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5、【拾人牙慧】

【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含義】牙慧,原指言談中所流露之智慧,後喻他人曾說之言論與見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語為己用,或抄襲他人之言論。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第二十七條

【原文】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故事說明】殷中軍,即殷浩,東晉人,學識淵博,善發議論,少時頗有名氣。曾封為建武將軍,取中原時戰敗,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韓康伯。韓康伯常中斷殷浩的發言,私表議論。一天,殷浩見韓康伯又誇誇其談,便出此語。

【拓展】“拾人牙慧”亦作“拾人唾涕”或“拾人唾餘”。宋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答吳景仙書》:“僕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從其同義詞“拾人唾涕”或“拾人唾餘”來看,我並不認為慧是智慧的意思,而應該是一個通假字。不過不說也罷。

韓康伯經常打斷舅舅的話,多多少少有些不夠禮貌,且有些輕浮之嫌。殷浩吐此言,也不知道是劃清界限還是在維權。此語出在文學篇是有緣故的。做文章是最忌諱抄襲的。古人有言:“大概著書立說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賦詩作文,都是自寫胸襟。”亦作“拾人涕唾”。所以作文的時候,一定要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寫胸襟”。

6、【標新立異】

【含義】原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後來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張,創造新奇的式樣;有時帶貶義,指另搞一套。

【出處】 《世說新語﹒文學》第32條

【原文】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故事說明】支道林,名遁,是東晉時的佛教學者。他常與謝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歡談玄理,對《莊子》也很有研究。《莊子》是戰國時期莊周所著的一部哲學著作。魏晉時期的士人多崇此書。晉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對《莊子》作注。《逍遙遊》是《莊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個難點。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深入鑽研體味這篇文章的道理,都沒有能夠超出郭象、向秀的見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陽白馬寺同太常護國將軍馮懷一起聊天,談到《逍遙遊》,支道林說出了一種新的道理,大大高於郭象、向秀的解釋,樹立了一種新的見解,超出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認識。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見解,都是那些著名學者苦苦搜求思索沒有能夠解決的。後來人們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見來解釋《逍遙遊》。

【拓展】標新立異,總該是一種創新吧。就這一點,就能折服多少人啊。在文學上,“自寫胸襟”自然是一種高度,這種高度是要人慢慢地體味的,是需要理解和欣賞的,是以心以情以理慢慢浸染他人的心理的。而標新立異大多是一種智慧的突兀而出,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不容忽視且忽視不了的。

7、【皮裡春秋】

【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含義】 指表面不露好惡、不表態度,但內心實際上是有褒貶的。

【出處】 《世說新語﹒賞譽》第66條

【原文】 桓茂倫雲:“褚季野皮裡陽秋。”謂其裁中也。

【故事說明】在百度搜索皮裡春秋的出處時,顯示的都是《晉書*褚裒傳》,其原文是“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裡陽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殊不知“季野有皮裡陽秋”最早是出自《世說新語》,《晉書》的很多地方就是取材於世說的。

《晉書》中的桓彝,就是桓茂倫(字茂倫),東晉人。陽秋,即春秋,晉人避簡文宣太后阿春諱,以“陽”代“春”。孔子作《春秋》,每每以微言含蓄著大義,故後世稱其為“春秋筆法”。皮裡春秋則指表面不露好惡、不表態度,但內心實際上是有褒貶的。”裁中,即指在內心進行褒貶。

【拓展】在搜索這個成語時,出現得最多的是這麼句話——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這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薛寶釵詠螃蟹詩中的一句。蟹肚裡有黑、黃兩種不同的顏色,以“春秋”指花色,“空黑黃”,就是花樣多也徒勞的意思,因為最終難免成菜餚進人腹。這一句詩既新穎別緻而又寓意深遠,這也難怪有人因此說寶釵深有城府的。

《紅樓夢》裡還有一回,也與此語有關。第四十二回“瀟湘子雅謔補餘香”,寫黛玉給劉姥姥取了個綽號“母蝗蟲”。這“母蝗蟲”真正形象恢諧,正如寶釵所言:“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

由此看來,不唯寶姐姐善春秋,林妹妹在這點上也是不弱的。由寶姐姐一詠蟹詩來說寶姐姐城府深,是毫無來由的,人家分明是在批評螃蟹“皮裡春秋空黑黃”嘛。詞語出自《賞譽》篇,多是用來形容人的為人處世的。

8、【嶔崎歷落】(qīn qí lì luò)

【含義】比喻品格卓異出群。

【出處】 《世說新語*容止》第20條

【原文】 周伯仁道桓茂倫:“嶔崎歷落,可笑人。”或雲謝幼輿言。

【故事說明】從這個成語的含義中並不容易看出這有什麼“可笑人”,而且此語出自《容止》篇,好象並不搭邊,不象形容容止的嘛。不過,成語的產生是經歷過漫長的歲月的,後來的含義通常有了改變或者引申,前者比如“難兇難弟”,後者比如“嶔崎歷落”。從結構上看,應該是並列結構;從字面上看,“嶔崎”和“歷落”的含義差不多,大概是差別大,距離大,有高低的意思。果然,單獨查了“嶔崎”的含義,大概有下面四種意思:1、形容山路險阻不平。2、指崎嶇的山路。3、引申指艱難險阻。 4、猶坎坷、困頓不得志。如此一來,也就能發出會心一笑了——是在說桓茂倫輪廓太分明,長得太有個性呢!

【拓展】面目輪廓深,在當時大概是因為有胡人的血統吧?不是有人說那個時候不是五胡亂華麼?用教科書裡的說法,魏晉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胡漢通婚已經很常見了吧?不過人們還是愛拿這說事。不過就有個不怕這種嘲笑的,那就是東晉豫章山寺的僧人康僧淵。《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條有這樣的記載:“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康僧淵的祖先是西域人,長得高鼻樑深眼睛的人還受到別人的調笑,何況東晉名家桓家呢。不過,如果是這種鼻高眼深的長相,應該還是很英俊的呢。

還是回到這個成語上來。“嶔崎歷落”正是因為有這個崎嶇不平,才有形容面目的輪廓和品格或才能的卓異出群。

【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知識】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