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軍武次位面】: 李律杉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抗日劇中漢奸叫日本兵“太君”真的對嗎?

在早些年《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優秀抗日題材影視作品大獲成功後,近年來的抗日劇出現了井噴現象。有趣的是,幾乎所有的抗戰劇中日軍都被反面人物稱為“太君”。以至於人們一提到日本人,就往往聯繫起“太君”“鬼子”等詞彙。

例如在《亮劍》第九集裡就出現了這麼一段劇情,秀琴去縣城裡送情報,被一個正在給日軍軍官找“花姑娘”的胖偽軍發現,偽軍馬上和日本軍官一起追趕。沒料到秀琴籮筐裡藏了一支擼子,待到出城成功反殺兩個敵人。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不得不說這是《亮劍》中為數不多的偽軍裡眼力最好的....

在這段戲中,胖偽軍張口閉口都是“太君”囂張跋扈帶著日軍官一路狂追,臨死前卻跪地求饒,磕頭如搗蒜,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張口閉口都是“太君”

然而令不少語言愛好者感興趣的是,日文中根本沒有“太君”這個詞,所以“太君”這個詞並不是從日本傳至中國的。而在中文詞典裡“太君”指代的是封建時代官員母親或妻子的封號,有些文法下竟然還指代“仙女”。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中國最著名的一位太君應該是宋代楊家將中的佘太君

(圖為電視劇《楊門女將》中佘太君掛帥形象)

可見“太君”在中國是專門用來象徵女性地位的古漢語詞彙,並不適用於男性。若按照漢語用法稱日軍為“太君”顯然不合理,那日本兵又為何被稱為“太君”呢?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解放初期的抗日電影中漢奸就常稱日軍為“太君”

關於“太君”的由來,其中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是,“太君”這個詞彙是外來語,是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使用的日本軍隊用語中大人(拼音音譯為 tai jin)的音譯。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地下交通站》中的漢奸賈隊長也是一口一個“黑藤太君”

為什麼這麼說呢?是因為學者在翻閱中日史料時發現,在日本人的史料中,日佔區的中國百姓當面稱呼日軍官兵記錄的都是“大人”。而當年日佔區中中國百姓都是以“太君”來稱呼日軍官兵的。如此一來便能對應的上了。

日軍用語中“大人”(tai jin)和中文“太君”(tai jun)發音十分相似,由此可以推測出,當時中國人極有可能把tai jin誤聽作tai jun,而日軍在和中國百姓交流時也沒有意識到這種誤讀,所以日文史料裡只有“大人”而沒有“太君”。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太君”流傳甚廣漢奸翻譯官們扮演了重要角色

(圖為《小兵張嘎》中的翻譯官經典形象)

隨著流傳越來越廣,日軍侵佔地區的不斷擴大,這種錯誤的稱謂便“將錯就錯”,成了中國百姓的常用語。

同樣中文史料中出現日本士兵使用“太君”這個詞的記錄也應該是誤讀現象。在1947年的晉中戰役中,閻錫山軍隊為了壯大自身實力收編了大量在抗戰結束後投降的日本兵。雖然晉綏軍人數不少,但在他的對手徐向前面前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晉中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第一次殲滅國民黨軍10萬人以上的戰役

(圖為晉中戰役中的解放軍)

徐向前用6萬兵力殲滅了閻錫山的10萬大軍一戰打出威名,致使這些本無戰心的日本士兵一聽到徐向前的名字就聞風而降。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正在指揮作戰的徐向前元帥

某次戰鬥解放軍衝入一間滿是日本兵的屋子。日本士兵慌忙問道:“你的太君徐向前?”解放軍回答:“是的!”日本兵旋即繳械投降。此處日軍有可能並沒有使用“太君”這個詞,而是在問:“你的大人徐向前?”(意為“你們是徐向前的部隊嗎?”)

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太君”的音譯對應詞“大人”也不是日語,它和抗戰題材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米西米西”“死啦死啦地”(日語中“吃飯”和“殺死”都沒有類似說法)一樣,都是日軍為方便和中國人溝通而發明的俗語。

這種俗語被稱為“大兵中國話”。就是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官兵之間使用源於漢語的口語。它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和中國本地人溝通而產生的混合語(亦稱“皮欽語”或Pidgin)。但也因為是戰時產生的臨時言語,所以隨著二戰日本投降而消失。不過有一些仍有一部分在日語中殘留下來,成為俗語。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駐山東壽張縣日本軍宣撫班裡的漢奸,專門負責日語翻譯

簡單地說就是日軍來到中國後發現民眾都用“大人”稱呼權貴,於是便要求中國人用“大人”來稱呼自己,但可能是日本兵“大人”的發音不準發成了“tai jin”或是漢奸翻譯有誤,於是中國民眾誤聽成了“太君”,自此用“太君”稱呼日本人就流行開來。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這個日本鬼子的說法並不完全對,“太君”是雙方誤解而生的產物

而日軍並不瞭解中國文化中“太君”代指高貴女性的意義,只看見中國百姓見了日軍就滿口“太君”還態度謙卑、低聲下氣而洋洋自得。便認為“太君”是中文裡對日本人的尊稱而欣然接受,沒去管它的真實含義。可以說“太君”是中日雙方誤解而生的產物。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這種俗語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期間,日軍追擊清軍侵入中國境內,這些日本兵和中國居民需要溝通交流卻又互相聽不懂,於是便產生了一種混合了中日雙語俗語、表達方式的“戰爭用語”。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甲午戰爭中被日軍抓捕的中國平民

在隨後的日俄戰爭中,日本從沙俄的手中奪取了大連灣、旅大港的控制權,使得使用大規模語言的社會條件愈加成熟。後來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侵佔中國大片領土,這些混合語言成為中國平民與日軍交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這些殖民時期產生的混合語言最後都隨著日本戰敗消失了。所以說我們今天在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聽到的一些日軍用語並不是日語,而是日本殖民文化的產物。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日俄戰爭舊照片

日軍殺害被誣陷為“俄軍間諜”的中國人

回到“太君”這個詞。日佔區的中國百姓之所以會選擇“太君”作為“大人”一詞的音譯,也反映出在殖民統治下日軍和中國百姓之間的尊卑關係。因為“太君”在中國古代本身就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女性的專用名詞,不是普通民眾可以隨便使用的。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日軍士兵眺望被佔領的中國城市

出於對日軍的恐懼,日佔區的中國百姓無奈地將這些“高高在上”的“鬼子”和“太君”聯繫在了一起,使之成為近現代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中最能說明國民地位的代表性詞彙。

《亮劍》中偽軍叫日本兵“太君”竟是錯的!這一叫法從何而來?

▲生活在日軍刺刀下的中國百姓毫無尊嚴可言,只能忍氣吞聲卑躬屈膝

(圖為抗戰時日軍憲兵盤查中國百姓)

在如今抗日神劇氾濫的時代,這些曾經的日軍中國話早已成為影視作品中供人戲謔的談資。當我們聊以一笑的同時,也應當銘記到這些詞彙背後那段屈辱的歷史。

更多有趣好玩的軍事文章、視頻、圖片、電影、遊戲,關注“軍武次位面”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