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客觀地評價,吉利,比亞迪,以及奇瑞三個品牌的國產車做的怎麼樣?

邵1497608


吉利、比亞迪以及奇瑞可以說是我們自主品牌汽車之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了。對於這三家車企而言各有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很難說誰絕對的好絕對的差。客觀的評價一下,這三個車企又是怎樣的呢?

首先來說一下吉利。吉利汽車去年的銷量達到150萬臺,算是自主品牌汽車中的佼佼者。吉利給人的感覺就是財大氣粗,能夠收購沃爾沃,能夠入股戴姆勒汽車,還是有很強實力的。在完成收購之後,可以說是讓吉利的這個品牌更加的深入民心,並且與沃爾沃聯手開發領克這個品牌,進一步佔據自主品牌高端豪華SUV市場份額。除此之外,吉利的營銷做得還是非常不錯的,旗下車型眾多且更新換代速度非常快,吉利博越、帝豪、繽越都是熱銷產品。在技術方面,吉利汽車並沒有什麼太多的優勢,各方面表現的也是比較的中規中矩。總體來說,吉利的成功離不開出色的營銷能力,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證明自己的實力,特別擅長借力。


再來說一下奇瑞,如果說吉利是商人車,那麼奇瑞可以用技術造車,個人覺得奇瑞與技術宅本田還是有些相似的,非常注重技術並堅持自主研發。奇瑞堅持正向研發,無論是發動機還是變速箱,都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發動機熱效率也是僅次於豐田,1.6T發動機可以標榜奔馳發動機。但是,奇瑞的弱勢在於營銷能力,雖然有非常不錯的技術,但是汽車的外觀設計並不能夠很好的討好消費者,給不了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方面要比吉利遜色很多。如果奇瑞能夠把營銷做上去,並且挖一些設計大師努力提升產形象,奇瑞還是很有潛力的。


再來說一下比亞迪,說到比亞迪就不得不說新能源汽車。在燃油車領域,比亞迪的表現要比吉利和奇瑞遜色一些,甚至是太注重新能源汽車研發冷落了燃油車。在新能源領域,比亞迪可以說是自主品牌汽車中的佼佼者,目前比亞迪在新能源技術領域並不會遜色於一些國際車企。如果我們自主品牌汽車在新能源領域中能夠實現彎道超車,那麼第一位應該是比亞迪,比亞迪的部分車型也是受到海外消費者的認可。如果是選擇比亞迪汽車的話,個人還是比較推薦選擇新能源汽車,相比較燃油車來說,比亞迪確實是非常注重的新能源汽車的研發。


吉利,奇瑞和比亞迪各有自身的優點和不足。相比較而言個人覺得吉利更有能力成為國際大企業,吉利在財力和營銷能力上還是非常出眾的,如果能過加深技術方面的潛入,未來的激勵還是有很大成長空間。奇瑞更像是技術宅,在技術的研發上,可以說是投入很大並也能夠取得非常不錯的成果,但是在產品營銷方面做得是非常遜色,如果能夠把營銷做好奇瑞也是非常有前途的。而比亞迪是新能源領域中的寵兒,如果國內新能源汽車得到大力發展,那麼比亞迪也會插上騰飛的翅膀。三者之間確實是難分伯仲,各有所長。


小強說說車


我曾經是吉利人,也是吉利車主。可能有點私人情感,請注意。

一:奇瑞

奇瑞按道理從國家到地方保護、資源、人脈應該在都是最強的,畢竟是國企嘛,出口量也是第一。但是現在沒有這種強的趨勢。國企也限制了它。可能和高層的佈局和眼界有關係。(記得10年的時候看到a3的屁股,那個帥氣呀!讓我震撼。)

觀致聽說這麼好的車,內飾、動力、安全、外觀都行。可是賣得並不好,這個營銷方面是不是要加強?還是國企的侷限性和思想僵硬性?如果以後奇瑞的車打出來自觀致的底盤、來自觀致的設計師成為奇瑞以後的買點,那該有多好。還有和塔塔的路虎捷豹合作這麼久,貌似沒推出過一款這兩車的技術和相似產品。把一些好的技術放在觀致也好呀。

建議奇瑞加強營銷方面的,換個叼得營銷總監!印象很深的就是艾瑞澤五,當時選擇的是吉利,可是吉利新帝豪只有向上才標配esp。艾瑞澤則全系標配(價格差距不大)。從這點看出奇瑞是在真的為國人著想造車!加油呀!奇瑞!崛起呀!奇瑞!

二、吉利

我覺得吉利現在廣告可能打得有點厭煩,或許是用戶多。但是最美這個,最美那個未必大家不會審視疲勞?多點錢用在研發和技術上不好嗎?而且我覺得步子可能邁得有點大,到處收購,雖然現在是皇親國戚,以後呢?我在吉利待了5年,據我所知現在世面很多新車都是以前的車換殼,車型貌似也比較多,多得我都看不過來。我覺得還是豐田的模式好,凱美瑞、雷凌就幾款車,認知度好,市場細分沒那麼多。但是還是挺佩服吉利的,把沃爾沃運營得這麼好,動不動一款新車就是來自沃爾沃的技術和安全,吸收的比較充分。領克現在看來也成功了,和沃爾沃關係莫大(奇瑞如果把觀致也運營得這麼好就好了)。希望吉利不要一直吃沃爾沃的老本,有自己的創新。

3、比亞迪:

挺佩服比亞迪,也比較看好,畢竟是以後的趨勢,目前國產車新能源的領頭羊。在F3出來不久的時候,很多人瞧不起比亞迪,說名字不好,車不好等等。我就說今天的你看不起比亞迪,以後可能你還買不起。看看今天的唐、宋、元。買的起嗎?個人覺得價格有點貴呀😄,可能是電池和技術的成本在這裡,還不能走入普通的千家萬戶,如果有一天不靠補貼就六七萬塊就好了。(個人看了唐Pro真心喜歡,一看價格就後退了)😁比亞迪確實放棄了許多市場。在油價這麼高的時候,你所想的就是油耗低點。或者以後的趨勢會讓你選擇比亞迪。

總結:其實從三大件來說這三大車企應該差距不大,或者是因為新能源而選擇的比亞迪,或者是奇瑞的認真造車選擇了奇瑞,或許是銷量高沃爾沃的技術選擇了吉利,其實不管什麼原因我們都支持了國產,給了國產車一次機會,好不好就看這車企給我們什麼樣答案了了。

有兩句話我覺得應該深思:

1.諾基亞:我們並沒做錯什麼,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輸了。

2.大潤發:戰勝了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在這信息發達的時代,作為汽車製造業,以後有家車企消失了,可能會有上述兩點原因吧

加油我滴國產車!中國在崛起,國產車也在崛起!希望李書福說的:現在中國的停車場都是國外的車,希望以後中國車能停到全世界的停車場!

年紀小,見識少,可能說的不是很對。






雲淡風飄92700296


這個問題,我得回答一下,因為……

這三家都曾經是我的老東家,哈哈!

我在三家工作的經歷

所以先從我的工作經歷開始。

2004年武漢理工大學發動機專業畢業,首先進的是比亞迪汽車。在比亞迪16事業部,從事底盤零部件的開發工作。彼時比亞迪剛剛起步,從上到下,真正懂車的、會造車的不多。比亞迪剛剛收購了陝西秦川汽車廠,從電池大王向汽車行業轉型。

找到當年每天吃飯的比亞迪員工食堂,早飯1.25元、午晚飯1.75元,吃得非常好。


最早研發F3、F6,以逆向為主。那時候整個中國汽車工業處在一個不知道該怎麼造車的階段,逆向也還是主流。奇瑞逆向的QQ,在市場上叱吒風雲。

比亞迪經過三年的努力,F3、F6先後上市。由於諸多零部件都是自制,在成本控制上很有優勢,F3、F6的市場價格很低,很快打開了銷量。也讓比亞迪迅速成長為一線國產品牌。

F3上市後不久,我感覺到我在比亞迪已經很難學習到新的東西,同時比亞迪的生活區設備非常齊全,太安逸,不利於我個人發展。而且比亞迪的研發部門要搬遷到深圳,離家太遠。

曾經戰鬥過的奇瑞汽車工程研究院。


2007年初,我跳槽到奇瑞,這個當時已經擁有3000人龐大研發團隊的汽車企業。

彼時的奇瑞,在國產品牌中,技術首屈一指。它從發動機研發與製造起家,和奧地利AVL共同開發的一系列發動機,在當時的市場中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包括菲亞特在內的多家國外車企,都曾經和奇瑞洽談過發動機的採購事宜。

奇瑞崛起之路不可忽視的功臣——QQ。


我到了奇瑞後發現,這裡的研發部門分工更加清晰明確,相比於其他國產品牌,這裡的研發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研發流程。就以我工作的「排放控制部」來說,我所在的科室從事汽車尾氣排放工作,隔壁科室是從事消聲器開發的,還有個科室,專門從事汽油蒸發物排放的。分工可以說相當垂直和專業了。

而在比亞迪的時候,我雖然在同一個部門同一個科室,但先後從事過底盤、副車架、平衡杆、排氣管等零部件的開發。

那時候的奇瑞研發部,有從國外挖來的知名發動機工程師,還有奇瑞外派到AVL學習過幾年的年輕骨幹力量,研發人員梯隊也是十分的完備。

剛剛加入奇瑞時,我感覺到很新鮮,更細研發領域劃分,能夠學習到更加深入的知識。不過,在兩年之後,當我對尾氣排放這一塊基本摸清時,奇瑞的研發組織機構,又開始阻礙了我的個人發展。

從產品開發需求的角度,我那時候對排放的知識儲備已經足夠,但是想進一步接觸標定、CAE電腦分析,又涉及到跨部門,所以很難實現。希望在排放領域更進一步深入去學習吧,奇瑞又沒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撐各個領域的技術預研。

所以,偶然的機會,我跳槽到吉利,那是2009年國慶前。

吉利當年在浙江臨海的研究院。


剛到吉利的時候,吉利汽車研究院還在浙江台州臨海,沒記錯的話,研發人員應該只有800人左右。對吉利來說,專業化的研發,還剛剛入門。但是,現在的清華大學汽車學院院長趙福全當年在吉利領導研發,到2008/2009年時,已經幫助吉利建立了基本的研發流程和專業劃分,而我加入時,正是各個部門人員急速擴充之時,在隨後的幾年中,吉利研發人員爆發式增長。

特別要提到的一點,吉利的電子化審批流程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前在比亞迪和奇瑞,各種事宜都是走書面流程,那是相當的冗長和繁瑣,雖然一個事項流程,沒有一週下不來。而吉利的電子化審批,往往一兩天就搞定。執行力之快,讓彼時的我深感震驚。

因為研發人員少,在吉利也就有更多的責任和機會。我當時和另外兩三個同事從事尾氣排放控制工作,基本上是常駐在天津汽車檢測中心,負責吉利所有車型的尾氣排放認證的技術活兒。

我在吉利工作的時間並不長。2010年年中,因為家庭原因,我從吉利離職。同時我的工作內容,也從過去的汽車研發,轉為汽車媒體。

今天的吉利、比亞迪、奇瑞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到今天,離開汽車研發崗位已經快十年了。而今天再回過頭去看這三家車企在研發領域的發展,已經與往年大不相同。

比亞迪、吉利、長城、廣汽、長安、上汽等主流國產品牌,以及眾泰等二線國產品牌的急速膨脹,加速了中國汽車研發人才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同時,也稀釋了過去老牌重視研發企業的技術水平。像奇瑞這個當年的汽車研發人才匯聚地,也因此變成了過去十年中國國產品牌研發人才的黃埔軍校。如今,在各個國產品牌車企,都有大量來自於奇瑞的研發精英。

今天國產品牌研發規模,比亞迪和吉利都超過萬人,而奇瑞的人員,應該在6-7千人的規模。造成這種局面,來自各方面的因素,和經營理念、戰略目標、市場表現等都有關係。而研發機構的大小,也決定了一家車企的產品素質。

不吹不黑,今天的比亞迪、吉利、奇瑞,在產品上有啥區別?

在我看來,在傳統汽車領域,這三家車企基本相當。核心技術積累上,奇瑞起步最早,曾經優勢明顯,但今天已經差別不大了。在感官品質上,吉利佈局最早,率先突圍。比亞迪和奇瑞落後,但這一兩年,比亞迪和奇瑞也已經趕上來了。

奇瑞最新緊湊級力作艾瑞澤GX

比亞迪最新緊湊級力作秦Pro

吉利緊湊級拳頭產品帝豪GL


在新能源汽車技術領域,比亞迪一馬當先,當仁不讓的第一。而吉利和奇瑞則在產品開發精力上依然是傳統能源車為主,新能源技術次之。如果要在吉利和奇瑞兩者間非要區分高低,我覺得吉利的潛力更大。我的理由是,吉利在研發人才的聚集上,一向是非常大方,能夠快速建立研發人才團隊。

在產品特點上,除了比亞迪的插電混動、純電動車型外,在傳統汽車領域,這三家企業除了造型上各有特點,產品品質上其實並沒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動力性、駕駛性、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等等性能,很難說孰優孰劣。

我想,這也是未來國產品牌在產品開發上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讓自己的產品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並且讓人記住?

拋開產品本身,我覺得在營銷上,吉利要強於當前包括比亞迪、奇瑞在內的所有國產品牌。好的營銷,把80分的產品塑造成了90分。而不好的營銷,則把80分降為了70分。要知道,在購買之前呈現在用戶面前的,並非是產品本身品質的差別,而是各個車企傳遞給用戶的品質差別。

關注《予墨Auto》,從汽車工程師到媒體,我們解讀不一樣的汽車!


予墨Auto


正好筆者曾在自主乘用車企業工作過,期間對自主品牌的產品戰略、企業管理等方面有長期的關注和研究,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觀點,望能採納或有所幫助。

吉利、比亞迪、奇瑞作為老牌的自主汽車企業,也是演繹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歷史規律,世界上沒有亙古不變的強和弱,道法一切都在你的選擇和自我救贖之中。

如果我們單從2018年的銷量看,吉利已經接近150萬級別,位於中國乘用車品牌第一梯隊,在自主品牌中也是遙遙領先,已經甩出比亞迪和奇瑞一個幾何量級,比亞迪又有微弱領先奇瑞的優勢,產品亦然。

其實銷量已經反映了一個企業的經營行為和用戶行為,目前在市場信息越來越透明的情況下,消費者購車越來越理性,知道拿什麼去投票。其實單從銷量已經基本高下立判。但為避免有失偏頗,接下來想從企業的體制、領導人、產品序列、人力資源、營銷力幾個層面做一個簡單的剖析。

吉利的產品佈局最為全面,而且已經著手體系化能力建設。按照平臺化開發產品,而且已經建立和沃爾沃相關的三個平臺即BMA、CMA、SPA,產品由低到高,並覆蓋多種車身型式,從這個方面看,在平臺研發能力端,吉利先人一步,而且從沃爾沃技術和品牌中吸取了大量營養,這也是吉利近幾年產品得以能夠快速升級、鳥槍換炮的重要原因。當前的主銷產品佈局也是轎車、SUV齊發力,銷量大概是各佔半壁江山,在2018年SUV大市場下滑的情況下,有轎車補臺,得以均衡發展。但吉利還在補齊產品序列的科目,據悉吉利最新MPV嘉際、FY11等車型也有望在2019年上半年入市,先感受一下產品力如何吧。

諸位網友感受一下是否具備爆款的氣質。

另外吉利在體制和老闆的商業眼界等方面應該也是領先一籌,據相關消息人士透露,吉利的管理層是非常務實而且富有執行力的,而且重視人才,並給以相應的空間和氛圍環境。良禽擇木而息,這也大概可以說明為什麼有大量的奇瑞研發人員願意跳槽到吉利去的原因。再從吉利的營銷團隊看,高管如林傑、宋軍、劉金良等都是吉利土生土長的年富力強的骨幹管理人員,從人員的繼承性大概也能窺探營銷團隊的穩定性。

再來說比亞迪,從電池大王到收購秦川進入汽車行業,也已經歷了15年。比亞迪是目前兩家中以新能源電池和相關技術見長的企業,筆者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就從業界聽過比亞迪要在五年之內做到汽車行業NO.1的雄心壯志。比亞迪和行業其他兩位兄弟一樣,也都經歷了逆向開發、快速上量、市場低迷的階段,曾經也在市場中沉淪,好在近兩年比亞迪發現了自身問題,通過設計語言的更新快速對王朝系列產品實現了更新升級,以致於和吉利產品的差距在逐步縮小,目前市場也在逐步的收復之中,但和吉利的銷量和市場規模差距非一朝一夕能趕上,另外在產品序列方面的短板,如轎車和MPV車型的孱弱有待補齊。

最後說說奇瑞,奇瑞多少年來一直說自己是工程師文化,技術控,在早期其實是可以理解為逆向和複製能力強,剛開始造車就像嬰兒剛學會走步,因為市場競品少、趕上汽車高速發展的大趨勢才多賣了些車,如果因此就說自己技術能力強,多少有點貽笑大方。但前期奇瑞積累的產品開發經驗、流程、制度、培養的大量汽車人才,卻是不容置疑的。

奇瑞早在2011年就賣出了高達近70萬臺的銷量,此時如果將優勢轉化為領先能力,奇瑞可能也不是眼前的光景。奇瑞在人才和開發經驗上的積累,由於在戰略的缺失、國企制度的裙帶官僚、管理效率低下、內耗、不重視人才等等弊端的桎梏下,再加上奇瑞偏居蕪湖之一隅,領導人和企業的眼光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筆者注:當然這不絕對,同樣位於三線城市的長城汽車發展就好很多),使得發展的步伐逐漸緩慢,甚至出現了相當大的倒退。因此奇瑞也喊出了銷量退出前十名也要進行戰略轉型的口號,熟知奇瑞的人都知道奇瑞到底改變了多少,君不見在自主品牌銷量的排名中奇瑞已經排到了七八名之後了。

再說回產品層面,如果要對全新開發的汽車產品項目數量排個名,奇瑞如果排第二,絕對沒有人敢說排第一。這在前期的野蠻生長期倒無可厚非,但經歷過之後再不吸取教訓就是咎由自取了。目前奇瑞在車型的傳承上是做的不夠好最需要補課的企業,開發產品就像狗黑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東方之子、旗雲、風雲、奇瑞A3這些如雷貫耳的產品子品牌棄之不用,是奇瑞對既有資源的最大浪費,如今艾瑞澤燒了那麼多廣告資源,目前市場也是起伏不定。再者就是車型定位錯亂的問題,瑞虎3作為奇瑞的功勳車型,2005年上市歷經十幾年不換代也只有奇瑞了,後面的瑞虎5X尺寸和瑞虎3相當,一開始居然是要替代瑞虎5,後來發現不能強行替代虎5,又改回叫瑞虎5X,如今的市場也是相當尷尬.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但有一點客觀的說,奇瑞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用料還是很捨得的,但在消費者明顯能感知到的外觀和內飾總是有讓人遺憾的地方,好在現在奇瑞的產品整體也在進步。營銷這塊應該多做和消費者層面互動的功課,逐步去獲得消費者對自己的理解和認可,然後增加品牌的美譽度,逐漸脫離靠產品和價格等層面去傳播的形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敗乃兵家常事,如果在成功或跌倒後,重新審視自己和行業走過的路,才是當時當今國產品牌需要面對的大課題,汽車之路不是誰走的快,而是誰走的更遠,希望國產品牌能夠真正實現像家電行業的崛起,實現汽車強國夢。


慧眼識車市


我就以我汽車消費者的角度說說吧,國產的我開過奇瑞QQ,風雲,旗雲。比亞迪F3自動,G5自動。海馬福美來。合資的開過豐田威馳,大眾捷達,帕薩特,凌度自動擋。日產新陽光自動擋手動都開過,奔馳C200自動擋,鈴木北斗星,啟悅自動擋。現代瑞納。雪佛蘭科魯茲,賽歐。還有許多,想不起來了,時間太久了。

說說映像深刻的,威馳,瑞納,賽歐,新陽光,開起來舒適性,高速穩定性,動力,爛路的噪音,這幾款車還不如新款的比亞迪F3,這幾款車我都開了不少時間,是經過長時間的比較後的感受。海馬福美來的底盤過彎的感覺最舒服,車子好肯入彎,側傾很小,方向盤指向性好,不會在彎中再修正,操控感非常好,後座不易暈車,底盤給人的反饋比凌度和C200都好,可惜已經停產。我開過的合資自動擋,都是延遲非常明顯,包括奔馳C200都有不過還能接受,新款凌度延遲明顯,反應跟不上人的操控。啟悅6at的,反應慢,頓挫明顯,試了一下急加速居然搞得變速箱保護不能升檔了,可見6AT也不是有些人說的那麼神。新陽光的cvt適合慢性子的人開,省油,無頓挫。

國產車自動擋,F3和G5,雙離合的,起步反應比凌度的快,低速是可以感覺到頓挫,但是比啟悅的6at好,而且2檔以後幾乎都感覺不到換檔。我開車是比較快,一般都是大油門,甚至地板油。F3和G5的變速箱反應相對來說比啟悅,新陽光要快。急加速感覺乾脆利落。摸到性格後,可以開得比較得心應手。這兩款是我開過的15萬以內的最滿意的自動變速箱,而且這兩款變速箱不像大眾,大眾的變速箱你修不起,換雙離合片總成一萬多,你說肉疼不。而比亞迪的雙離合,雙離合總成淘寶上才一千多,G5的兩千多點,整個變速箱總成才不到一萬。而且比亞迪廠家給你質保6年。

手動擋裡面日產新陽光的手動變速箱駕駛感受是我開過的最垃圾的,間隙大,頓挫,老司機開也不好操控。大眾捷達的變速箱手感很好用起來也舒服。五菱榮光的變速箱雖然檔杆間隙大,操作感不夠高級,但是銜接快,齒比密,城裡穿插,變速靈活,動力傳遞匹配非常好,得心應手。

以上都是我二十多年開車對開過車型的個人感覺。10萬,甚至15萬以內,國產的還更好。特別是自動擋。比亞迪,奇瑞的。其他的沒開過,不評價。最讓我不滿意的,啟悅自動擋,新陽光手動變速箱,cvt的不錯,就是反應慢些,不急慢慢的開還是可以的。雖然日產cvt比較早,但是還不如奇瑞的cvt。奇瑞的反應快,動力更迅速。還有很多朋友說自動變速箱的頓挫,雙離合比AT的好(如果是二三十萬以上的自動AT車不說,AT的舒適性是一定要大排量發動機來支持,小排量2.0以下,特別是1.5左右的發動機是很難匹配得好,除非做大齒比,比如8AT 9AT,但是小排量代步車是不可能匹配這麼貴的變速箱),AT的頓挫是每個檔位都能明顯感覺到。雙離合變速箱只有一二檔有,之後的檔位你幾乎感覺不到換檔,反正比亞迪的(我也只開過比亞迪的和大眾的雙離合)二檔以後到六檔,我不看儀表都不知道它已經換檔。但是也正是因為一二檔有頓挫,所以在堵車的時候一二檔來回切換就感覺頓挫明顯,所以在堵車的時候,可以切換到運動模式,就是S檔,提高換檔轉速,減少低速換檔次數,這樣人和車都舒服。

說說安全,開車這麼多年,路上看見的,聽說的,在車身安全上,國產的比合資的好,很意外吧。國產車說是高強度鋼就是高強度鋼,不像日本鋼鐵醜聞,大家都知道吧。而且幾萬十來萬的車就開始使用高強度鋼和熱成型鋼。

說說內飾,國產新車,奇瑞,吉利,特別是比亞迪新車內飾都幾乎沒有什麼難聞的異味。合資的我開過很多,有些還是幾年的車,內飾異味都很大,特別是大眾,起亞,還有上過新聞的奔馳寶馬的毒內飾事件。

有的朋友說你說的怎麼和別人說的不一樣。有一部分人說國產不好,反正這不好那不好。合資的怎麼怎麼牛,神。首先,你要確定你收到的信息是真的,網上信息真真假假,道聽途說,你的信息來源不能全部都是網上看。自己要多瞭解,多想想。國產車已經不是20年前。反正,大眾斷軸,本田機油增多,寶馬5年普遍發動機漏油,奧迪燒機油,奔馳維權上電視,陸虎自動變速箱問題,等等,都是板上釘釘的事。上過官方媒體的事。而汙衊國產車的事往往都是傳說。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買車的理念吧,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收入有限,時間也緊,所以我想要的是普普通通代步車,不容易壞,就算壞了也花不了幾個錢,也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修好的車。如果你有錢有時間就不用看了。

首先大家要明白,世界上沒有不壞的車,只是幾率大小。不說豐田,就是勞斯萊斯也一樣需要售後。是吧。如果你希望買一臺車一直都不壞,是不可能的。只是你開多少年開始壞。

既然你的車始終有壞的時候,有需要保養的時候,那麼我們要買不怕壞,好維護保養的車。他們的共同點,不管是新車型,還是老車型,1保有量比較大,2廠家技術壟斷不嚴重,(至少4S大小城市,縣城裡都有)非4S也能修。3配件耗材好買,便宜。不管是汽配城還是淘寶一搜都有,而且還便宜,特別是淘寶上都搜不到配件的車最好別買,不然你車壞了都沒有配件修,4S都要你等半個月才有配件。4油耗普遍不高,這個可以問問路邊看見的車主,也可以看看口碑網上的評價。

建議不要買一下幾種。

1賣得貴,保養貴,消耗貴,的三貴車。因為買車就已經花費了你收入的一大部分,甚至是貸款,之後呢,油耗又高,保養一次就差不多1000左右,各種耗材又貴。那麼車會成為你的負擔。

2小眾車,平時開開無所謂,等到保養和需要維修的時候發現4S離自己家一百多公里的大城市裡。在自己縣城維修保養確沒有現成的配件,需要等十天半月的。

3有致命缺陷的車,大家都知道大眾速騰斷軸,本田思域,crv機油增多,陸虎變速箱,大家記住這4個車型。他們的問題4S是不會解決的,大家可以搜搜。大眾不是給你換新軸,而是打補丁。本田機油增多不是給你換髮動機,而是改質保書,提高機油尺刻度線。陸虎不是給你換變速箱,而是不停升級變速箱程序。如果你買到這樣的車,除非你非常非常白菜價賣掉,不然你是非常非常鬧心的。工業產品有點問題也是正常的,可是售後服務做不好就不對了。


大鬍子抽菸


我是汽車相關金屬加工行業做進口設備的,不直接做汽車配件,但基本上這些配件廠商和主機廠都是在我們眼中成長的,既然談到這三個品牌,我從供應商角度談下我們眼中的這三個品牌吧。按照提問順序回答:

吉利:提到吉利給我很大的印象是好多年前拜訪臺州,竟然發現大街小巷的金屬加工廠或店都在或多或少的給吉利製造配件,說實話,有點刷新了我的三觀,第一感覺這不像現代汽車企業,我不太確定品控如何把握,以至於我們駐點台州的售後人員買車都是不買吉利的。後來吉利開始逐步提高供應商資格和規模,從最新的拜訪經驗來看,吉利對配件供應商的優先選擇還是價格,並且及其壓低供應商利潤,從長期來看,這對汽車品質是有影響的,因為在合理範圍之外降低成本,只能帶來質量下降。

比亞迪:比亞迪早期的問題是,試圖自己製造所有汽車上的配件。這在沒有降低成本的同時,還帶來了品質問題。他們除了製造發動機、變速器等,甚至還生產空氣空調濾芯,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準備自建制動盤生產線,然後讓我們做技術交流,雖然這是對我們有利的,但當時還是規勸他們這個制動盤行業太成熟了,外購比自制成本便宜多了。根據最新拜訪來看,比亞迪這兩年總算開始只製造自己的核心配件,外購市場成熟供應商配件了。

奇瑞:他曾經是我認為國內主機廠的標杆,在很多年前,奇瑞有當時比較其他國內主機廠成熟的團隊,成熟的工藝流程。但是這幾年明顯發展乏力,奇瑞這幾年已經是我們行業技術交流最少的主機廠,因為我們有全球汽車配件金屬加工經驗,所以各主機廠在研發階段就會和我們工程師確認一些工藝可行性,並不是一定使用我們的設備,但可以借鑑我們的經驗避免失誤,很遺憾的是奇瑞這幾年新開發數量太少了。

這是從汽車相關行業內看三個主機廠的印象,從我的角度分析:

吉利:穩中有進,但低價配件策略可能會帶來質量問題,待觀望。

比亞迪:穩中有進,新策略可能帶來品質提升,但雖然目前他的新供應商都是業內翹楚,但鑑於以前比亞迪有過f3銷量好就開始琢磨降成本,所以長期發展也是待觀望。如果不犯f3的錯誤品質可能會提升很大。

奇瑞:說實話,有點吃老本了,如果不繼續進步未來很危險。

最後,喜歡用個案來評價的,我這裡做個說明:

品控是個複雜的問題,我不是品控工程師,大約解釋下。

所有配件都不能實現完全精度達標,會有一個合理誤差,一般使用抽檢或全檢。

抽檢成本低,但計劃再好的抽檢流程也會有不合格品流出,這就有一定的成品故障率。全檢成本高一點,但可以減少成品故障率。

然後還有產品一致性問題,就是在合格誤差範圍內,誤差的大小,這就要cpk控制,cpk要求越高,產品一致性越高,但報廢率也高,產品成本也更高。

所謂產品一致性,比如變速器,一致性好,直觀的表達就是噪音水平一樣,一致性不好,就會有的噪音低,有的噪音高。

但再好的質量控制,因為生產或材料缺陷,還是會有故障率。

說到這裡應該明白了,品控不好,一致性差,故障率高,但也不是全部會故障。品控好,故障率低,一致性好,但也不是全部不會出故障。

做為終端用戶,你的一臺兩臺車表現,實際上是運氣。

但做為項目管理,你的不良率,返修率是現實的數據。

我很討厭具體評價某款車或品牌的原因,就是總會有人拿個案說事,事實上對於整體質量評價來說,個案好或不好,不代表某款車或某個品牌的整體水平。


blacksupermonkey


作為前A3 的車主,還是說說奇瑞,別的不瞭解,沒有發言權,

發動機變速箱底盤就不說了,09年左右奇瑞的發動機變速箱技術在國產品牌裡算最強的了,當然我說的變速箱是cvt ,

A3 在我手裡開了兩年半,分手的原因是他捨身護主救我一命,自己報廢了!碗口粗的樹,凌晨一點時速60沒有剎車正面撞樹,樹折了,車上三個人除了我的膝蓋擦了塊皮,其餘毫髮無傷!兩氣囊全爆,四條輪胎全廢,拖到4兒子,遙控鎖車直接走人!奇瑞的安全性在我看來一直在國產裡數一數二,尤其是後來的觀致!

1.6的新A3 在市區堵車手動擋也得9個到10個油冬天還會多1到2個,上了高速,立馬就到6個左右,我開過最省的一次跑了400公里,5.2!所以油耗在我來說沒有槽點,畢竟車自重大!

說說奇瑞吧,其實奇瑞最大的失敗在於營銷公關和產品定位規劃。反應總慢別人一拍,一直別人拉著走!

我覺得長城吉利長安真的應該感謝奇瑞,

如果瑞虎早換代早把設計師換了,可能長城h6就不會那麼火了,

如果艾瑞澤7定位準確,先求佔有率,後求利潤,

帝豪和逸動也就不會在當年那麼風生水起了!

艾瑞澤7是好車,也是用心之作,但品宣和公關都是渣,一上來就對標合資品牌,價格定的虛高,導致後來大幅降價,傷了一批老用戶的心,後備箱漏水被水軍無限放大,讓很多觀望潛在客戶流失!

瑞虎萬年不換代,等發現沒有競爭力時,就來個小改款騙騙用戶,實在不行就降價,再不行,就換個名!

反正一切以完成任務為主,

產品規劃和定位更是屎一樣,本以為多生孩子好打仗,最後全是窩裡鬥,不用別人揮刀,自己就把自己弄死!到今天真正有銷量的有幾個?產品沒有延續性,全靠吃老本!

對奇瑞還是有點感情,到今天身邊有朋友要買國產車,我都建議看看奇瑞,到今天很多群友都換車了,只有三個鐵粉換了奇瑞,一個m7,一個觀致3,一個觀致5,觀致也是一樣的病,雖然是個私生子,但家族遺傳基因還在,會造車不會賣車!

就像群友說的一樣,奇瑞總是把肉埋在包子裡,不瞭解的根本不知道,

如果你沒開過,你可能不知道08年推出的A3是4連桿的後獨立懸掛,十萬以下第一個全系配備esp的,主副駕駛用的都是預緊式安全帶,還有大燈伴你回家功能,還能一鍵升窗降窗,打開發動機能看見那麼多國際大廠配套的產品……而很多車12年13年也未必有這些!

還是懷念我的二廂藍,我的好夥伴!

外形依然是我認為國產裡最好看的二廂車!



優質內容創造者


有噴子,噴我!說我沒用過,就沒有發言權!好!比亞迪速銳12款用戶路過!11月中買的車,12月下雪,停單位三天多,車打不著火!4兒子來看了,說電瓶不行了!確實不行啊!大冷天的,電瓶鼓包了?4兒子說只能自己換新的!這個一個車,一個電瓶,配對的,有編號的!《當年太年輕了,哎》後來,自己換了二電瓶,二年後,出現了多媒體故障,就是天熱,打不著火,天太冷也打不著火!除非常溫,踏馬的,是不是還得給它弄個空調房呢!給比亞迪客服打電話!也沒弄出個所以然!後來過了質保了,4兒子說自己花錢換個多媒體吧!哎說多了都是淚!


給棒子做廣告的是漢奸


本人新手,目前第一輛車吉利新遠景,先說缺點,第一,變速箱問題嚴重(手動擋),倒檔難入位,有時需要抬離合,方可掛入;第二,儀表臺異響,冬天氣溫低縫隙變大,駛入稀碎路面時尤為嚴重;第三,新車出廠質量把控不好,提車後就出現車窗模塊提示錯誤,4s店免費更換,天窗按鍵正常使用中斷裂,至今未做處理(本人懶得換);第四,空調壓縮機問題,5萬公里時,空調壓縮機異響,4s店免費更換;第五,維修換件太噁心,同帝豪,沒有便宜東西;都是特殊件;

優點:第一,油耗低,經濟,至今合理保養北京行駛,最高百公里油耗6.5,最低5.8,16年購買最高紀錄240塊錢油北京至赤峰後返回承德才加的油(當時油價);第二,內飾異味控制不錯,一個月後異味消失;第三,安全性不錯,今年6月份與一輛哈弗碰撞(撞哈弗右後輪,人家只是後輪軸變彎),前臉除發動機外全部報廢,安全氣囊彈出,安全帶幾乎沒讓我動(不懂是好是壞),後4s店維修(大垃圾,修的慘不忍睹,前面噴漆改為全車噴漆,玻璃水噴嘴根本不調是歪的,維修後所有縫隙距離不同,不如路邊維修店);第四,耐用,2年6萬2千公里,最遠上海至北京,沒有行駛故障;

奇瑞:自己沒開過,本人大姐有一輛QQ開了四年,賣掉,問他說是開不了了,維修次數過多,賣價7000(本人第一輛車打算買艾瑞澤5,就因為這個原因,放棄了),可能只是有部分QQ車型存在這樣問題;本人哥們兒開一輛觀致,性能,質量很棒,用他的話說,沒有買錯,優缺點不詳細闡述。

比亞迪:哥們兒買了輛二手F6,上下班及回老家(內蒙包頭),至今沒有什麼問題,優點缺點不是自己開,不闡述。

客觀講,國產車需要國人給予其支持,給予其發展空間,不能靠嘴去說要真做質量,做品牌,國外車企起步時,也都走的山寨外觀,問題不斷的路程,但是人家走過了坎坷,積累了經驗,完成了沉澱,在此希望國產越做越好,而不是虛頭巴腦,空有外表,沒事過幾天好日子就開始窩裡鬥,要把眼光放長遠,最後的戰鬥目標應該是國外的車企,不是國內還猶如孩子的車企,戰鬥結果不光彩。



閱微草堂書童


這奇瑞車主一目瞭然說出了奇瑞為什麼失敗於國內汽車市場,隔音差就是做工差,減震硬就是定位錯誤,一家用車不把減震設計軟一點舒服一點,工程師根本就是閉門造車不懂市場,內飾土更是奇瑞外觀造型設計上最大失敗,國人買車大部分都是第一顏值,而奇瑞車的外觀太小家子氣,你說他難看也不是,好看也不是,總是透出一股土氣。車頭沒有兇狠,只有縮頭縮腦感覺,和車標如出一轍。內飾也土裡土氣,塑料感強烈,第一印象就敗了。配置也一般,價格比拼吉利毫無優勢 。消費者不是傻瓜。

吉利大部分車即有顏值又有性能,配置高端類似漂亮,還有很多炫酷功能,比如吉克車機系統,炫的不要不要的,都是精準語音控制。再加售後服務好,進4S店你就是大爺,咖啡遊戲機電腦玩玩就行。

外觀、性能、配置、售後,吉利哪一項都管理的好,所以一騎絕塵。同樣價格你把艾瑞澤5去比吉利帝豪,秒成渣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