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莊旺村位於河北省井陘縣境內,屬全國曆史文化名鎮天長鎮轄村。西鄰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長宋古城僅2.5公里;北與千年古縣遺址井陘礦區天戶村4公里,山水相連,交通便利;東離省會石家莊40公里,井陘縣城12公里,南有綿河及307國道。

全村270戶,1100口人,村域面積10500畝,其中,耕地1600畝,是井陘縣生態文明示範村,井陘縣拉花培訓基地,河北省第二屆“民俗文化名村”。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萬年老村,秀美山川

莊旺村位於太行山最早有人類居住的綿河流域,據考古發現,村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訖今已萬年之久,當時這裡氣候溫暖,山坎巖洞可供棲蔽,丘嶺林森便於狩獵,山澗河流可以捕魚,便於人類居住。有記載於金代,(1297年),孫氏家族又遷入。村名源於地理肥沃富裕而得名“莊窩”,後逐漸演變為 “莊旺”至今。

古時著名的秦皇古驛道北道和南道,從村西邊和南邊兩端穿越,發生在秦皇古道上的大事舉不勝舉,秦始皇出巡,死後也是從這裡運回秦都咸陽,韓信背水列陣、康熙西巡、是創造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蹟“背水之戰”主戰場。阻擊英法聯軍的庚子之戰、晉奉之戰和百團大戰都曾在這裡發生。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村莊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地處天長古城,天戶古城,307國道金三角,地勢開闊,青山一面坡,碧水抱村過,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呈人字形狀,北靠鳳凰嶺、五龍山,村前綿河西至環村南折,張鳳鐵路專線村中穿越。當地人視為風水寶地“左有青龍山脈,右依白虎沃土,後靠五龍臥地,前系玉帶纏腰”,不僅適宜陽宅居住,而且也贏得陰宅寶穴認同,引來皇家和周邊大戶人家磷選墓地。莊旺村青山碧水,四面貫通,水資豐富,土地肥沃,地理位置優越,經濟相對發達,人居環境較為優越,被譽為“綿河岸邊的畫裡鄉村”。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土窯洋橋,古樸典雅

莊旺村古村落保存較為完整,明清遺風,古色古香。古街古廟古宅都集中在村中間,古民居多為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和二三進院落,總體上為土窯洞、石窯洞和磚瓦房三種類型,是綿河流域最具明清時期代表性的古民居村落,傳統建築約佔總建築物的三分之二。借山水靈氣,坐北朝南,高低錯落,佈局考究,軸線分明,主房明快,廂房對稱,門多院深,石圍石階,青磚砌牆,花格窗戶,尖脊灰瓦,石階高臺,廊柱前簷,尖山式硬山,飛簷斗拱,精巧別緻;正房尤為氣派,有院必有雕,石刻、磚雕、木雕、浮雕、透雕,陰陽兼刻,細膩逼真,惟妙惟肖,各具特色。舉人院,同和永院,無樑殿,關帝廟等古建築甚為精典,無樑殿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土窯洞,都為順窯,就岸挖圈,就地取材,避風向陽,青石抱面,石板拱圈,堅固耐用,“窯中有窯,窯套窯,窯上有窯,土樓窯”,裡邊和旁邊挖的小窯,做為儲藏糧食、存放新鮮紅薯和其它蔬菜用,上邊挖的淺洞為涼棚,做為棗棚或用作晾曬糧食。土窯洞最顯著的特點是:冬暖夏涼,節省能源,低碳環保,生態舒適,經濟實在。土窯裡的溫度相對溫差小恆溫,溫度保持在15至18度左右,冬暖夏涼,一般室內外溫度相差10°左右,冬天室外溫度降到零下,土窯裡的溫度還保持在15°左右,夏天室外溫度達到35--36°時,土窯裡的溫度還是保持在20度左右。住土窯冬天不用暖氣,夏天不用空調,村民們形象的稱其是天然空調,住土窯洞,睡土炕,燒地火,接地氣,養人養性,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因此,莊旺村是遠近聞名的長壽村,近年來,90歲以上老人 4名,80歲老人照常下地幹農活。有專家稱,莊旺土窯洞,是北方地區典型的土窯洞民居代表,當地人稱土窯洞是“養生洞”。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1941年日本建造莊旺大橋,是綿河上修建的井陘縣第一座混凝土橋樑,晉冀公路最重要的天塹通道,長方抹角四柱平跨渡五孔全鋼筋水泥橋樑,橋長111.5米,橋寬6米,橋柱高10.5米,中孔跨度24米,設計技術,組織施工,鋼材水泥均為日本所為,當時最先進的混凝土橋樑技術與工藝,通體光滑,橋樑歷經近80年風殘露宿,多次洪峰,毅然堅固完好。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鐵證,大量擄奪我國煤炭資源的罪證,也是警示我們不忘歷史,愛國愛家的活教材。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國寶非遺,文化燦爛

莊旺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厚重而絢麗,名道名橋名廟名勝古蹟名不虛傳。被譽為民間舞蹈藝術奇葩的井陘拉花,2005年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綿河水磨工藝,壘砌石牆技藝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陘旺牌莊旺小妮煎餅列入石家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莊旺拉花,始於明朝,盛行於清末民初,系井陘拉花民間舞蹈藝術三大派系之一,具有古老濃厚的鄉土氣息,其音樂曲調,舞姿動作具有自己獨特鮮明的地方特色,常演不衰。1954年參加河北省第一節民間藝術節榮獲“挖掘獎”;1957年參加河北省第二節民間藝術節榮獲優勝獎;參加北京地壇廟會演出獲大獎;上世紀70年代,省群藝館特邀本村省級井陘拉花傳承人李素芳,講述拉花民間舞蹈技藝,經過專家學者搶修整理,才傳承下這一獨具特色的井陘拉花民間舞蹈藝術,並多次在全國性大賽中,奪得金獎,莊旺村被授予”拉花之鄉”的稱號 。拉花舞蹈,源於生活,提神健體,異彩紛呈,喜聞樂見,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當今學拉花、扭拉花、傳拉花蔚然成風,“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人人會扭,個個會舞,是名符其實的井陘拉花莊旺培訓基地。

”背水之戰”主戰場,“長壽之鄉”、井陘拉花基地莊旺村

獨具魅力的莊旺河燈習俗。己有幾百年歷史,也是正月十九過老母廟會的壓軸戲,是對賴以生存的河流,逝去親人的緬懷、對活著人們的祈福。等到夜幕降臨,村民們在古老的樂曲聲中紛紛抱著抬著自家精工細做的工藝花燈,來到村西頭綿河入口處列隊展覽,家家有燈,戶戶爭先,依次將河燈點燃投放,悠閒地順著河水飄流而下,驟然間,平靜的水面變成五彩的游龍,紅的、黃的、白的,大燈、小燈、圓形燈、方燈、長燈、綵船燈,荷花燈,一盞盞、一朵朵、千姿百態,金燦燦、亮晶晶,五顏六色,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水中的千燈萬盞、岸上的燈籠閃爍、天上星光月色、凌空爆竹綻放,兩岸觀眾歡歌笑語,競相爭輝,大有“疑似星河落九天,金蛇狂舞姿態憨。條條金絲掛兩邊,點點螢光刻意歡”,的詩情畫意。使莊旺這一古老的放河燈感恩文化習俗不斷傳承,大放異彩。

莊旺村的頂孫葬、元宵燈會、尊天敬地、祭拜祖先、祈雨、婚嫁、喪葬等民間習俗,竹竹馬、漁家樂、跑旱船、秧歌等民間花會,煎餅、抿絮、餅齋、面勁等特色美食以及麵塑、刺繡等手工技藝,各具魅力,無不折射出莊旺厚重而絢麗的鄉村文化。(來源:井陘縣文聯、天長鎮莊旺村; 攝影:蔡銀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