“之說。

親戚關係就是親戚關係,無論在那個年代,只能按表兄表妹,與農村說的”五服“格格不入。

”五服“不是封建迷信,而是指的宗親,簡單的說,也就是六輩”五服“。怎麼會是六輩屬於五服,都按自己的輩份一算就出來了。從我說起,我爺爺有五個兒子,在這兩輩人中,這五個兒子,就是第一服。到我這孫子輩,就是第二服,我們這一輩的兄弟,也就是人們說的堂兄堂弟。我的兒子和他別的爺爺的孫子,為三服。通常叫叔伯兄弟。我的孫子這一輩,為四服,叫法發生了改變,通常情況下,按照出生的年月日大小,排行老幾老幾,就這樣叫大哥二哥三哥,一次的叫下去,”五服“也就是我的重孫,才是真正進入”五服“。


那麼在農村,怎麼能看出”五服“,只有在埋葬老人的時候,就能分出所謂的”五服“。到四服哭喪的時候,孝帽為蘭色,脖子裡發的是長白布孝,”五服“只有蘭孝帽。

當然了,大部分為重孫,四輩哭老太的都很少了。只要看到帶蘭孝帽哭靈的,都是重孫在守靈。謝謝。


農民萬歲


農村中形容兩個人的親戚關係,就說還沒出“五服”呢,那何謂“五服”?

五服之內人最親。五服之外可通婚,其實這種說法荒謬。

以前人們攀親,總會說咱還沒出五服呢,就會覺得格外的親切。

五服是古代治喪禮儀中的服裝穿著的一種登記劃分。在治喪過程中,外人可以通過喪服來區分這家親戚和死者血緣遠近親疏的程度。

在中國古代西晉的時候正式的形成喪服制度。其實五服原指五種服飾制度,後來在治喪中借用以區別親疏遠近的關係。

古代有九族的說法,就是親屬血統關係中,從高祖這一輩往下數,直到玄孫這一輩,總共是九代人。以自己為中心,往上數就是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往下數就是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這是九代人關係,滅門九族的說法和此有關。

至於五服,則是指在服喪期時間和穿著喪服粗細上來說的。從時長和粗細講五服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沒出五服的親屬要守靈,出五服的就免了。至於服喪守孝的時間長短,也是根據五服的遠近親屬來規定的。


農村老俗話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所謂“五服”可以簡單理解為“五輩”,沒出“五服”,農村有個習俗就是老人死了,“五服”內要陪靈,“五服”意外的可以不陪靈。沒出“五服”就是指關係還比較近的。

按上下兩種情況,舉例說明,第一情況,從我們自己往上說,父輩為二服,祖輩為三服,增祖為四服,高祖為五服,再往上就算出“五服”;第二種情況,從自己往下面說,子女為二服,孫子為三服,曾孫為四服,玄孫為五服,再往後就算出五服了!


數說三農


“五服”流傳較廣的有兩種說法,一,從自身算起向上👆數四代人,二,九族,從自身算起向上👆向下👇各數四代人!



第一種通俗說法是,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

第二種說法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往下數四代人,包含: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第一種說法是大家公認的,因為要是從高祖算起來到玄孫就是九代人,所以五服通常指自己往上數四代人!


天下糧田


農村五服,實際上就是指死人的一種喪服,就是代表著親戚關係,從自己算起就是從上五代到下五代開始走親,超出了上下五代就不再走往啦。


視評農事


五服就是指還沒出五代,所謂五代就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輩,還有自己同輩,這就是農村人經常說的五服,

所謂高祖父就是農村人說的爺爺的爺爺,曾祖父就是爺爺的爸爸,祖父就是爺爺,父輩和自己同輩大家都應該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