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為什麼不立李世民為太子?

小橘子飛車


李淵兩次立李世民為太子,但是李世民都推掉了。

李淵太原起兵,身邊只有李世民,建成元吉都不在身邊,為了鼓勵李世民賣命,李淵跟李世民承諾,兒子好好幹,如果咱爺倆能把江山打下來,那麼我就立你為太子。李世民對李淵表示了感謝,但是婉拒了。其實很好理解,八字還沒一撇呢,都是空頭支票,現在說這些為時過早,李淵姑妄言之,李世民也姑妄聽之,沒啥實際意義。李淵入長安當了唐王,由於李世民首入長安,功勞比李建成大,所以將佐們都跟李淵請求立李世民為唐王世子,李淵也聽了這些建議準備執行,可是李世民死活不肯當,執意讓賢,於是李淵立了李建成。李淵當了皇帝,李建成順理成章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

李世民為何兩讓太子,許多人都說這段記載是假的,是李世民後來編的,其實不然,李世民是真的不想當。李世民從小喜歡打仗,他的興趣在軍事上,不是搞政治。何況此時李唐王朝岌岌可危,正是需要征伐四方的時候,掌握軍權才是硬道理。因此於公於私李世民都不可能接太子這個燙手的山芋,這無疑是把他放在火上烤。所以李世民當了秦王。李唐都城長安位於八百里秦川,秦王是最尊貴的王爺,地位僅次於太子。如果說此時李世民就有篡位奪權的野心,想把老爸老哥老弟搞掉自己上位,也是誅心之論。此時的李唐王朝正在上升期,李淵父子們還是能夠抱團取暖的,還遠沒到排排坐吃果果的時候。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李世民雖然失去了太子之位,但是卻得到了征伐四方的軍權,當時的大唐王朝有兩位軍事首腦,一是征伐江南的李孝恭,一是經略中原的李世民,李世民連平薛舉劉武周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尤其拿下洛陽城之後,他的政治野心膨脹了,覺得取代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時機成熟了。只可惜李建成不是草包,就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時候,他也沒閒著,李淵晚年好色多內寵,國家大事幾乎都交給李建成處理,因此李建成也有了自己的行政班子,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關隴勳貴的支持。李唐定都長安就註定了必須依靠關隴集團才能活下去,否則只有死。因此李世民想要撼動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並沒有那麼容易,因為他的勢力在洛陽,依靠的是山東豪傑。在長安的根基遠沒有李建成深。

李世民攻克洛陽之後,大肆分封功臣,把自己的親信安插在洛陽各個崗位,儼然一個獨立王國,不僅遲遲不向長安城上繳戰利品,還藉口洛陽還有反對勢力需要處理為由遲遲不入朝,李淵沒辦法,只好讓張婕妤尹德妃等人前往洛陽城接管洛陽宮人和府庫珍寶。但是李世民拒不交接,他說,府庫寶貨已經登記入庫,需要封賞有功之臣,宮女需要配給有功將士,官爵需要授給才德之人,所以不能交給你們幾個女子。張婕妤一看沒轍,只好彙報了李淵,恰好李世民封賞了李神通幾十頃地,李淵趁此機會親自下詔讓李神通把這些地讓給張婕妤老爸,但是李神通有李世民撐腰,根本不認李淵的詔書,堅決不給。李淵大怒,跟李世民說,現在我親手下的詔書居然還沒有你的命令管用啊。後來又跟裴寂說,我這個兒子變了,由於常年在外掌握兵權,被那些書生們教壞了,不是我以前認識的乖孩子了。於是派尹德妃的老爸找茬打斷了杜如晦一根手指以示懲戒。

李世民母親竇皇后去世得早,每次李世民和李淵吃飯,看到李淵身邊美女如雲,想起母親看不到今日的好光景,就不由得落下淚來。這種掃興的事一多,誰都不高興。但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卻沒心沒肺的玩得很嗨,因此李淵對懂事的李建成好感越來越強,卻對李世民越來越討厭,從此沒有易太子之心,於是李世民兄弟矛盾日甚,直到玄武門之變爆發。


唐風宋月


李淵——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世民——大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將唐朝帶入強勢時期的一代開明皇帝,但作為李淵的次子,縱然李世民為唐朝的創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按理來說,他還沒資格繼承皇位,也就不可能成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而這個過程大家都應該知道的一場“玄武門之變”改變了這一切,擁有眾多人才、武將的李世民取代他的哥哥,當朝太子——李建成,成為大唐第二位皇帝。

唐高祖李淵

為什麼李淵沒有將太子之位直接傳位給次子李世民呢?這樣或許就不會發生“玄武門之變”死了兩個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及李建成的兒子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鉅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等幼兒都被殘忍殺害.......

小編今天就講講其中的原因(如有不同意見,關注小編,歡迎指正):

太子李建成

一、首先就是一直存在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這個制度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出現了,即使是在今天,也有一些家族企業會選擇讓嫡長子來繼承父業,再說周朝是中國禮法制迅速發展的一個朝代,禮儀文化對後朝都影響頗深,周朝時期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一直到封建王朝,在皇位繼承上,都會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後來又演變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說法。

雖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著,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當這個哥哥有多難,都不知道有多少刀子24小時盯著你:秦始皇臨死前,立長子扶蘇繼承皇位,但十八子胡亥一計就使得扶蘇自殺,並繼承皇位;隋朝,太子楊勇與楊廣之間.......東西兩漢王朝加起來一共有33位皇帝,只有7位皇帝勉強能算是遵守了嫡長子繼承製度,唐朝一共有21個皇帝,也只有兩個皇帝算得上是嫡長子,宋朝一共有皇帝12位,只有3個皇帝是嫡長子,明朝有皇帝16位只有5個皇帝是嫡出,而清朝12位皇帝沒有一個皇帝是嫡長子繼承的(嫡長子或已死、被陷害、被殺、被廢掉........)

二、嫡長子李建成也是一位有能之人:

智破劉黑闥

李淵在起兵前,可以說有兩個根據地,一個就是他和李世民一起管理的太原,還有一個就是李建成為他招兵買馬的河東:“命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秘招豪友”

而且李建成擁有著出色的軍事才能:主要事蹟有奪取西河之戰(一舉攻克西河,封李建成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智取霍邑之戰(舊唐書載此戰李淵被宋老生擊敗,李建成墜馬,功勞全歸於李世民),潼關防禦戰及智破劉黑闥(初步完成唐朝統一之戰)等。

李建成在起義前就開始,廣羅人才,善待賢才,在建唐前後,更是招攬了許多謀臣猛將,為他出謀獻策,謀臣魏徵、唐初名相王珪、武將薛萬徹、馮立、馬三寶等


三、坐鎮長安,很少出徵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建成則被確立為太子,最開始並沒有呆在李淵身邊學習政務,而是一直幫李淵平定各種叛亂,北部抵禦突厥、擒殺唐朝最強勁的敵人劉黑闥,(十二月“皇太子破劉黑闥與魏州,斬之,山東平”),讓唐朝基本實現了統一,後逐漸開始協助李淵處理朝政,李淵對太子李建成悉心栽培: “每令習時事,自非軍國大務,悉委決之”,“同時又命令禮部尚書李綱兼太子詹事,後擢太子少保,民部尚書鄭果兼太子左庶子,輔佐太子,李淵外出“巡幸”,則李建成要坐鎮長安“監國”,所以後期太子李建成基本上是坐鎮長安。

唐太宗李世民

李建成並不是平庸之輩,再加上其身為嫡長子,所以,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只是,李淵沒有想到後來的發展形勢而已,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功業會越來越大,以至於對太子集團,甚至自己構成威脅。


但不可否認,唐太宗李世民開創了大唐盛世,使大唐成為一個開放、強盛、偉大朝代讓“唐”文化遍及世界各地。

歷史沒有如果,發生即是事實!


謝謝大家查閱 歡迎指正 關注“劉家五叔”,與“劉家五叔”一起談古今趣事!


劉家五叔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很牛的皇帝,他開疆擴土,開創貞觀之治,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要說李世民一生中有什麼汙點,那就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登基為帝的。李世民在大唐建國初立下赫赫戰功,為什麼李淵不立他為太子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古代講究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封建制度。李世民雖然很厲害,但是誰讓你是老二來,你終生就於皇位無緣。李淵追尋這個制度,還是有道理的,如果沒有這個制度,那不就哪一個皇子都有資格繼位了,這樣容易引起爭位的煩惱。所以李淵立李建成也符合祖制。


第二,李建成也是有才能的,不像電視上說的那麼平庸。關於這一點我以前專門回答過李建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李建成寬厚仁義,雖然看上去沒有李世民戰功多,可是他在治國方面還是很有經驗的。而且李建成幾乎沒犯過什麼大錯,深得李淵的喜愛。所以立他為太子也可以理解。


第三,李淵為了自己的皇權穩固,不得不立建成為太子。因為李世民的戰功太大了,而且李世民手底下大將如雲,在朝中的勢力很大,李淵都有點控制不住了。所以他利用太子建成可以很好的制約李世民。可是後來也不成想沒制住,當了太上皇。令人唏噓。


第四,李淵為了兒子們考慮,立建成為太子,他日建成當上皇帝,可以善待兄弟。李建成寬厚仁義,有多次四弟元吉讓他殺了李世民,他都沒有這麼做。從這點就看出他是個仁義之人,他沒有李世民那麼不設手段,心狠手辣,建成當皇帝,是兄弟們的福分。


所以,綜合考慮,對自己有利,對兒孫有利,李淵就選擇了建成為太子。其實他也有很多次猶豫,但是還是沒改變這個決定。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也是始料未及的。本人愚見,建成當皇帝未必不行。


楚風說歷史


因為李世民是李二,所以沒有資格啊!


李淵的嫡出三兒子中,李建成老大,李世民老二,李元吉老三,他們三兄弟中只有李建成是具有合法繼承人身份的,而李世民、李元吉均是小弟弟是沒有合法繼承人身份的。


李淵想要立李世民為太子,不僅僅要突破“嫡長子繼承製”的約束,還有考慮到自己李唐江山的穩固,剛剛覆滅的隋王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隋王朝的老二楊廣繼位,剛剛將隋王朝玩的稀巴爛,此時的高祖李淵難道不會考慮到這一點嗎?


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將長子李建成置於何地?


高祖李淵這一生僅僅有一次的許諾,那就是立李世民為太子,將太子李建成貶謫到蜀地,那時候,因為東宮太子李建成涉及到“楊文幹謀反事件”,李建成被牽連了進去,高祖李淵為了讓李世民前去平叛,特意和李世民許諾,等他將楊文幹搞死了,自己就立李世民為太子。


可是,高祖李淵對於李世民的這張空頭支票最終還是沒有兌現。


而高祖李淵的心裡,只有太子李建成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所以他在位時,盡力調節東宮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兄弟矛盾。同時,為了太子李建成能夠上位,還在有意無意的削弱李世民的勢力,為太子李建成的上位鋪路。


受封建禮制影響的李淵,可以說是從頭到尾都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的打算,只是可惜了,玄武門之變還是讓李世民顛倒乾坤,登上了原本不屬於李世民的帝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一起被拿下,永遠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李世民的上位遠遠比我們想象的困難,當時的李淵已經劍鋒所指,決心要架空李世民的全部實力,謀臣被搞掉了,武將也被整治的夠可憐,勢同水火的兩兄弟,再加上自己的老爹的壓制,李世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帝位之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這場權力之爭中,從來不會有人會在意誰是兄弟,只會在意誰最終是這場權力鬥爭中的王者。


很明顯!李世民他做到了。


李淵對於太子之位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鐵板釘釘的事情,太子之位非李建成莫屬。


歷史總探長


據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李淵先後兩次私許李世民太子之位。雖然人說為李世民私改,但史書又記載唐太宗兩次要求看史書,均被史官拒絕,想來此事不是空穴來風。但李淵之所以沒有實現允諾,與立嫡立長制有關,也與太子李建成才華有關,但最重要的卻是以下兩點:



一,李世民功高震主。李唐建朝,李世民有半壁江山之功,官位也高到封無可封。他南征北戰,浴血拚殺, 換來了大唐的開疆拓土,也換來了李淵對他的猜忌。立李世民為太子,李淵會感到心裡不安。

事實上,唐初的政令已經非常混亂,形成唐王朝,太子府,秦王府三方並行的局面,為此,李淵夥同太子李建成,逐漸削減李世民手下的文官武將,企圖孤立李世民。若不是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將成為卸磨後所殺的驢,過河後所拆的橋,飛鳥盡後所藏的弓。



二,李建成與李淵父子更情深。這是李淵食言的另一個原因。人常說十個手指不一般長。人又說,皇家眾長子,百姓愛么兒。李建成是李淵長子,寄託著李淵無數的期待與父愛。

在李唐建國過程中,李世民負責開疆拓土,李建成負責管理後方,因此李建成侍奉在李淵左右的時間比較多, 更能夠了解李淵的心理,也更能夠投其所好,取得李淵的好感。因此,父子感情也更加深厚。



以上兩個重要原因,使李淵在立太子之事上選擇了李建成。


萍風竹雨123


李淵當時毫無理由要立李世民為太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兩點:

第一:李建成也是非常有才華的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料,其實,李世民曾經在其中做過手腳,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製度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對太子李建成集團大開殺戒,逼迫其父李淵禪位,這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是沒有任何正統性和合法性可言的,因此,李世民登基以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詮釋其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修改唐朝的實錄,突出李世民在李唐開國過程中的作用,貶低太子集團的形象,把李建成和李淵都描繪的庸庸碌碌,以塑造秦王登基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在《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李世民被認為是“自古攻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的一位皇帝,其實有點言過其實了,從晉陽起兵到建立唐朝,李淵本人以及太子集團的功勞都非常大,整個晉陽起兵的過程,其實是李淵策劃的,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人只不過是起到了贊襄的作用,我們在未經李世民動過手腳的可以信賴的《大唐創業起居注》這本書中可以看出來,但是呢,到了《新唐書》和《舊唐書》中,李淵就變得唯唯諾諾了,好像晉陽起兵的成功,李世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所以,在唐朝建立初年,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因為李建成並不是庸庸碌碌之輩。

(唐高祖李淵畫像)

第二:李世民之所以功勞大,是因為李建成被束縛了

李建成通過“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皇位繼承製度成功晉級太子,但是呢,卻被另一項制度給束縛了,那就是《左傳》裡提到的“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的說法,“太子者,國之根本”,在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文化中,太子是不可以率領軍隊打仗的,因為,太子一旦死在了戰場上,相當於動搖了“國本”,中國古代,有皇帝御駕親征,但從來沒有過太子親征,在皇帝親征之時,太子一般留守監國,平時,地方上有什麼重要的政務要處理,皇帝一般也不會派太子過去,而是派其他的皇子去處理,“君之嗣嫡,不可以帥師”的制度一方面保護了太子的人身安全,但另一方面卻束縛了太子,讓其他的皇子有了建功立業的機會,他們在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凝聚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集團,周圍聚集著一批能臣武將,往往對太子集團構成威脅。

(康熙皇帝親征之時,也是太子留守京師,圖為康熙皇帝畫像。)

李世民的功勞比李建成的功勞大,不是因為李建成的性格庸庸碌碌,而是李建成身為太子,根本就沒有多少建功立業的機會,

李建成並不是平庸之輩,再加上其身為嫡長子,所以,李淵毫無理由立李世民為太子,只是,李淵沒有想到後來的發展形勢而已,沒有想到李世民的功業會越來越大,以致於對太子集團,甚至自己構成威脅。


騰飛說史


李淵之所以不立李世民為太子,自有他的想法。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還是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二十幾歲的李建成已經可以獨擋一面了。

當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是以李建成為隴西公最主要的左領軍大都督的,而讓李世民帥領的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則主要是李建成的主力軍。在作戰過程中,兩兄弟配合得很好,一路攻城克敵向長安行軍。結果,李建成的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攻入城內。所以,李淵之所以能建唐稱帝,論功勳,李建成在此時並不比李世民差,還可能勝他一籌。那麼,由此可見李建成一開始就是李淵心中的太子首選。



此外,可能還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立長不立幼。

隋朝滅亡,就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立長不立幼”的規矩,才導致隋朝很快滅亡的。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即使李世民再優秀也不會被立為太子。

二,李建成並不是庸才。

李建成不但能統領三軍,在管理政務方面也是非常不錯的,他經常幫李淵處理一些朝中政務。李世民卻總被派去邊關征戰。



三,李淵怕自己的皇帝坐不久。

立了李世民當太子,恐怕李淵的皇位就坐不久了,因為李世民的勢力太發了,這可能是最主要的一點。

李世民在外征戰無數,門下有許多被他網羅來的各方人才。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能人異士聚集的地方,更有一大批馳騁沙場,誓死為為李世民盡忠的武將。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皇帝寶座可能很快就是李世民的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李家出身關隴軍功貴族集團,這個團體最看重的就是會打仗。那麼戰功赫赫的李世民如果說自己想做皇帝,那麼滿朝文武,恐怕除了魏徵,都不不會反對李世民。結果,群臣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並沒有表現出很牴觸的情緒--李淵和李世民的權利交接,非常順利。

或許,李淵早就預感到這一天早晚會來,只是美想到會如此(血腥)。於是他用李建成為太子,還能讓他們兄弟倆玩玩二龍戲珠的遊戲,好把時間拖得長一些。看李建成快玩不過時,再給他加碼一個李元吉,當李建成還不行時,就削弱天策府…



他妄想平衡二者勢力的勢力,來緩解自己面對李世民這個無比優秀的兒子帶來的壓力…但最終他還是把自己鄔幾個兒子都推上了火山口……


超能博士


李淵為什麼立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為太子,這裡涉及到一個歷史悠久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由來已久,始於商朝末年,周王朝初年。起初,之所以確立嫡長子繼承製,是有現實需要和政治訴求的。

↑嫡長子繼承製的繼承順序↑

周王朝建立之後,分封庶子到各地為王,嫡長子則留在京城,繼承王位,庶子沒有這樣的繼承權,如此安排,能夠保證嫡長子始終是大宗,而庶子一脈只是小宗。

庶子在各地立國之後,也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可見這個制度是十分見效的,起碼它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護支持。

“嫡長子繼承製”完美的解決了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問題。對古代皇家貴族而言,最大的敵人來自於堡壘內部,區區百姓是幾乎不可能沾染皇權及皇權背後的財富的,只有可能內部產生矛盾,並相互攻擊,從而削弱皇權,甚至導致江山易主。

推行“嫡長子繼承製”之後,皇族和統治階層內部就有了章法,一切按照出生時就獲得的地位,繼承相應的權力和財富,長幼有序,尊卑有序,皇族內部才能實現和諧。

此外,凡是不按照“嫡長子繼承製”,而是嫡子庶子一視同仁的,往往都不會有好結果。嫡子庶子為了爭奪皇位,就會割裂成黨,一旦父皇去世,立即大打出手。

↑朱允炆就是沾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光↑

一般而言,立嫡的順序為:嫡長子最優先,嫡長孫次之,其他嫡子再次之。然後按照庶子,嫡幼孫,嫡庶孫的順序往下排。

明太祖朱元璋立朱允炆就是按照這個宗法順序(朱允炆其實是朱標次子,朱標長子朱雄英早逝),但這卻是個例,因為這種立嫡的順序,對皇室而言是危險的,嫡長孫的政治能量往往不是其他嫡子叔輩們的對手,很容易形成權力爭鬥。

說到大唐初年的政治形勢,李淵稱帝后,太子自然就是嫡長子李建成,這是毫無疑義的,縱使李世民立了天大的功勞,也改變不了嫡子長幼的天然鴻溝。

幸好李世民也是嫡子,否則李淵斷然不會任由李世民如此發展勢力。

除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天然鴻溝之外,還存在時機的問題。

↑如果沒有該死的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會笑到最後↑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即位的同時,就已經確立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這時候李世民還沒有建立後來那樣煊赫的軍功,他對太子之位肯定也不會有什麼想法。然而,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反而形成了一種劣勢——他從此以未來人君的身份,坐鎮首都,跟隨李淵學習治國方略,並培養自己的威信。

而李世民則率領軍隊東征西戰,歷盡千辛萬苦,保衛李唐王朝安全航行,並在這個過程中立下不賞之戰功。

隨著李世民功高震主,李淵為什麼不把李世民捧為太子呢?因為,沒有這個必要。李建成太子做的好好的,李淵和朝廷上下幾乎都是認可的,憑什麼把李建成太子之位拿掉呢?有問題的並不是李建成,而是越來越有野心的李世民,所以李淵斷不可能廢掉李建成,讓李世民上位,那樣會引發極大的政治動盪,其後果有可能重蹈隋朝滅亡的教訓。

↑楊廣矯詔殺死兄長楊勇的案例,肯定對李淵留下深刻印象↑

想想隋朝吧,隋文帝楊堅把太子楊勇廢黜,另立楊廣,結果楊廣和楊勇兄弟二人親情全無,待楊廣登基後,矯詔賜死了楊勇,還把楊勇的兒子殺了個七七八八。

李淵如果貿然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經營多年的李建成必然不甘心,兄弟之間會鬧出大亂子,其後果就是影響朝局穩定,待李淵死後,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二人的親情必然也無法保全。

所以,李淵根本不會立李世民為太子,他反覆考慮的只是如何保全兩個兒子和兄弟父子親情,可惜,在他想出萬全方法之前,李世民率先發難,殺死了李建成,並把李淵逼退位,真是防不勝防,一切如夢幻泡影,無法預料啊。


我見青史多嫵媚


隋朝時期,李建成是嫡長子,唐國公世子。

李淵起兵時,李世民不滿二十歲,李建成比他大十歲左右,也不需要什麼費力的抉擇。

後來因為李世民功勳卓著,李淵甚至需要自創天策上將職位了,後來李世民越來越無官可加了,尚書令、中書令兩個三省長官一人當了,武德九年比一年前還多出個蒲州都督。李淵也想過改立太子,但李建成又沒犯什麼了不得的大錯,雖然因為楊文幹事件遇到危機但也過去了。最後改立太子的承諾變成了給李世民的空頭支票。

李淵幻想這種平衡可以一直維持下去,兩個兒子甚至包括不成器的李元吉他都不想動,最多隻動他們的幕僚敲打他們不要內鬥,兒孫自有兒孫福,等他兩腿一蹬了再洪水滔天也輪不到他操心了。

結果,在他有生之年,李世民給了他一個說法。

他別無選擇了。


代牧益州閻文平


1.立長不立幼的封建王朝制度的影響,封建王朝有一個皇位繼承製度,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只有皇帝的嫡長子才有權利去繼承皇位。而且,唐朝是在隋朝滅亡後建立起來的。李淵明白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沒有遵循封建王朝的“立長不立幼”的規矩,這才是導致後來隋朝滅亡的真實原因。李淵看明白了這一點自然不會再去重蹈覆轍,所以,即使李世民戰功卓著也不會被李淵立為太子。

2.李建成並不是庸才,李建成在管理政務方面是非常不錯的,在李世民被李淵派出去征戰時,他就開始做政務方面的事情了,並不是一個歷史上我們所看到的庸才,這只是李世民為了掩蓋他弒兄的真相而改變了史實。

3.李世民的勢力太大,大唐在建立的過程中,李世民在外征戰無數,培養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勢力,在他的門下,有許多被他網羅來的人才。而李世民的秦王府可謂是當時許多有名的賢才聚會之地,馳騁沙場建功無數的武將更是死命為李世民盡忠。李淵自然看到了李世民的勢力慢慢一步步變大,若是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他的皇帝寶座可就坐不了多久就要退位給李世民了。

綜上所述,對於權力的渴望,李淵絕對不會更不能將李世民立為太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