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庄旺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属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天长镇辖村。西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长宋古城仅2.5公里;北与千年古县遗址井陉矿区天户村4公里,山水相连,交通便利;东离省会石家庄40公里,井陉县城12公里,南有绵河及307国道。

全村270户,1100口人,村域面积10500亩,其中,耕地1600亩,是井陉县生态文明示范村,井陉县拉花培训基地,河北省第二届“民俗文化名村”。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万年老村,秀美山川

庄旺村位于太行山最早有人类居住的绵河流域,据考古发现,村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讫今已万年之久,当时这里气候温暖,山坎岩洞可供栖蔽,丘岭林森便于狩猎,山涧河流可以捕鱼,便于人类居住。有记载于金代,(1297年),孙氏家族又迁入。村名源于地理肥沃富裕而得名“庄窝”,后逐渐演变为 “庄旺”至今。

古时著名的秦皇古驿道北道和南道,从村西边和南边两端穿越,发生在秦皇古道上的大事举不胜举,秦始皇出巡,死后也是从这里运回秦都咸阳,韩信背水列阵、康熙西巡、是创造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背水之战”主战场。阻击英法联军的庚子之战、晋奉之战和百团大战都曾在这里发生。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村庄依山傍水、山青水秀,地处天长古城,天户古城,307国道金三角,地势开阔,青山一面坡,碧水抱村过,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呈人字形状,北靠凤凰岭、五龙山,村前绵河西至环村南折,张凤铁路专线村中穿越。当地人视为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山脉,右依白虎沃土,后靠五龙卧地,前系玉带缠腰”,不仅适宜阳宅居住,而且也赢得阴宅宝穴认同,引来皇家和周边大户人家磷选墓地。庄旺村青山碧水,四面贯通,水资丰富,土地肥沃,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相对发达,人居环境较为优越,被誉为“绵河岸边的画里乡村”。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土窑洋桥,古朴典雅

庄旺村古村落保存较为完整,明清遗风,古色古香。古街古庙古宅都集中在村中间,古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和二三进院落,总体上为土窑洞、石窑洞和砖瓦房三种类型,是绵河流域最具明清时期代表性的古民居村落,传统建筑约占总建筑物的三分之二。借山水灵气,坐北朝南,高低错落,布局考究,轴线分明,主房明快,厢房对称,门多院深,石围石阶,青砖砌墙,花格窗户,尖脊灰瓦,石阶高台,廊柱前檐,尖山式硬山,飞檐斗拱,精巧别致;正房尤为气派,有院必有雕,石刻、砖雕、木雕、浮雕、透雕,阴阳兼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各具特色。举人院,同和永院,无梁殿,关帝庙等古建筑甚为精典,无梁殿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土窑洞,都为顺窑,就岸挖圈,就地取材,避风向阳,青石抱面,石板拱圈,坚固耐用,“窑中有窑,窑套窑,窑上有窑,土楼窑”,里边和旁边挖的小窑,做为储藏粮食、存放新鲜红薯和其它蔬菜用,上边挖的浅洞为凉棚,做为枣棚或用作晾晒粮食。土窑洞最显著的特点是:冬暖夏凉,节省能源,低碳环保,生态舒适,经济实在。土窑里的温度相对温差小恒温,温度保持在15至18度左右,冬暖夏凉,一般室内外温度相差10°左右,冬天室外温度降到零下,土窑里的温度还保持在15°左右,夏天室外温度达到35--36°时,土窑里的温度还是保持在20度左右。住土窑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村民们形象的称其是天然空调,住土窑洞,睡土炕,烧地火,接地气,养人养性,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因此,庄旺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近年来,90岁以上老人 4名,80岁老人照常下地干农活。有专家称,庄旺土窑洞,是北方地区典型的土窑洞民居代表,当地人称土窑洞是“养生洞”。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1941年日本建造庄旺大桥,是绵河上修建的井陉县第一座混凝土桥梁,晋冀公路最重要的天堑通道,长方抹角四柱平跨渡五孔全钢筋水泥桥梁,桥长111.5米,桥宽6米,桥柱高10.5米,中孔跨度24米,设计技术,组织施工,钢材水泥均为日本所为,当时最先进的混凝土桥梁技术与工艺,通体光滑,桥梁历经近80年风残露宿,多次洪峰,毅然坚固完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铁证,大量掳夺我国煤炭资源的罪证,也是警示我们不忘历史,爱国爱家的活教材。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国宝非遗,文化灿烂

庄旺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厚重而绚丽,名道名桥名庙名胜古迹名不虚传。被誉为民间舞蹈艺术奇葩的井陉拉花,2005年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绵河水磨工艺,垒砌石墙技艺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陉旺牌庄旺小妮煎饼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庄旺拉花,始于明朝,盛行于清末民初,系井陉拉花民间舞蹈艺术三大派系之一,具有古老浓厚的乡土气息,其音乐曲调,舞姿动作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地方特色,常演不衰。1954年参加河北省第一节民间艺术节荣获“挖掘奖”;1957年参加河北省第二节民间艺术节荣获优胜奖;参加北京地坛庙会演出获大奖;上世纪70年代,省群艺馆特邀本村省级井陉拉花传承人李素芳,讲述拉花民间舞蹈技艺,经过专家学者抢修整理,才传承下这一独具特色的井陉拉花民间舞蹈艺术,并多次在全国性大赛中,夺得金奖,庄旺村被授予”拉花之乡”的称号 。拉花舞蹈,源于生活,提神健体,异彩纷呈,喜闻乐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当今学拉花、扭拉花、传拉花蔚然成风,“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人人会扭,个个会舞,是名符其实的井陉拉花庄旺培训基地。

”背水之战”主战场,“长寿之乡”、井陉拉花基地庄旺村

独具魅力的庄旺河灯习俗。己有几百年历史,也是正月十九过老母庙会的压轴戏,是对赖以生存的河流,逝去亲人的缅怀、对活着人们的祈福。等到夜幕降临,村民们在古老的乐曲声中纷纷抱着抬着自家精工细做的工艺花灯,来到村西头绵河入口处列队展览,家家有灯,户户争先,依次将河灯点燃投放,悠闲地顺着河水飘流而下,骤然间,平静的水面变成五彩的游龙,红的、黄的、白的,大灯、小灯、圆形灯、方灯、长灯、彩船灯,荷花灯,一盏盏、一朵朵、千姿百态,金灿灿、亮晶晶,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水中的千灯万盏、岸上的灯笼闪烁、天上星光月色、凌空爆竹绽放,两岸观众欢歌笑语,竞相争辉,大有“疑似星河落九天,金蛇狂舞姿态憨。条条金丝挂两边,点点萤光刻意欢”,的诗情画意。使庄旺这一古老的放河灯感恩文化习俗不断传承,大放异彩。

庄旺村的顶孙葬、元宵灯会、尊天敬地、祭拜祖先、祈雨、婚嫁、丧葬等民间习俗,竹竹马、漁家乐、跑旱船、秧歌等民间花会,煎饼、抿絮、饼斋、面劲等特色美食以及面塑、刺绣等手工技艺,各具魅力,无不折射出庄旺厚重而绚丽的乡村文化。(来源:井陉县文联、天长镇庄旺村; 摄影:蔡银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