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她的慾望坦蕩;她的言語犀利,反應敏捷;如果她認同你,你會很快進入她的世界;如果你不和她在一個世界,她內心的槍,會射穿你的偽裝。她是餘秀華,一個寫詩的女孩,餘秀華說,很多二十多歲想不通處理不了的事情,現在到了四十仍然沒有辦法。所以很羞愧。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普通讀者》裡說,“我很高興能夠與普通讀者產生共鳴,因為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學究教條之後,一切詩人的榮譽要由未受文學偏見腐蝕的讀者的常識來決定。”從這個角度來講,我想餘秀華的詩歌能夠在詩歌世界引起如此巨大的響應,應該也是眾多如我這般的普通讀者,發自內心的對這種赤誠而沾滿累累傷痕寫作的禮讚。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第一次讀餘秀華的詩歌,開始是震撼,進而是共鳴,最後是被詩人俘獲後,內心對那些混著粗礪、血汙、鄉土的文字的膜拜。那一本詩集裡,詩人沒有國家、不談政治,沒有那些高蹈的意識和態度或是形態和方向。有的只是一個殘疾而且經受著婚姻不幸卻捂熱著赤子之心的眼眸,敏感的瞄準和記錄周邊的世界,那些刺痛或憂傷,因為詩歌語言本身的張力,顯得格外有了力量。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成名後的餘秀華,開始有了大量的朗誦會、讀者見面、籤售會等等,這個原本連“橫店”的春天,都因為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而變得顫巍巍的她,似乎迎來了她生命裡真正的春天。這一年來,她一直都沒有離開媒體的聚光燈下,連一起離婚甚至都能引起明星般的效應。想來,餘秀華的內心應該是苦悶的吧,正如她所說,“生活是什麼,是一個接一個的細節。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直白而赤裸裸的內心獨白和感情流露,讓我對這位詩人又多了幾分敬意。是的成名後的她,依然能夠從她的博客裡看到不少詩歌,她依然在勤奮的寫作。在“鳳凰讀書”上開專欄,她的散文依然擁有跟詩歌一樣的感染和穿透力。那些文字看著讓人心疼,讓人沁血。為什麼?,因為如她所說,“我不知道上天為何厚待於我,我如何有被如此禮遇的資本?我沒有,我只是耐心的活著,不健康,不快樂。唯一的好處,不虛偽。”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餘秀華的詩歌並沒有因為成名之後,文字變得急躁或是其他。她的筆下依然是她無法捨棄的農村、是她迷戀的橫店情事。質樸與赤誠的情感,彷彿早已融入她的詩歌血液裡。如果說這本詩歌,有什麼不一樣,我想更多的是意向的轉變,是情感的更加多元化,敏感的內心觸覺開始朝更加廣闊的視域伸張。縱然她敏感的內心與這鄉間情事、與她飛躍的想象對比和碰撞。她詩歌的蝙蝠穿越詩人的胸膛,頭腦,卻一直沒有穿越這個兜兜轉轉的橫店。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而這一次,這本詩集裡,詩人開始自覺的去記錄或是寫作更多的意向,他們或許豐富了詩人的詩歌世界,但讀者來說,是詩人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更加具有獨特內心感受的豐富世界。這一回,詩人真的開始“穿越大半個中國去睡你“,她筆下的地域變得開闊,在北京、廣州、西藏、湖北……。此時她詩歌裡的意向,也開始更加的多元,不再是男人和小巫,他們是詩人這些年接觸或是認識的“恩人”或“貴人”。

《名鏡》:餘秀華,有羞愧感的老女人,會變成女詩人

當然,詩歌的大部分依然是那個詩人揮之不去的故鄉,橫店,變成了不僅僅是一個意向,她成了辨別餘秀華詩歌母體的符號。穿越大半個中國,她依然愛著故土深沉。這在她的詩歌裡依然展示的淋漓盡致。她的個人抒情、她的情感跳躍,她的精神世界,最終依然圈攬在那個世界裡,她依然還是如此強有力的觸動著我、刺痛著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