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普洱茶餅要製成357克?

FZGlove


既然是文化相關的答題,就得多查查史料文獻,再加上合理的推斷,從而得出可能的結果。

先看七子是怎麼來的。明朝一代,自明太祖開始“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所以整個大明朝都是喝散茶,講究的就是方便,抓一把散茶就泡茶。一直到了清雍正十三年,“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徵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

翻譯一下,一個七個圓茶,做成一筒,三十二筒,就是一百斤,一百斤收稅三錢二分。清朝的時候還沒有餅茶,而叫圓茶,所以早年間存世的普洱茶,基本都是圓茶,餅茶是後來的概念。

清朝時候的,一斤為十六兩,一兩相當於現在的37.4克,所以,七兩一餅的重量是261.8克,可見清朝的時候,並沒有357克的概念。

到清末民初,每七個一筒的圓茶包裝形式稱為“七子圓茶”,主流一般不超過七兩一餅,基本也都是不到300克一餅。

再看民國時期,按照1929年頒佈的度量衡法,開始採用了標準的公制,並保存了曰市用制,簡稱市制,公斤的二分之一為市斤,一斤就是500克,一斤還是十六兩,一擔是100斤。

這段時期,有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位叫李拂一,一位叫範和鈞,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一下,這裡就不展開了。在1939年李拂一先生所著的《佛海茶業概況》中,有關於圓茶的一段話,“每七圓以糯筍葉包作一團曰“筒”,七子圓之名即源於此。每籃裝十二筒,南洋呼為一打裝;兩籃為一擔,約共重舊衡一百二十斤。此項圓茶每年銷售暹羅者約二百擔,銷售於緬甸者約八百擔至一千五百擔。”

按照這種描述,十二筒的重量就是六十斤,一筒的重量就是五斤,五斤除以七餅,就是357克左右,說明在這一時期,已經有357克的概念了,只是並沒有官方的來講這個概念。我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圓茶的出現,早年間主要是外銷茶,既然是外銷,就得和當地的度量衡匹配,一百二十斤,就是60公斤,既保持了傳統,又可以增加出口銷量;還有一些說法是當時出口的一些要求所致,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順帶提一句,收藏界赫赫有名的紅印圓茶、綠印圓茶,上面的中國茶業公司雲南省公司其實是建國後出現的,八中茶的商標也是1951年註冊的,所以這個在斷代上也是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的,這個時期的茶餅基本已經到了350克上下,說明圓茶進入357克七子餅茶的條件已經具備了,需要只是市場和需求了。

再往後,進入上世紀70年代,著名的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推出的雲南七子餅茶包裝橫空出世,迅速取代了綠印圓茶,雲南七子茶餅357克每餅就成了標配,到現在也成了大小茶商的主流包裝形態。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普洱茶市場開始發生變化,市場需求開始多樣化,隨著傳統國營茶廠的衰落和民營私營茶廠的崛起,各種各樣新式的茶葉包裝開始出現,這就是後話了。

寫得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指正,非常感謝!


星掠殘陽AYR


普洱茶主要產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臨滄、普洱等地區。普洱茶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其飲用方法豐富,既可清飲,也可混飲。

普洱茶茶湯橙黃濃厚,香氣高銳持久,香型獨特,滋味濃醇,經久耐泡。

各位茶友,大家好!

我是國家高級評茶師、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湖北分會會長、“普洱藏家”創始人、“普洱教父”白水清嫡傳弟子魯文鋒。

我自1998年進入普洱茶領域,到現在已經將近20年,一直在研究普洱茶!還逐漸收集了清末向質卿、宋聘號、紅印、88青餅等珍品老茶。

現攜手師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及“中國普洱茶第一人”、普洱聖經《普洱茶》作者鄧時海先生,把多年研究普洱茶的心得,發表在薇信工號:普洱藏家,與眾多茶友分享。敬請關注~

為什麼普洱茶餅要製成357克?下面且聽我娓娓道來:

▲普洱藏家一餅357克的03棕昌泰號

一、古代為了方便管理和運輸

普洱茶興於兩千年前的古人,盛於清朝時期的皇族,普洱茶餅,其實一開始普洱茶的緊壓,只是為了在那一段時期中,解決交通不便引起的運輸損失。普洱茶多為餅狀壓制的方式儲藏以及運輸。

雲南的茶葉在古代大多通過茶馬古道將之運送到西藏等地方,長途跋涉,為了運送方便同時能多運送茶葉,所以就有了磚、餅、沱等形狀。

同時,古代涉邊交易,政府為了減少度量衡方面的糾紛,制定了強制性的標準化措施,目的是便於統計,便於徵稅,便於交易。古代稱茶餅為圓茶(即七子餅),每桶7圓5斤重,所以每圓平分得357克。

因此,歷史上一餅357克,七餅為一挑,方便計算以及騾馬馱運。

二、建國之後方便廠家進銷管理

建國後,七子餅的重量定為357克,則每筒和每籃的重量更接近整數,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約等於2.5公斤;一籃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約等於30公斤。

這樣一來,原本零碎的數字在加和之後就成為一個整數,便於普洱茶生產廠家的進銷管理。所以普洱茶餅的357克重量就是這樣定下來的。

▲普洱藏家一餅357克的08紅印熟茶

三、從易經的角度來解讀

首先357都是陽數(陽數為1.3.5.7.9),陽為日,為火,變動不拘,陽數之和為25,為太陽律的運行規律。

而陰為月,;陰為月,陰數為(2.4.6.8.10),陰數之和30,這也是每個月30天的暗藏玄機,月就是這麼來的,為水,凝靜,水平。

易經包含的天文曆法,中國傳統文華博大精深!取3、5、7為中陽,吉數。

順便給各位茶友分享一點如何判斷普洱熟茶年份的技巧吧!歡迎關注工號“普洱藏家”,上面有更多關於普洱茶的知識講解~

普洱茶越陳越香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在喝茶的時候,都會隨口問上一句:這茶放了幾年了?普洱生茶還可以從茶湯顏色大致判斷茶葉年份,普洱熟茶就比較困難了。

1、判斷普洱熟茶的年份的方法是一到三年的普洱熟茶,通常被稱為新茶期。

這個階段的普洱熟茶,品質浮動較大,品飲的感受較差;主要是因為,普洱熟茶經過渥堆工藝而成,壓制成餅後,茶湯顏色容易渾濁、滋味不夠清晰,依然會帶有比較明顯的氣息,這就是老茶客們常說的“堆子味”。

除了堆味以外,有的普洱熟茶在新茶期還會帶有一定的異雜味,有時候是因為新茶的燥感所帶來的,通常在新茶期過後便會褪去。

2、三年以上的普洱熟茶,品質逐漸趨於穩定,品飲感受較好。

▲如圖上【普洱藏家】的由鄧時海先生親自監製並題名的09鴻運熟茶磚——茶麵慄紅,金毫油潤,條索肥壯

這個時期的普洱熟茶,茶葉基本的味道特徵會比較明顯,個性開始凸顯,湯色開始從渾濁轉為透亮、香氣由燥感轉為甜香或焦糖香、滋味開始清晰呈現。

這個時期的普洱熟茶比較適合飲用,這也是普洱熟茶開始被大量消耗的階段。

3、十年以上的普洱熟茶,在正常倉儲條件下,品質較為圓融飽滿。

▲如圖上【普洱藏家】的08紅印熟茶條索清晰緊實,芽頭肥壯,金毫顯現

這個時期的普洱熟茶,色澤烏褐顯金毫,湯色橙紅透亮,陳香馥郁,滋味醇厚飽滿,甜度尤其彰顯,飲之宜人。這就是歲月賦予普洱熟茶的神奇變化。

普洱熟茶與普洱生茶的轉化過程中,通過老茶客分享的一些技巧,依然能夠分辨普洱熟茶的不同年份。實際上,對於茶葉外形、香氣、滋味、葉底的不斷總結學習,通過對不同年份普洱熟茶的不斷對比,是能夠獲得這樣的能力的,也是樂在其中的過程。

歡迎愛茶的茶友關注工號【普洱藏家】,上面有“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及“中國普洱茶第一人”、普洱聖經《普洱茶》作者鄧時海先生分享的多年研究普洱茶的心得,敬請關注~


普洱藏家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中記載:“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準,雲南商販茶,系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徵稅銀一分,每百斤給一引,應以茶三十二筒為一引,每引收稅銀三錢二分。於十三年始,頒給茶引三千”。從其中“每七圓為一筒,重四十九兩”可知當時的圓茶(餅茶)確實是一餅七兩。

很多人就開始算了:一筒七餅,7*357=2499克,每筒5斤。這不就是為了方便交易時候的計算嘛。更有甚者,還將術數命理引入,從易經的角度分析了357這個數字的陰陽五行……

可是在雍正十三年,一兩真的是50克麼?

秦始皇制定度量衡時,就設十六兩為一斤。以後的兩千多年,這個度量方式就被一直沿用。直到1959年6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統一我國計量制度的命令》:規定“市制原定十六兩為一斤,因為折算麻煩,應當一律改成十兩為一斤”。才將一兩的重量改為50克。

可見, 從“每圓七兩”推出一餅茶重357克,只能發生在1959年以後,更別提能和術數命理扯上關係。

而按照我國度量衡制度的演變,在雍正十三年的時候,一個圓茶七兩,應該約等於現在的261.3克。

現代的“357克”,應該就是在採用公制之後,一筒7餅*357=2499克約等於2.5公斤,一件12筒*2499=29988克約等於30公斤。為了便於計算而創。


knife名刀志



星辰219468597


但凡喝過普洱茶餅的人都很清楚,每個普洱茶餅都是357克,那麼是為什麼都這麼統一呢?不是358,也不是359,偏偏就是357克?其實這要從中國歷史中去追尋答案,普洱茶興於兩千年前。

盛於清朝時期,普洱茶餅也稱七子茶餅,每餅重357克,古代涉邊交易,為了減少度量衡的糾紛,制定了強制性的統一標準;其目的在於方便統計,便於徵稅,也便於交易。每桶7圓5斤重,所以每圓平分得357克。

而在後來建國以後,七子餅的重量定為357克,這樣一來每桶和每籃的重量更接近整數,如一桶重7片x357克/片約等於2.5公斤,一籃重12桶x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約等於30公斤。這樣一來原本零碎的數字在整合到一起後,就便於了普洱茶生產廠家的進銷管理,所以357克重量也是這樣被定下來的。


茶女神小薇


有不少朋友在問為什麼普洱茶每餅要製成357克?357這個數字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357克便於計量與管理:

普洱茶興於兩千年前的古人,盛於清朝時期的皇族,普洱茶餅,也有稱七子餅茶的,每餅重357克。

古代涉邊交易,政府為了減少度量衡方面的糾紛,制定了強制性的標準化措施,目的是便於統計,便於徵稅,便於交易。古代稱茶餅為圓茶(即七子餅),每桶7圓5斤重,所以每圓平分得357克。

建國後,七子餅的重量定為357克,則每筒和每籃的重量更接近整數,如“一筒重7片×357克/片約等於2.5公斤;一籃重12筒×2.499公斤/筒=29.988公斤約等於30公斤。

這樣一來,原本零碎的數字在加和之後就成為一個整數,便於普洱茶生產廠家的進銷管理。所以普洱茶餅的357克重量就是這樣定下來的。

從易經的角度來解讀:

首先357都是陽數(陽數為1.3.5.7.9),陽為日,為火,變動不拘,陽數之和為25,為太陽律的運行規律。而陰為月,;陰為月,陰數為(2.4.6.8.10),陰數之和30,這也是每個月30天的暗藏玄機,月就是這麼來的,為水,凝靜,水平。易經包含的天文曆法,中國傳統文華多麼偉大啊!取3、5、7為中陽,吉數。

還有數字本身的意義:

3為三才:天、地、人,天地人之合。

5為五行:金、水、木、火土,中國文化之發源。

7為少陽:為震為雷為龍。

七者,少陽,為龍,變動不居,普洱茶變化多端,收藏品飲豐富多彩。

五者五行,變化之規律,五味,普洱茶五味調合為最高境界。

三者天地人,三生萬物,品茗收藏需天時地利人和。


雲朵


克在中國的出現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事情,克的使用是“五四”以後的事情,克在日常生活中全面推廣那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事。日常生活中用克計量與中國歷史任何朝代皇帝都扯不上關係。七子餅是子357克一餅確是與方便普洱茶計量有關,更與方便馬幫運輸有關。騾馬長途䭾運均量120市斤,分左右二筐(件),每筐裝12提(筒)60市斤,每提5市斤,分七餅。上世紀五九年前我國市斤是十六兩制,五九年後才改為十兩制。十六兩制五斤合80兩。製茶餅時秤11兩茶,七餅就是七十七兩,習慣上每餅還要抓一小把灑面,七餅抓七把控制在三兩茶左右茶工是有準的。不管十兩制還是十六兩制五斤都是2500克。套在七餅茶上就是約357克。歷代皇帝是不知“克”的,在電子稱使用以前老百姓也不用“克”計量的。七子餅茶每餅357克就是為便於運輸習慣上把5斤茶做成七餅包成一提而來的。


淡定談


不邀自來!

號稱357g一餅承古制的都是扯淡!先把中國度量衡發展熟讀了再來解釋是承的哪個朝代的古制!都是為了炒作普洱茶源遠流長!

普洱357g一餅是1929年後的事情!!!具體是哪一年無從考證!這重量規定是為了稅收方便!

鄙人喝過號稱珍藏超過八十年市價過百萬的所謂宮廷普洱!一群所謂大師和炒家鼓吹所謂“陳香”如何獨特。。。我們幾個茶友笑而不語!


老張不老


普餌茶又稱園茶,‘圓如三秋皓月,香於九畹之蘭’,這是乾隆皇帝對普餌茶的比喻,很形象,很生動。

普餌茶,一餅茶的直徑21釐米,中心厚2.5釐米,邊厚1釐米,每個淨重357克,因為每七餅茶包裝為一筒,故又稱七子餅茶。

那麼為什麼每餅茶為357克呢?這和當時茶馬古道的遠輸方式有關。一餅茶為357克,一筒七餅:357克x7餅茶=2499克,約2.5公斤。一件12筒約30公斤。一匹馬馱2件約60公斤,正好可以負重前行,以前茶馬古道主要是靠馬匹馱運,所以古人早己算好了。



寬平雜談


對於大多數茶友來說,可能對普洱茶餅茶的這個重量覺得有些奇怪,‘357克’,可能會想為什麼是357克,為何不是400克,500克,或者是其他的重量,卻偏偏是357,並且還不整數。其實這個重量的規定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那我們這樣來想,大多數普洱茶是整提裝了以後整件裝的,整提是7片,也就是一筒,整件傳統的包裝是84片,357×7=2499(約295公斤),那整件就約2.5×12提(84片)≈30公斤。而這個重量在茶馬古道的時候,由於路途遙遠,古道難行,也就剛好符合用馬來運輸,一匹馬可以馱兩件,一邊30公斤剛好。其實事實也是如此。也確實是因為運輸的需要而做成這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