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在很多人固有的思維中,離婚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傷害。但這不是絕對的,有時離婚可能對孩子來說是一種“

幸福”。

所以,孩子過得幸不幸福,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去處理他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妥,即便家庭完整,孩子也會受傷,處理恰當,即便家庭破碎,孩子也可能比原來更幸福。

正準備離婚的父母一直在考慮:“對孩子來說,什時候離婚才是最合適的?

不巧的是,對孩子來說,永遠沒有“合適”的時候。孩子覺得自己非常脆弱,情感上毫無保障,也不知道該聽誰的。

通常,年幼一點的孩子比較糊塗,在他們感受到家裡普遍的絕望氣氛時,他們是無法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這有可能使他們責備自己,以為自己就是父母離異的根源,因為這個年齡階段還是嚴重依賴父母的時期。

當我們因為種種理由而選擇離婚時,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承受著什麼?

父母離婚到底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父母離異後,孩子都會或早或晚一點出現一些情感上的問題。

下面是由父母離婚後引發的各年齡段的相應症狀,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學齡前兒童

看著父母中的一個離開另一個,孩子會覺得自己也有可能被遺棄,和父母分開可能讓孩子過度憂慮,有時行為還會出現退化現象(如尿床和過度依賴父母)。

或者還會對父母有過分的要求,行為放縱,男孩可能會變得女孩化和愛欺負人。他會哭鬧著要找已離開的父(母)親,並把自己的一切美化起來,常在假想中與之說話。

5~8歲兒童

他們相對年長一點,可以確切地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如變得反覆無常,不善交際,不願上學。

他還擔心已離開的父(母)親過得好不好,希望他們能重新走到一起,甚至還會製造一些小問題以求實現自己的目的。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常會毫無理由地認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母的離異,為此深深責怪自己。他們還擔心可能會有別的孩子來取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9~12歲兒童

這些準青少年傾向於向父母表達他們的憤怒。父母在他們心目中至善的、全能的、呵護的形象一下子就倒下了,家庭突然解體了。他們會習慣性地將一方視為壞人,將另一方視為受害者。

特別是在爭奪監護權的鬥爭中,他們會為不知道該對誰忠心而為難。等到後來,他們會怨恨某一方(通常是沒有監護權的一方),甚至會與對方斷絕來往及心理上的聯繫(例如,一個原來很喜歡與爸爸下棋的兒子很可能就會從此不再下棋了)。

青少年時期

他們會很消沉,甚至以

否定社會來發洩自己的不滿(在這個年齡段,要注意分清他們的行為與普通的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之間的區別)。他們會試著以道德的眼光分辨誰對誰錯。由於害怕會進一步被父母拋棄,他(她)變得成熟和獨立起來。

18~22歲的孩子

這些孩子會擔心他們的父母(特別是母親),也會對自己的將來有一點擔心,特別是在婚姻方面。在這場危機的風暴中,他們可能已經做出了決定:以後不結婚或者不要孩子。

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1.婚姻出問題時,孩子就會"傷害自己"

家庭和各種社會系統一樣,有自己存在、運行的規則和需求。家庭系統的第一法則是:夫妻關係優於親子關係。

當夫妻關係出問題時,孩子就會用”犧牲自己“(裝可憐),來挽救父母的夫妻關係。如果夫妻關係不佳,家庭中的成員就會被迫做出不良的適應。

父母之間出現問題,較小的孩子第一反應通常是以為自己做錯了事,所以父母才會離婚。他們總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怪罪自己,然後會盡一切努力挽回父母的婚姻。

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偏差而求助,在接受一系列的輔導之後,往往發現是他們的婚姻先有問題。

孩子藉著自己的問題行為來維繫整個家庭的平和,他們寧可成為"問題兒童",也要為家庭帶來一些幫助。

2.為了孩子,絕對不能離婚嗎?

不是的!離不離婚,與孩子無關。

夫妻間是否真正發自內心的愉悅和幸福,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們能真實感受到父母間微妙的親疏遠近關係。如果父母終其一生地不快樂,痛苦,互相折磨,隱忍壓抑,他們的孩子很難幸福。

現實生活中,不少無辜捲入父母關係的孩子,深深地發出吶喊:父母那麼痛苦地在一起,不如分了算啦!各自解脫。當然這些想法往往是他們長大之後才會意識到的。

事實上,如果父母在思考離婚問題時,能夠把孩子放開,如實地去面對自己真正的問題,坦誠地問問自己:我們夫妻倆到底舒不舒服?我們有沒有活出各自的精彩和自己想要的人生,那才是問題的核心關鍵。

孩子,是無辜的,首先放下孩子對這段婚姻的責任,以成人的姿態來面對這段婚姻。

3.怎樣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直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離婚了,但這件事與你無關。爸爸媽媽是分開了,我們不再是夫妻一起生活,但我們仍然是你的父母,你仍然是我們的孩子。"

很多人有個誤解,離婚的時候女性會覺得我的孩子沒有爸爸了,爸爸會想,我的孩子沒有媽媽了。但其實不是這樣的。

婚姻的解體,不等於父母責任的解體。夫妻離婚之後,孩子不管是跟著媽媽生活還是爸爸生活,另一方對孩子承擔的責任和義務,那份親情是依然存在的,只要夫妻雙方不去人為的破壞和阻止,孩子會天然的繼續享受爸爸媽媽帶給自己的愛。

父母之間出現問題,孩子總會在自己身上找過失,寧願是自己有錯。

如果父母說"爸爸媽媽分開與你們無關,爸爸媽媽依然是你們的父母",孩子就可以鬆口氣,不必再傷害或責怪自己,孩子的心理負擔就可以得到解脫。


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婚姻本身是夫妻兩個人的隱私,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隔離在親子關係之外,這是對孩子和夫妻關係的雙重保護。父母不必將自己的情感困惑、個人隱私與痛苦展現在孩子面前並讓孩子承擔責任,同樣的,孩子也不必去解決父母的問題。

這樣,父母能更好地面對自己真實的問題並有機會得到梳理,而孩子也能因此得到解脫。這就是家庭中的系統隔離法則:夫妻間的婚姻情感問題,隔離在孩子之外,孩子不必捲入父母的情感漩渦,這樣孩子就能得到保護和解脫。

電影《失戀33天》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覆地修,總想著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好的婚姻不是沒有問題的婚姻,而是一路攜手解決問題的婚姻!

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離婚,只意味著夫妻雙方由一種關係過渡到另一種關係,並對於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卻從未改變過;離婚,只意味著曾經的夫妻緣分已盡,但不意味著彼此將成為苦大仇深的冤家,也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的路人。

無論當前是怎樣的狀況,離婚也好,不離婚也罷,此時此刻,給自己一個機會靜下心來,好好看看自己的親密關係,好好疼惜自己。讓自己有能力在親密關係中,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

給自己一個機會,開啟新旅程。千萬別在親密關係中委屈自己,那樣只會讓親密關係越來越失衡。

面對高達40%的離婚率,孩子該怎麼辦?

所以,不管你們是恩愛的夫妻,還是現已分道揚鑣變成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對於孩子的守護不能因此而改變。因為父母的愛,才是孩子內心真正的家,不管怎樣,請做好孩子的守護者,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心靈上的家園。

為了孩子,不再委屈自己。

如實地面對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活出你想要的精彩,活出你欣賞的樣子,那才是給孩子和你自己最好的禮物。



伴你成為更有知識的父母!

“有孩子的父母到底該不該離婚?”

你又作何感想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