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家鄉的土坯炕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想起家鄉的土坯炕
想起家鄉的土坯炕
想起家鄉的土坯炕

我出生在農村,祖祖輩輩睡覺都在炕上。赤日炎炎的夏天,屋裡如蒸籠般熱,炕上不能睡覺,人們就等到屋頂乘涼睡覺。我在村裡沒見過哪家有木做的或竹做的床,都是睡炕。

樂亭地處暖溫帶,冬季氣候嚴寒,人們為了抵禦寒冷,休養生息,無論是城鎮、農村都是住平房,就地取材,依靠燒熱炕、生火盆這種傳統的取暖方法來度過寒冬。

炕是用土坯砌成的,底下有通道和做飯的鍋相連,房頂有煙囪。一天三頓飯的燒柴,就把炕燒暖了。挨鍋臺近的叫炕頭,中間叫當炕,靠近煙囪的地方叫炕稍。炕頭,更熱,寒風肆虐或漫天飛雪的冬夜,躺在暖暖和和的炕上,那叫舒服。有的炕下還設有長方形的洞,也跟煙囪相連。“臘七臘八,凍死倆仨”的寒天,就往洞裡塞些茅草,樹葉點燃虛火,慢慢焚著,炕通夜焐熱。儘管褥薄衾單,也不會感到冷,孩子們打小就懂到地裡拾柴,在樹下掃樹葉,“集腋成裘”地準備過冬所需。

麥秋前搭炕,則是技術性很強的活。一般都在秋後雨量少的時候,用黃土和碎麥秸、穀草和泥,用模子脫成短而厚的土坯和寬而薄的板坯備用,到了次年春天,把舊炕拆掉,在炕箱內用土坯砌好走煙的通道,在土坯上放置板坯,上面再上一層泥,一鋪炕就搭成了。炕箱外坯,用磚或白灰或水泥磨面,以求美觀。

炕的規格不等,有一間房一鋪炕的。有搭兩間房連二炕的。旅店、豆腐坊、村公所,有搭一連三間炕的。火炕上一般人家多鋪用蘆葦編成的炕蓆。有錢人家則鋪用竹蓆,席上還要鋪毯子、氈子、坐墊等,務求美觀。炕邊安置一條橫木,叫炕沿。

炕頭是全炕最暖和的地方,一般是家中長輩睡在這裡。家中其它人員依次而眠。夏季兩代人分室居住,到了冬天,為了節省柴禾,合併一室過冬。

有了熱炕,實現炕熱屋子暖,再加上一盆炭火,烘暖空間,一家人茶餘飯後,坐在熱炕上、火盆邊,邊烤手邊聊天,忘掉了寒冷,忘掉了疲勞,充滿了溫馨、和諧、親切和快樂。

但是,在北方雖然家家都有熱炕、火盆,能否實現溫暖如春,關鍵在於燒什麼柴,用什麼炭。一般人家,是用秋後割下來的玉米秸稈、刨茬子、摟樹葉、刨樹根、拉大耙暖炕,少數是買煤燒。

火盆有鐵火盆、泥火盆兩種。泥火盆製作比較簡單。先在一塊木板上,用磚泥砌成一個方形或圓形的盆腔模型,再用黃土碎草和成硬泥片,將腔模包嚴,在下面周圍做成一寸寬的盆沿,在盆底安上三或四支盆腿,火盆就做成了。待火盆曬乾後,翻過來掏去盆腔模,用細泥再將火盆內外抹一遍,用小鏟壓平壓光即可使用。火盆內,一般放一雙鐵筷子,用於夾火。放一長石,可以吸菸、磕菸灰。放一酒壺,可以溫酒和熱水用。

熱炕、火盆不僅可以禦寒,而且對於患傷風感冒、胃痛、腰腿疼的人,還有發汗、暖胃、熱敷的緩解疼痛的輔助醫療作用。在戰爭年代,炕洞還是堅壁清野活動中藏人藏物的好去處。

坐熱炕、守火盆也是一家人和睦鄰里、親友交流信息、增進感情的時刻。每到晚飯後,一家人和串門鄰居坐在熱炕上,圍坐火盆邊,說閒話、聊大天、講故事、猜謎語、學歌曲,氣氛非常和諧而溫馨。

(樂亭井坨小學 許文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