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委員們這樣緬懷英烈……

清明节,委员们这样缅怀英烈……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

又是一年清明時,再與松柏悼英烈。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頒佈一週年。在這個以祭掃、緬懷、追思為主題的節日裡,我們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追憶英雄,也談談他們心中的紅色教育。

張西南委員:

離開哀牢山5年,想念松林中的那片墓地

清明节,委员们这样缅怀英烈……

很多年了,我凡到一個地方,聽說近處有革命遺址、英雄墓碑和烈士陵園,都要想辦法去瞻仰、憑弔或祭掃,好像這已成為內心的一種自覺。如從上小學開始,60年來,我去過很多有名的聖地、墓園和紀念碑,但讓我最難忘的是參軍後為部隊犧牲的戰友掃墓。

那是1971年的春天,我參軍來到雲南哀牢山深處的一個山溝裡,這裡住著兩個連隊,一個是我所在的導彈技術連,另一個則是專為導彈部隊打坑道的工程建築連。我下連隊不久,正趕上老兵退伍,全連集合到山坡上一片長滿了馬尾松的林子裡,舉行老兵退伍儀式。那天陽光透過鬆枝灑滿了林地,在斑駁的光影裡豎立著十幾個不足1米高的小石碑,指導員告訴我們,工兵團的老兵們在打坑道時遭遇大塌方獻出了他們寶貴的生命。今天我們的一些戰友就要離隊返鄉了,而這些犧牲了的戰友卻要永遠的留在這裡,我們所以要到這裡來舉行老兵退伍儀式,一個是讓離隊的同志給長眠在這裡的戰友敬上最後一個軍禮,把哀思留下來,把情誼帶回家;另一個是讓留隊的同志給退伍的老兵敬上一個莊重的軍禮,祝福你們繼續走好人生的路。樹林裡的墓地本身就瀰漫著濃厚的情感氛圍,而指導員樸實又深情的講話更是打動了每個人的心,開始隊列裡只有輕微哽噎的聲音,慢慢增大變成了嗚嗚的哭聲。“向烈士敬禮!”這時,指導員一聲口令,100多號人的手臂瞬間刷的一下舉起,而當指導員下達禮畢的口令時,卻沒有一個人把自己的手臂放下,任憑眼裡噙著的淚水順著臉頰滾落在軍衣上,此時只聽見山風吹得松枝刷刷的響。這是我第一次以士兵的名義在自己的戰友墓前拜祭,低矮粗糙的石碑只刻著他們的姓名和生死的年月,沒有職級一類的頭銜,也沒有任何評價的碑文,甚至因為保密的原因連所在部隊的代號都沒有,但就在這個簡陋的墓地,指導員點燃了我們幾十個新兵的一腔豪情,幾個月後在大漠戈壁化為了導彈騰飛的烈焰。

5年後我離開了哀牢山,但山上的那片松林,松林中的那片墓地,墓前100多號區區男兒真情釋放的哭泣,成為我心中永遠不落的一幕。尤其在我後來從事部隊政治工作的實踐中,常會想起老指導員給我上的那堂難忘的課,我將這些思考和比我更年輕的同事們進行交流。那時指導員沒有使用“紅色教育”這個名詞,卻用墓碑下年輕的魂靈闡釋了什麼是忠誠和使命,講話很少豪言壯語,更沒有裝腔作勢,而是用他自己心裡的話表達著樸素卻又真摯的感情,讓我們每一個新兵和老兵都在這個特殊的環境氛圍裡,實現了生者與死者的心靈穿越、精神融匯和思想共鳴。如果說真誠是“紅色教育”能夠入耳的基礎,那麼富有感情的內容才能夠真正撥動人的心絃。“紅色教育”需要藉助一定的形式,特別是那種莊嚴肅穆的儀式感,但不能因為過度而造成本末倒置,最好的教育形式,是在教育對象與教育者及教育內容三維之間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心理磁場,由此從感性的直覺進入到理性認同的層面,最終進入教育對象的大腦轉化為堅定的思想信念。

不久前,聽說我的老部隊換防去了一個新的地方,這讓我更加懷念哀牢山深處的那座老的營盤。於是,我回了一趟雲南,回到了那熟悉的山溝,當年的營房有的已成為了農舍,有的只剩下斷壁殘垣,四周長滿了野草。當地的老鄉告訴我,山上的烈士墓在部隊走後就被政府遷到縣城新建的陵園了,在那裡樹了一座很高很大的碑。我還是堅持爬到了山上,那天一絲風也沒有,林子裡靜極了。我看著這片沒有墓碑的空的墓穴上已長出了一株株的嫩芽,忽然覺得烈士的魂靈還在這裡,因為他們的生命早已融入了這條山脈,而寂靜的松林不正是這些老兵沉默的情懷嗎?我想念我的戰友,想念我的指導員,我站立起來,緩緩抬起右臂,向著這無名的墓地敬禮。這是一個老兵面對英雄的哀思和致敬。

(作者系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原第二炮兵政治部副主任)

高志標委員: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我出生在河北唐縣這個“抗日模範縣”,晉察冀軍區的官兵們在這裡留下英勇抗日的足跡,聶榮臻、楊成武、呂正操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生活和戰鬥,白求恩、柯棣華的偉大國際主義精神在這裡萌芽,白洋淀雁翎隊、小兵張嘎、王二小、狼牙山五壯士等英雄故事在這裡家喻戶曉。他們不畏犧牲,端崗樓、打鬼子、除漢奸、擊日寇,用堅忍不拔的精神譜寫了一曲曲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抗戰讚歌。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英雄人物,在我幼小的心靈早早埋下了崇敬英雄的種子。

我讀小學的年代,是一個崇尚英雄的時代,教科書裡,劉胡蘭、黃繼光、邱少雲、董存瑞這些戰爭年代的英雄故事伴隨我成長,雷鋒、劉文學、草原英雄小姐妹這些新中國成立後的英雄事蹟廣為傳誦,這些生動鮮活的英雄形象,至今都清晰地刻在腦子裡,也深深影響著我的人生價值追求。

少年時期,每年清明時節,父親總要帶我到晉察冀烈士陵園祭掃。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民族解放和國家進步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築起共和國成立和鞏固的城牆,指引我立志走上了從軍入伍、保家衛國的道路。1978年,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我投身綠色軍營,成為祖國鋼鐵長城的一員。在繫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的關鍵期,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許多一同入伍的年輕軍人在花樣年華走向戰場,他們義無反顧、負重前行,一轉身成為震撼心靈的青春記憶,完成了對和平的守望。每每想起這些一同入伍的戰友,都會觸及靈魂、催人淚下,他們是我人生道路上永恆的精神座標。

在強國強軍的征途中,許許多多和平時期以強軍興軍為己任的英雄們激勵著我奮鬥。“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我在部隊工作、戰鬥的第一站,東風烈士陵園安葬著為我國航天科技事業獻身的700餘名革命英烈,每年清明我們都要祭掃,重溫他們航天報國的英雄事蹟。獻身國防科技事業的傑出科學家林俊德,苦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以智殉國鑄就中華民族銅牆鐵壁。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張超,用生命立起戰友的航標。這些為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不惜生命孜孜以求的人們,都是國家脊樑和民族英雄。他們雖然已經離我們而去,但記住他們,緬懷他們,並把他們精忠報國的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就是對英雄最好的告慰。

清明緬懷,不能忘記歷史傳統的由來!不能忘記慎終追遠的精神信仰!不能忘記對於革命先烈精神的傳承!我們沒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們只是生活在了和平的國家。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個擁有英雄卻不知道愛戴、擁護的民族更加可悲。前些年網絡上曾經發生過不少惡搞抹黑英雄的謠言,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其惡劣的不良影響,嚴重詆譭了那些為國捐軀者們的英雄形象,也傷害了人們對英雄的情感良知,其目的我想不僅僅是製造噱頭博取網民關注,更挾帶著瓦解民族信仰、懈怠家國精神的險惡用心。歷史是嚴肅而神聖的,絕不會任人肆意篡改,這種醜惡行徑,自然邪不壓正,最終必將受到民眾的唾棄和法律的制裁。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官兵有信仰,軍隊才有力量。我作為與會代表,深感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振奮人心,也激勵我們一定要把英雄情懷傳承下去,把尊崇放在心裡,將信仰落到實處,永葆共和國不變的紅色。

追憶催人奮進,感懷激勵鬥志。清明節祭拜英雄,就是在尊崇一種情懷、一種氣節,彰顯一種初心、一種使命,踐行一種責任、一種擔當。立足新時代,履行新使命,我們只有擦亮英雄們用熱血浸染的鮮紅底色,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勇擔重任,才能不負這樣一個偉大時代。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防科技大學軍事基礎教育學院院長)

吳德剛委員:

必須把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脈

習近平總書記3月4日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教育是塑造靈魂的事業,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切實加強年青一代的革命精神教育,把紅色基因深深根植於青少年的心靈,培養堅定正確的信仰、鑄造高尚的靈魂、養成良好的人格。

偉大的革命鍛造偉大的精神,艱苦卓絕的鬥爭練就優良作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勝利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成為黨和人民奮勇前進的不竭動力和寶貴精神財富。面向未來,青少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所在,偉大事業、偉大工程、偉大斗爭、偉大夢想需要依靠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接續奮鬥,黨的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精神需要千千萬萬的年輕人發揚光大。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紅色基因早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共和國的鮮明精神標識。進入新時代,進行新的偉大長征,必須把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脈,把革命精神植入青少年的心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把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貫徹於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過形式多樣、方式靈活、內容豐富的周密安排,將革命精神、優良傳統納入在國家規定的基本課程和日常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在國民教育階段就能夠對黨的歷史和紅色基因獲得基本的記憶,增強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歷史的基本瞭解,懂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所經歷的艱難坎坷,知道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要通過革命遺址參觀、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方式,進一步增強青少年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廣大的青少年從小養成學傳統、愛傳統、講傳統的好習慣,傳承好紅色基因、保持革命本色。

加強革命精神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宣傳文化部門等要共同配合,切實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讓青少年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在青少年的教育中,廣大教育工作者,社會科學和理論工作者共同承擔著培根鑄魂的重要歷史使命,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更加自覺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努力在“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以實際行動把紅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