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記憶」濟寧市>微山縣 微山島鄉

微山島亦名微山,地處微山湖中,是微山湖中最大的島嶼。微山島四面環水,東西長6公里,寬3公里,面積約9平方公里,地勢西高東低,14處村莊環島瀕水棋佈。全島為一鄉建制,3800餘戶,1.48萬人。

微山島原本是山而並非島。所在地區古屬“黃泛區”,宋代,由於遼金入侵,河防多廢,災害尤甚。自太宗興國八年(983年) 至神宗元年(1078年),上至滑州、鄆州,下至沛縣、彭城,黃河有五次大決口。明嘉靖、萬曆年間,黃河中下游決口達13次之多。黃河氾濫奪泗入淮,攜帶泥沙逐年沉積,流路益塞,山東南部遂淤積成平原。但北起南陽,南至沛留,地勢較為低窪,自古有沛澤之稱。泗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黃河經泗入淮形成巨浸,黃水灌入,便在這一帶形成大面積積水,湖泊逐漸形成,微山漸次成為島嶼。

微山島因有殷商仁人微子的墓葬而得名。微子名啟,商第29代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同母庶兄。微是其封地,子是其爵位,故稱微子。史載:微子的母親原是帝乙的妾,待立為王后又生“辛”(即後來的紂王)。先,帝乙和後都認為微子啟賢明可承王位。可太史卻認為“有妻子不可立妾子”,故帝乙死後由紂繼位。紂執政後,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荒於朝政。微子數諫不聽,憤而出走。

武王滅殷後,周成王即位,復封微子啟於宋地以續殷後,並晉爵為上公,稱賓王。讓其祭祀商祖,以便安撫殷商遺民,世人仍以微子稱之。至此,微子便成為春秋時期宋國開國始祖,故亦有宋微子之說。微山島古屬宋地,環境幽靜,故微子死後葬於此地。微山島、微山湖、微山縣也因此得名。微子墓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良墓位於微子墓南500米。墓高15米,直徑約百米,下方上圓,呈典型的漢墓型制。墓前樹有清康熙二年(1663年)所立石碑,主碑文“漢留侯張良墓”。其他碑文小字模糊難辯,左上角可看出“此墓原有舊碑系嘉靖所立”字樣。張良墓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良,字子房。戰國時韓人。秦滅韓後,張良立誓報喪國之仇。廣交志士仁人,重金索求力士刺客,椎擊秦始皇。失敗後逃匿下邳。張良在沂水大橋遇仙翁黃石公,令張良三次納履,以視其心志,觀其人品。終於授《太公兵法》。後在留城與劉邦義軍相會,輔佐劉邦南征北戰,終得天下,建立漢朝,被封為“留城侯”。張良不為名利爵位所動,激流勇退,晚年過著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死後葬於封地留城的微山之上。留城遺址位今微山島西南6公里湖底。

目夷君墓位於微山島東部山頭上,距微子墓2公里。墓前立有宋熙寧五年(1072年)所立石碑一塊,上有“宋賢目夷君墓”五個篆刻大字,落款為“徐州知州傅堯俞立”。此墓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夷,字子魚,春秋時宋國人。微子十七世孫,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的庶兄,是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其戰略思想可從《子魚論戰》中窺見一斑。

島上廟宇眾多,構築華麗。比較著名的有三井廟、三官廟、天齊廟、張良廟、三奶奶廟、山中宰相廟、普渡寺、殷黃門公祠等。島上還有大量漢化像石、青銅器、陶器出土;古碑刻石、筆記雜著留存。有些可稱為中華文化遺產之瑰寶。

微山島革命遺址觸目皆是,著名的有鐵道游擊隊紀念碑、大槐樹、日本碑、大兵房遺址、褚雅青殉難處等。1943年,新四軍陳毅軍長通過湖上交通線去延安,寫下了著名的《過微山湖?橫越江淮七百里》一詩。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微山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已將微山島(湖)列為全國12個“重要紅色旅遊區”。

「鄉村記憶」濟寧市>微山縣 微山島鄉


「鄉村記憶」濟寧市>微山縣 微山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